研学旅行需在保障中前行

2018-10-09 10:47贾金元
甘肃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学校

贾金元

2014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范畴。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在全国推广。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也是将素质教育的推进实践化的重要举措。

在中国历史上,远游求学而成就大家者为数众多,远有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杏坛讲学,广播仁爱;后有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谱写诗篇;近有贤人志士飘洋过海,师学长技,振兴中华。纵览世界,无论是德国的“青年旅社”还是日本的“修学旅行”,当代各国教育都在冲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改为向更广阔的大教育环境汲取力量和营养。以实践性、体验性、集体性、教育性为特征的研学旅行活动,将在借鉴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我国古已有之的实践教育传统,成为当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社会生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一、研学旅行,让教育在实践中升华

研学旅行在国家层面提出并准备正式推行时间并不长,但研学活动在各地区、各学校并不是首次开展,只是大多以零散的、阶段性的形式呈现。即便如此,研学旅行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1. 研学旅行与教材、课堂相结合——让学生的课堂所学落到了实处。应用于实践,经过实践检验的学科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科能力。与教材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活动使得学生的课堂所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如,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考察,学生深化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探访各类遗址,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研学海外,提升了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参访科技园区,强化了学生对前沿科技探索的兴趣……自然和社会是更生动和更丰富的课堂,研学旅行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借助研学旅行开发实践性质的校本课程、组织相应的社团活动等,让学生从固定的教室走向美丽的大自然,从封闭的学校走向广阔的社会,给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2. 研学旅行与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题多样的研学旅行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因材设游的研学活动,热爱人文的学生培养了人文情怀,喜好数理的学生强化了科学精神,准备出国的学生拓展了国际视野,热爱艺术的学生深刻体悟到艺术的魅力……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习、感悟、总结、反思,并通过摄影、视频、活动报告、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一系列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对其生涯规划起到了积极的导引作用。

3. 研学旅行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发布了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研学旅行,学生的道德风貌、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安全意识、意志品质、思维习惯、艺术素养、公民意识等都得到了提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研学旅行正是这一伟大教育理念的践行。它大大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接受生活教育、自然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教育、同伴教育、自我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4. 研学旅行是学生成长的引擎——帮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研学旅行让政府、旅游、交通、公安等多个领域和部门倾力于教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聚力点,为学生成长聚合了更大的推动力。

二、研学旅行,在保障中前行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发布,让各地区、各学校非常态的研学旅行变得常态化,让只有部分学生才能参与的活动开始普及化,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摸着石头过河”的研学旅行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但要真正使这一精神落地推行,我们还面临一些障碍或困惑,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1. 制度保障是基础。全面推行研学旅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及制度保障。对各地区及执行部门而言,相关的政策及配套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旅游部门要推送供给研学旅行产品,如风景名胜、历史遗迹、人文展览等;交通部门要供给达到安全标准的交通设施;公安部门要做好研学基地安全保障等。对学校而言,一些学校虽然有多年组织学生研学旅行的实际经验,但仍然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与规划,没能将研学旅行课程化、制度化,如分年级、有层次的研学旅行内容安排;研学旅行课程标准、运行机制及成果展示途径;研学旅行学分制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专业指导教师团队的培养、培训等。

2. 资金保障是关键。研学旅行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研学旅行资金主要为学生家庭自筹。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一些学生无法参与到相关的研学旅行中来,尤其是一些远行活动更是如此,研学旅行普及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实现研学旅行普及化,需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文化、交通、旅游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学校而言,也应积极筹措,争取一些公益资金支持,同时积极探索低成本或公益性研学渠道。

3. 安全保障是前提。2014年国发31号文件明确提出研学旅行要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组织,但由于学生外出安全责任太大、风险太大,而现实中,虽然有相应的保险、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但考虑到社会稳定、舆论影响等诸多因素,在一些校园意外事故的处理中,学校还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这也让学校组织研学旅行顾虑重重,使研学旅行难以常态化开展。在这方面,一是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险机制;二是要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各环节责任到人;三是学校、研学组织机构、学生家长及所涉各部门职责分工、安全责任必须明确。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协调,建立起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援助体系,为学校组织研学旅行保驾护航,切实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

4. 组织保障是重点。目前,一方面学校在选择研学旅行机构、确定研学旅行路线及地点等方面存在较大随机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开展研学旅行的组织机构虽然为数不少,但鱼龙混杂。同时,旅游组织机构、旅游点也没有将研學旅行与普通旅游区分开来,一些游学活动商业氛围浓厚,研学旅行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研学旅行牵涉到教育、旅游、交通、安全、文化等诸多部门,协调推进、有效组织、责任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政府要积极主导,为学校进一步通畅研学旅行所牵涉的信息、文化、资源等各领域渠道;旅游部门要针对组织研学旅行的第三方机构建立起行业规范标准,建立专门针对组织研学旅行的准入机制;学校要在研学课程设置、学分认定、研学地点确定、研学机构招标选定、研学教师选拨培训方面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程序,同时不断探索研学旅行的路线、种类等,使研学旅行更加丰富多样。

5. 知行合一是目标。目前的研学旅行,普遍存在“游而不学”或“学游分离”的现象,这也让社会和家长对研学旅行有所诟病。旅游重在休闲、娱乐,调节生活,而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是体验学习,是学生提升学识、砥砺品格的专业活动。我们不能将二者截然分开,但必须看到并重视二者的区别。无论是在活动策划组织,还是在过程实施乃至结果考查中,都要重视研学旅行的教育实效,要让学生真正在旅行中研学,在研学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在内化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

尽管研学旅行才刚刚起步,但我们相信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经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定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广阔、壮美、丰厚的教育实践大平台,让有梦者都有远方。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学校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