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理论教学实践研究

2018-10-09 10:49黄旭
现代交际 2018年15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新媒体高校

黄旭

摘要:在社会加速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教育教学要实现现代化,新媒体技术以其新颖独特的传播特性与海量的资源共享能力与便捷高效的传播能力正在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维模式,自然也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之能够服务于教学,成为当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本文以高校的马克思理论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顺应当下的新媒体的趋势,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马克思理论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179-02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路线,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要方式。因此,提高高校马克思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对于高校来讲意义重大。当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网络技术与移动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推进媒体生态发展的同时,亦普遍应用于各领域之中。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在提升传播速度的同时,颠覆了传统文化形成及其传播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大影响着社会上现有的言论及其传播方式,广大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直接受益者。当下,得益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大大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在这一背景下,其道德法规观念、心理健康、政治态度、法制观念等各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新媒体合理利用其优势,积极探索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马克思理论教学与新媒体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媒介受制较多,技术落后,信息的传播速度较慢、传播廣度较窄,而新媒体基于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则形成了更丰富、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及媒介形态。依托无线通信或者卫星技术新媒体可全方位传输信息,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实效性、开放性、互动性等优势。自人类进入信息化后,新媒体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普遍性应用,这其中包括教学领域。当前,高校师生使用微博、QQ、微信等覆盖率最广的新媒体平台进行课堂上甚至课堂外的沟通,由此师生间不再受到时空的束缚,沟通更为及时、高效。

高校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及思想,而开设思想政治课。通过思想政治课剔除不良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总之就现阶段的高校学生而言,开展思政教育弥足重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思政理论课中还包含课余反馈、课堂互动及其他关键性流程等复杂度较高的学科内容。因而高校师生可依托新媒体进行有效的交互,以全面优化思政课程质量,让师生都能够因为新媒体而获得便利。

然而很多教师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开展思政课上,无法在短时内跳出固有思维,无法真正接受合理运用新媒体。教师往往基于传统模式,以讲解思政理论基础性的知识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演练相关习题。此类思路课堂虽具有条理性,但是课堂的整个氛围枯燥而又无趣、压抑,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果也不如预期。基于此,可基于新媒体引入全新的课堂模式,基于现有思政课合理运用,进一步开阔视野,让学生得以灵活、自主地探究。师生依托新媒体得以有效的沟通,全方位整合零散的学科资源,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问题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学习提供有效途径

与高校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不同,新媒体传播内容、操作方式、交往形式更具丰富性、自由性、新颖性、灵活性,这些特点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毋庸置疑,理论教育法是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最为主要的方法。所谓理论教育法,即教育主体将理论灌输给教育客体,简而言之即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虽说此种模式也能够向学生传授教师自身已有的方法论、世界观;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价值观,但是仍不可否认课堂教育存在诸多弊端。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度降低

随着新媒体以各种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大学生普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度较低,在很多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重视,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之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堂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方法陈旧,传播主体与受众匹配错位等。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内容不可控容易动摇大学生信念,日愈复杂化的信息环境极易使大学生迷失自己,失去正确的道德标准指引,从而引发各类心理问题。

(三)马克思理论的弱化导致大学生信仰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普遍而且严重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信仰的缺失。大学生是接受信息和教育都比较快的一类群体,同时高校也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培训基地,所以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尤其重要。由于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导致其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加之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的不断冲击,大学生选择性接受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攀比性消费、过度的崇拜、虚荣心增强、情感的迷失和人际的冷漠等。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之一立论教育实践的对策

(一)创新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教育的模式导致当代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多种途径教学,多让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切身地感受思想政治理论对我们社会的指导性意义。也可以采用视频与教学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观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片。对马克思理论的传播以及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思路

转变思路,打造多层次的思政理论课。高校及广大师生应充分意识到有机结合思政理论课与新媒体是全面促进师生沟通、优化课堂氛围的关键之所在。总之就当前思政教学的发展来看,非常适宜引入新媒体。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全面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思政的能力。因此,师生只有审时度势积极接受新的思路,才能有机结合思政课堂与新媒体,赋予思政教育生命力,避免思政教育课堂陷入形式化,进而优化课堂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优化新媒体的环境,加强监管

由于当代大学生处在思想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间段,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优化更为重要。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完善立法,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因制度缺失而屡屡受挫,不利于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也不利于全面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毋庸置疑,在我们国家发展中,政府手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应强化依法管理,顺应发展需要健全新媒体法律法规,从而弘扬主流文化,搭建并优化整个自媒体平台的发展环境,从根源上对新媒体信息作出严格的监管。对马克思理论的宣传与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手段

由于思政理论固有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思政理论是无趣的、乏味的想法,因而如未能创新教学方法,极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生学习效率。基于此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方法,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引入视频教学、社会调研、模拟情境、示范演讲、课堂辩论等等,这些措施均有助于提升思政理论课堂的趣味性。此外在日常教学时还可结合实际情况,引入课堂游戏,通过互动、娱乐的方式消除学生对思政课的恐惧之感,优化教学效率。

(五)健全考评流程

综上,师生可基于新媒体平台畅通沟通与联系,与此同时这也形成了全新的课堂考评模式。课堂考评是思政课的核心内容,本环节不仅可充分说明现阶段课堂的整体情况,同时也可作为日后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并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托新媒体的措施与手段,实现实时监测,量化信息的同时,也有助于考评学分。由此可见,相较于传统考评流程,通过新媒体所获取的考评信息更具精准性,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结合这一特点,改善现阶段的思政课堂模式,提升综合教学水准。

四、结语

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要求,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做好思政教育的意义,顺应发展脉落,直面挑战,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新媒体作为宣传思政教育的主要突破口,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正能量的信息,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湘云.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4):67-70.

[2]马千惠,贾霄锋.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6(4):98-101.

[3]吕峰,管爱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6):77-80.

[4]徐佳.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问题研究[J].数码世界,2018(1):44.

[5]李炳毅,张爱萍.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0(1):112-114.

[6]王丹.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運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7(z1).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新媒体高校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