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多元合作育人模式

2018-10-09 10:57朱爱红程江涛杨洋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融合

朱爱红 程江涛 杨洋

产教融合通常是指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在生产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与教学密不可分,相得益彰。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 2013年,教育部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改革办学体制,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此为官方首次提出“产教融合”概念。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产教融合”确立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把转型高校的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目标和具体要求等,并将此明确列入年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可见,产教融合已成为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广东东软学院是一所由东软控股出资举办的应用技术大学,创立于2002年,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学校。学院坐落在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区,占地613亩,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管理与工程系等10个二级教学单位,主要面向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设置了软件工程等16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以及动漫设计与制作等23个专科专业。目前,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9000余人,专任教师400余人。学院现为教育部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成员单位、“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信息技术类)”、“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广东省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区人才培养基地”。

(一)充分發挥举办者产业优势,构建互联网新业态专业群

广东东软学院的举办方是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东软集团”旗下的东软控股有限公司。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面对“互联网+”时代对IT和泛IT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广东东软学院充分发挥举办方的产业优势,聚焦IT产业链的关键领域,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对接。目前,学院主要面向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设置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商务、视觉传达设计等15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和23个专科专业,构建了“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信息管理与服务类、数字艺术类”四大互联网新业态专业群,立足广东,面向华南,辐射全国,重点为广东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广东东软学院现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软件工程”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软件工程—移动应用方向”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以及5个省级重点高职专业。

(二)稳步推进定期轮训机制,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为加强学校与举办方各产业公司的产学研融合,提升学校教师实践能力,支持举办方产业公司的良性发展,广东东软学院出台了教师参与举办方产业公司实训的管理制度,规定了教师带薪赴东软集团体系内企业进行实训的选拔、管理与考核等内容。学校根据东软集团的实训岗位需求计划,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专业对口的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体系内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和顶岗实训,近4年来,学校选派90名教师赴东软集团下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注重与举办方的人才双向交流的同时,广东东软学院十分重视与当地企业的协作与融合,积极引进周边企业高层次技能人才全面参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授课、教学评价、毕业论文指导、创业创业教育等工作,注重引进具有产业经验的教师,在工作量计算、职位聘任和薪酬福利等方面,对认定为“双师”的教师给予倾斜。目前,学校已聘请企业兼职高技能人才40余人,认定185名教师为“双师型”素质教师。

(三)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学校举办方定期派专家到学校研讨人才培养中的重大问题,把行业最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带到教学中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举办方利用旗下相关公司的设施和导师资源,对学校创新创业导师进行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培训。举办方与学校通过校政企多方协作,共同建立东软华南IT创业园,搭建了一条从“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专题实践→虚拟公司→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创业加速器”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生态链。在学术专题讲座方面,学院定期聘请企业家、校外专家等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动态。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从2015年开始,学校启动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第三方外部考核,对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验,目前已聘请60余名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完成了三轮外部考核。

(四)以产学合作育人项目为突破口,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东东软学院非常重视产学合作教学改革研究,积极组织教师申报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此为突破口,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和学科专业特点,强调“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产业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目前,学院共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7项、广东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内容涵盖专业综合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合作企业达23家。在此期间,学校多次组织相关负责人参加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沟通,注重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确保了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和预期成果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五)以“引企入教、引企入校”为手段,实现产学合作落地生根

广东东软学院积极拓宽企业参与学院各方面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的途径,要求各专业深入企业,调研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企业对专业知识、能力要求标准。邀请企业代表加入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专业建设规划的制修订。为将行业产业的“五新”(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新应用)及时更新到教育教学中,广东东软学院与珠三角地区的166个单位签约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关系。学校借力校园园区的东软华南IT创业园、创业18Mall、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印加部落众创空间),吸引中小微企业入校,与学校共建校内实习基地,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实践,从而达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链接。目前,已建立20多个引企入校的实习基地,涵盖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专业,仅2017年,在校学生参与的引企入校项目就达到近100个。

二、深化产教融合的掣肘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性供给尚不完善

虽然政府非常重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但是目前还缺乏有关产教融合的刚性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保驾护航,校企双方的权、责、利没有明确规定,监督、考核、问责的配套办法没有制定,再加上一些激励性政策制度执行不力,大大挫伤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稳定保障产教融合运行的资金、经费支持机制有待完善,对高等院校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拨款大多是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公办院校倾斜,对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由于缺乏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学校在实验实训基地、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得不到保障,深化产教融合的步伐无疑会比较艰难。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共赢。一方面,双方在思想观念、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双方无法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比如企业从商业机密、管理成本、生产安全等角度考虑,不愿承担风险、接受学生实习,导致产教融合无法深入进行。广东东软学院虽然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框架也已搭建,但是系统化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涉及的部门和分管领导较多,教师教学任务也比较繁重,缺乏总体筹划、统一部署和协同推进,导致与企业实质性的合作开展得也不够,部分项目只是停留在簽约互访层次,缺乏实质性的保障。

(三)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布局结构不尽合理

高校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离不开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助力。从广东东软学院教师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偏高,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专升本之前学校的原有师资和升本后新进的年轻教师,兼具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双能型”教师比例不够,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原有师资中,部分教师还无法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教学观念落后;新引进的教师中,大多是应届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直接由高校进入高校,缺乏行业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结构不仅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影响到校企合作的实施,无法真正服务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

三、深化产教融合之途径

(一)转变观念,凝聚应用型发展共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分层现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上虽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但它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教融合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首先,学校应在章程、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等融入产教融合的理念,使产教融合观念内化为学校的自觉行为。其次,学校应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培养质量能够满足相应的职业要求;以教育产出为导向,重点关注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树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观,并将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二)优化机制,拓宽校企协同育人渠道

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产教融合主要表现出“上热下不热、官热民不热、校热企不热”的现象,如何使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效对接,关键在于使双方能够在合作中互利共赢。第一,社会各界要呼吁建立刚性的法律法规,使产教融合建立在坚实的政策平台上;第二,政府合理统筹和整合资源,为学校和企业搭建起合作平台,打破行业和部门的界限,主动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转型发展路径,协调解决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要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面向企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与企业在项目申报、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长效机制。

(三)建设队伍,发挥“双能型”教师队伍作用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建立灵活开放的用人制度,侧重引进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管理人才,打造一支能够适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双能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强政策引导,对引进的“双能型”教师在工作量计算、职位聘任和薪酬福利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制度,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要注重教师的分类培养,根据教师所在岗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定期选送教师到企业、行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促进教改,实现“四链”有机衔接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转型发展中的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把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建设,加强与企业共同研讨人才培养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课程,共同加强师资队伍、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参与教学评价等。二要抓好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学校定位及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计划,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三要促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校企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学科技能竞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四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通过第三方评价,查找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学校的招生规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J].天中学刊,2015(01).

[2] 王健等.产教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6(07).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0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12/t20171219_321953.html

责任编辑魏家坚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刚柔并济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破次元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