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乐团的组建及指挥技巧在排练中的应用

2018-10-09 11:26张栋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组建应用

张栋

【摘 要】高校民乐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主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民乐团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结合笔者在民乐团的教学与排练经验来进一步讲解指挥技巧在排练过程中的运用,最终将一部完美的作品展现给观众。

【关键词】高校民乐团 组建 指挥技巧 应用

对于高校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名片,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组建民乐团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民乐团的组建

1.人员组成

民乐团成员绝大多数是各院系各年级有一定特长的音乐爱好者和个别艺术特长生。乐团成员大多具有较好的素养,不但在艺术才能,而且在学习、工作方面也都较为出色。

2.建立健全高校民乐团的管理机制

作为管理者要积极创新管理方式和方法,要坚决杜绝以人管人的管理方法。因为以人管人就会出现人情化、面子化,会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降低团队的执行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团队变得松散,缺失向心力。所以,为了避免影响团队发展的因素存在,让团队充满正能量,就必须要根据乐团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规章制度。

3.乐团编制及乐曲选择

总体来说,不论是乐团编制还是乐曲选择都应遵循“由小而大”的原则。早期编制不宜太大,重点选择一些经典的小型乐曲,之后随着编制的完善及演奏水平的提高,可逐渐选用不同体裁、风格及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逐渐走多元化风格之路。

4.充分发挥乐团骨干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乐团在日常的管理、节目排练、演出中,团长以及相关的负责人等乐团骨干成员都要充分发挥出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要在真正意义上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确保乐团工作的顺利开展。

指挥在乐团中的作用

在面对作品时,首先,指挥要想完美地演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作品,必须建立作品风格的概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每一个声部、乐器都要有非常充分的认识,这样,演奏者才可以随着演奏作品的不同来改变演奏方式,才能把作品更好地展示给观众。其次,指挥需要抓住作品的结构,按照作品的特点和技术要求选择排练方法,充分运用节拍变化、速度变化、力度变化等要素,对不易处理的乐段或为了保持某些困难音程的音准,在合奏前,对每一个弦乐部或小的管乐组合需要單独排练来理清他们演奏的音乐,从而调动每一个演奏者的情绪和乐感,使乐团拥有一个良好、默契的配合度。最后,指挥需要把握住作曲家想要的真正效果,再加上自己对乐谱的深刻理解,在排练过程中,对演奏者的音准、节奏、气口、强弱等作出相应调整,并懂得如何维持乐团纪律而又不失幽默感,既要求严格又有“外交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能使每一位演奏者认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乐团的最大潜力,用自己不同的指挥法来调整乐团。

指挥技巧在具体乐曲中的应用

民族交响诗《十面埋伏》中包含了大量的节拍变化、速度变化、力度变化等要素,大量的变化对指挥者的指挥技巧、作品理解的深刻性以及乐团的熟悉度提出了更大更多的挑战。

1.节拍变化

中国的古曲多以散板为主,节拍也大多根据演奏者演奏时的情绪即兴演奏,因此,在古曲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演奏并不受板式的拘束,节拍常常是不规则的。而指挥必须通过自己手中的总谱和指挥技巧发出指令来帮助乐团,让乐团中的每一个声部能够清晰了解乐曲演奏的进度。由于该古曲由慢渐快的区间比较长,音符多,演奏者几乎不可能通过听觉来辨认乐曲的进度。因此,需要指挥在由慢渐快中着重每一小节的第一拍,用以告知古筝与定音鼓声部乐曲进度,并准确地对古筝及定音鼓发出结束及开始的指令,这个指挥技巧恰恰是指挥在排练中最需要清晰明确的部分。

在民族交响诗《十面埋伏》中,出现了2/4拍、3/4拍、4/4拍、5/4拍、6/4拍。这些节拍的繁杂变化无疑会对乐队演奏者(尤其是对于诸如打击乐、筝、低音管等有较长时间空拍的声部)的演奏及进入造成一定的困扰。而指挥在排练初期时,则更需要使用一定方法来应对这个问题。

在乐谱中,随着节拍的变化,指挥图示中的图形及线条走向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如谱例1中所示,三个小节连续变换节拍,而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声部在第二小节至第三小节是跨小节的长音,在第三小节的第二拍换音。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声部在第三小节换音时,指挥必须非常清晰地给予3/4拍图示中的重点——“第二拍向外”来使演奏者根据图形线条的走向确定节拍的正确,以演奏下一个音符。

2.速度变化

与节拍一样,大量的速度变化,也是古曲中非常具有标志性的特点,常常伴随着速度、节拍、力度甚至是音色的改变。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中出现了大量的速度标记:由慢渐快、慢、稍稳、渐急迫等。这些看似不具有规律性的速度变化非常频繁,却往往被演奏者忽视。指挥则必须提前预示,利用指挥的技巧来提醒演奏者,并且控制演奏者速度变化的幅度,使乐队整齐地进行速度变化。

(1)在速度渐变中的起拍

广义来说,每前一拍的反射甚至都可以认为是下一拍的起拍。而渐快(慢)的概念严格来说就是在速度发生变化的这一区间内,每后一拍比前一拍快(慢)。那么,在速度发生渐变时,指挥就必须把控好每一拍前的起拍,也就是前一拍的反射。反射的时间越长,下一拍就越慢发音;反射的时间越短,下一拍就越快发音。

(2)分拍与合拍的运用

分拍与合拍一般是在出现短时间内大幅度速度变化的段落使用的。正如谱例2中展示的一样,在这原本速度已经偏缓慢的乐段,在第一节又出现“rit.”。同时,中胡声部的第二拍后半拍与大提琴的第三拍后半拍都有新的音符进入。这时,便可以在第二拍、第三拍使用分拍。首先,由于分拍的加入,拍子之间的距离加长,势必可以将二胡旋律声部的速度放缓;其次,中胡与大提琴声部也能通过分拍清晰整齐地演奏后半拍进入的音符。此外,由于缓慢的速度,打正常的拍子会导致手臂出现不协调的滞空,而打分拍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力度变化

力度变化与乐曲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也是最能够展现情感的手法,由于需要表现不同的性格、神态、环境,致使音乐需要细致入微的力度变化来体现。而在乐团排练时,一部分演奏者或是认为只需要将音符的音高节奏演奏正确即可,或是无暇顾及力度变化往往没有有效地演奏出谱面所标记的力度变化符号。而如果指揮没有及时在排练中对乐团加以强调和训练,即便音符演奏正确,音乐也是平淡、生硬、没有丝毫表现力的。这时便需要指挥根据谱面的标记及性格情感的特点来调整力度的变化与布局,使得乐曲能够表达出应有的情感。

(1)谱面标记的渐强与渐弱

渐强与渐弱是音乐中非常常见的力度表现手法,多用于推动情绪的变化和展开。而这两种力度表现手法区别于其他力度表现手法的核心是在于“渐”。渐强与渐弱在演奏上要求指挥与演奏者在力度的渐变上有明确的预期,是以一个平滑的坡度来演奏音乐音量上的变化。在实际的排练中,由于演奏者无暇顾及力度变化等原因,当指挥在不恰当的时间发出渐强(弱)指令时,往往会造成演奏者力度突然大幅度变强(弱),破坏了力度的渐变。在谱例3中,每两小节为一组,每组都是由弱渐强。由于速度较快,在排练时很难能够令演奏者快速反应。因此,指挥应在每组到来之前便提示演奏者之后的力度变化,并且通过右手拍子的大小幅度及左手开、收、升、降的速度来预示力度变化的幅度和长度。

(2)音乐内涵中的力度变化

乐谱谱面中不仅仅有编曲者所标记的力度记号,在没有标记的部分以及标记相同的段落也会有一定的力度变化。它是由乐曲的逻辑重音、上下文关系、情绪和性格的变化以及指挥对于乐曲的二度创作而形成的。适当的二度创作会根据不同的指挥和演奏者的理解而将同一首曲目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效果,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比如在谱例4与谱例5中,第151小节与后面的第152小节在谱面上是同样的力度标记,理论上前后应以同样的力度演奏。但根据上下文段落的连接,从152小节开始是一个新的段落“小战”,与乐曲后段的“大战”段相比,“小战”段少了一些短兵相接的惨烈,而多了一些敏捷,所以指挥应该要求演奏者将“小战”的开头演奏得偏弱但充满“颗粒性”,用于形容这种非常紧张的追击场景。此外,第151小节的速度转为小快板,在配器上加之竹笛的顿音演奏,并且作为一个连接“埋伏”与“小战”的小节放在两段之间,可以想象是在刻画两军战士突然遭遇时的惊恐与紧张的场景。所以指挥在处理这一小节时应该要求演奏者演奏得偏强并且尖锐。既能连接好两段之间的性格与情绪对比,又能为“小战”段的开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指挥在乐团实际排练中遇到的问题

1.变化节拍

由于繁杂的节拍变化,在乐团的排练中演奏者数错小节或拍子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尤其是在织体复杂、声部进入频繁的段落。而数错小节和拍子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演奏者在错误的地方演奏,这时便需要清晰的图示提示演奏者,并且要对即将开始演奏的声部提前进行眼神或手势的提醒。此外,由于拍子的变化,律动被打破,许多演奏者会将音符的时值奏错,那么此时不仅仅要在开始的时候提醒,在结束的时候也需要进行收拍。

2.变化速度

在排练的初期,当出现速度变化时,由于每位演奏者对于速度变化的预期不一样,非常容易造成声部错开的现象,指挥则需要控制好起拍的速度以及击拍的幅度,以确保速度变化整齐一致。无论是速度“突变”还是“渐变”,起拍都是最为影响乐团速度整齐变化的因素,因此,指挥需要大量实践来学习起拍的技术,从而更好地把控乐团的速度变化。

3.变化力度

力度在乐曲中是非常重要的属性。而在乐团排练中,演奏者却往往忽视力度的存在。首先,指挥需要对演奏者这种消极的演奏习惯进行教育,演奏者知晓力度的变化与音高节奏同样重要;其次,当乐团对这部作品已经有些许熟悉的时候,指挥应该快速将力度变化融入自己的指挥中,并提前给予演奏者非常清晰明确的指令,带领乐团演奏出应有的力度变化效果。

民族交响诗《十面埋伏》是中华艺术之库中的瑰宝。为了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乐、诗、画集于一体的神韵传达给观众。指挥在分析研究的时候不仅要准确把握乐曲的特点和特性,深刻领悟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还要多学习观摩各位指挥大师的诠释和演绎,从中获取更多的灵感。

结 语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生要想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就必须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大众的审美观念,对传统的民族音乐进行适当的创新、创作,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喜欢、热爱民乐作品。

通过对《十面埋伏》这部作品的实际演示,笔者尝试从中挖掘更多关于指挥方面的技巧,比如提前预示、演奏法和声配器等,但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展开与说明,正文中所陈述的只是在指挥准备与学习中最为基本与核心的部分。但重要的是,每一种技巧几乎都涉及多个要素的融合,它们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连接的整体。指挥在准备乐谱及排练时,需要以一个整体布局的高度看待所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多维度、多视角地去解析,灵活使用每一种指挥技巧。也只有这样,指挥才能够在思考与练习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者组:《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2]胡登跳:《民族管弦乐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1。

[3]朴东升:《民乐指挥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3。

[4]符志娟:《不同版本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渊源及音乐特色》,学位论文,南阳师范学院,2014,4。

[5]刘文金、赵咏山:《十面埋伏(乐谱)》,2015,5。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组建应用
如何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民办院校非专业合唱团的组建及常规训练
学校合唱队的组建和意义浅析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