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数学课堂

2018-10-10 09:23叶建云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8年3期
关键词:三棵树口诀分数

叶建云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意见》指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傳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让传统文化浸润小学数学课堂,是贯彻、落实《意见》的需要,是立德树人的需要,也是一个中国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

一、物质文化的巧用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平台。不同的学校,往往有不同的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往往是多样的、多元的、多彩的。有时,巧用学校物质文化,能为教学增添光彩。

教学案例一:“年、月、日”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1:

师:请同学们看,认识这是什么地方吗?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见下图):

学生一下子就乐了:这不就是我们的学校——官田学校吗?

师:对,这就是我们的学校。我们学校创办于1922年,请大家算算看,到今年经过了多少年?

学生计算后回答……

教学片段2:

师:我们学校还有三宝,大家知道吗?

生好奇:是哪三宝呢?

师:请看,到底在哪里呢?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见下图):

生:对了,是在我们学校小剧场旁边的几棵树。

另一生补充:是的,在学校小剧场和围墙之间。

师:这可是我们学校的三宝。谁知道教师为什么说这三棵树是我们学校的三宝?

生1:可能这三棵树是果树。

生2:可能这三棵树的年龄比较长。

另一生补充:树的年龄也叫树龄,应该是这三棵果树的树龄比较长。

师:同学们真聪明!昨天,老师还去树底下照了这三张照片呢,请看,你明白什么意思吗?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见下图):

不少学生在下面嘀咕:我还没细看这三棵树,等会儿下课后要去看一下……

生3:我看到了这三棵果树的名称、树龄。

生4:我知道这些牌子是咱们深圳市政府帮忙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些古树。

师:谁来提出数学问题呢?

生1:深圳市政府2014年10月给这些古树设立牌子,到今年2017年11月,共经过了几年几个月?

生2:现在是2017年,这三棵树的树龄分别是多少?

生3:这三棵树分别种于哪一年?

生4:这三棵树的直径是多少?

师:这几个问题提得很好,请大家选择前三个问题进行解决吧。同学们太棒了,第四个问题要到六年级才能解决,我们到时再来研究,好吗?

……

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把学校本身的物质文化资源融入“年、月、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有趣。教师没有进行过多的学校物质文化教育,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对三棵果树相关信息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校传统物质文化已进入他们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二、历史文化的浸润

洋洋洒洒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数学发展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数学文化相关知识,并适机让其浸润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心灵的开导、思想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

教学案例二:“9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1:

学生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会初步读背“9的乘法口诀”,复习前面其他的乘法口诀,在这基础上进行下面的教学。

师:请看以下这个图片(课件显示):

师:看得懂吗?

生:有点看不懂。

师:你们看不懂,这很正常,有可能你们的爸爸、妈妈也看不懂。(学生笑)

师:这是叶老师在陕西兵马俑博物馆看到的出土的文物——秦简,距今天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我一看到,就赶紧把它拍下来。这是两千两百多年前的文字,当然许多人看不懂。你知道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吗?

生摇头。

师:这上面的字,如果变成现在的话,就是(课件显示):

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六九五十四……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它们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说相同的地方(略)。

生1:不同的地方是,它们没有一九得九、一八得八、一七得七等。

生2:还有不同的地方,有一句:二半而一。

生3:就是两个一半是一个。

师:你和古人一样聪明!

师:看了这个两千多年前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4:真没想到,我们的祖先这么聪明!

师:是啊,我们的祖先条件简陋,但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学会熟练地使用乘法口诀了,今天的我们学习条件这么好,不学好数学怎么行呢?大家一起加油吧!

生:好!

师:除了秦简,兵马俑博物馆中还有一种国宝:秦剑。现在看上去依然闪闪发光。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原来,秦剑表面涂上铬盐氧化层。铬盐氧化层具有良好的防腐抗锈性能,以往认为这工艺是近代才出现的,德国于1937年、美国于1950年才发明了铬盐氧化技术,并先后获得专利!

师:我们的祖先怎么样?

生5:我们的祖先太厉害了!

生6: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

……

以上教学过程,秦简、秦剑,都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文化浸润的良好素材。一片小小的秦简中所包含着的数学文化,让学生震惊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心灵温暖而充满自信:“真没想到,我们的祖先这么聪明!”“我们的祖先太厉害了!”“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在先辈文化之光的照耀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勇往直前,我们没有理由不敢于创新。

三、情境文化的呼应

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童话、学生敬慕的古典名著,也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军事、哲理信息,有时也可以让学生略为感知。

教学案例三:“认识分数”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1:

课始,教师利用课件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

师: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快要去世了,可心里总是很担心,他有一些财产想分给两个儿子,可怎么分呢,他还没想到办法,你们想帮帮他吗?

生:想!

师:他有四只羊。

生:每人两只羊。

师:他有二头牛。

生:每人一头牛。

师:他有一块地。

生:每人分一半。

师:一半是多少呢?怎么分才是这块地的一半呢?下面假设同学们桌上的这张纸就是老农的这块地,请大家帮农夫分分看,并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出来,能行吗?

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为老农“分地”的过程中。

师:谁来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出三种不同的分法:横着分、竖着分、斜着分,再涂上不同的颜色。

师:这每一份表示什么呢?

生1:表示这块地的一半。

生2:表示这块地的二分之一。

教师由此引出分数。

……

教学片段2:

课末,教师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娓娓向学生道出与分数相关的历史文献知识:“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就是用分数表达的: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秦始皇时代(距今约两千两百多年)的历法规定:一年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这说明:分数在我国很早就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了!我国的《九章算术》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了分数运算的著作。最初分數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师:对于《左传》里的分数,你有什么想法?

生1:《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就是担心诸侯的势力范围太大了会造反。

生2:国家的皇帝可以从总体上限制下面的发展规模、把握自己的国家。

……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童话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的数学世界中去,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了“农夫”的问题,自然地领悟了什么是“”,自然地走进分数的新天地中;课末,教师将《左传》《九章算术》以及阿拉伯人的发现融为一体,娓娓向学生道出与分数相关的、我们历史所独有的文献知识情境,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这样的教学,以童话情境引之,以文化情境结之,课已完,余韵犹存。

猜你喜欢
三棵树口诀分数
三棵树:危险的应收与消失的经销商
三棵树能增长到天上吗?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三棵树
巧记乘法口诀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三八等于多少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倒过来算”真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