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视角下的课堂学习路径研究

2018-10-10 07:56孔艳
关键词:课堂

孔艳

摘 要:学生往往在课堂中不断地铺设着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要想寻求有效的教学,我们就必须知道学生正在铺设的路径,并与他们一起探索,将自己融入他们的建构活动中。只有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观察研究,我们才能真正设计出符合学生的课堂学习路径。

关键词:学习者视角;课堂;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5-061-1

学习路径只是表达这样一个认识: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我们需要考虑承上啟下的关系。学习者的思维成长过程发生在学习的实践中,而不是在教材、书本上。因此,本文从课堂出发,研究学习者在课堂中的学习路径,力求通过研究帮助教师预设更适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具体说来,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教学要符合学习者认知的学习路径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是预设学习路径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认知过程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基于学生的起点不同,每一节课堂的认知过程也有其差异性。怎样预设学生的学习路径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呢?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课中学生的学习路径是这样的:

回忆学过的策略——两个图形怎么比大小,建立转化的表征——设计图形并使用转化的策略——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哪些运用到转化的策略——认知的打破再建立。

从起点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的策略”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求法”都是学生的认知起点,在这一起点上建立“转化”的表征是十分容易的过程。然而,接下来为什么还要让学生“设计一个图形并使用转化的策略求面积”?其实老师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是没有这个过程的,于是当老师提问“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运用到转化的策略”时,学生就说不出来了。经过反思我们发现,从“一个图形的转化方法”到“转化的策略”这一学习路径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所以,就加入了“自己设计图形使用转化策略求面积”这一环节。学生的认知搭建,需要建立在学生自己建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图形是一个学生自我消化和认知提升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认知差异,他们绘制的图形有简单的组合图形,有复杂的组合图形,甚至还有不规则图形……当他们将这些图形都转化为规则图形的时候,“图形转化的方法”已经初步归结为“图形转化的策略”。此时再进入下一个层次——丰富“转化”策略的外延,也就是“以前学过的知识哪些运用到转化的策略”,学生的认知水平就可以更容易帮助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要符合学习者需要的学习路径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有多处提到了“需要”一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很多。我想,不同的内容,学生的“需要”各有侧重。教师应该基于学习者的视角多观察,设计符合学习者“需要”的学习路径。

如《和与积的奇偶性》这一节课

笔者的课堂中,学生研究“和的奇偶性”的学习路径是这样的: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多个数的和的奇偶性——形成结论。

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路径是这样的: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三个数的和的奇偶性——多个数的和的奇偶性——形成结论。

我认为两个数、三个数的和的奇偶性对学生来说是十分简单的。所以,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多个数的和的奇偶性,旨在通过不完全归纳法,使学生总结发现结论:判断和的奇偶性,关键看奇数。而另一位老师却将重点放在研究为什么“奇数加奇数和是偶数?”“奇数加偶数和是奇数”……这样的原理问题上。

然而,当我的学生隔一段时间之后遇到“1+2+3+4+5+6+7……49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时,错漏百出。这就说明,我的目标达成得不好。于是我开始陷入思考……

对于多个数的和的奇偶性而言,其根本是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孩子的前认知是“两个数的和”,而对“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学生还没有理解。此时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两个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这一结果,更需要的是“为什么两个数的和是奇数或是偶数”这一原理。在对原理的深究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比如,用画图的方法发现,两个奇数最后多出来的圆正好可以凑成一个新的偶数,所以和是偶数。那么当他研究三个数的和的奇偶性的时候,他就会发现,三个奇数最后一个圆,凑成新的偶数之后还是会多一个圆。再然后再探究多个奇数相加,他们才会用类似的原理建构出结论。数学中讲究,由简到繁。从根本来看,掌握了两个数、三个数的奇偶性原理,那么多个数的奇偶性只剩知识总结而已了。所以,可见这位老师设计的路径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三、教学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路径

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哪怕是从同一个起点出发,通往同一个终点,学生都有可能绘制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怎样才能发现并尊重他们的学习路径,并能及时的充当“脚手架”,引导孩子进阶呢?我们发现,教师预设的路径要尽量具有包容性,给不同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如《和与积的奇偶性》这一课里有这样一个过程:教师提问,为什么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相加和为奇数?然后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来说明。结果有的学生是通过举例的方法归纳证明;有的学生是通过画图的方法,两个圆为一组,让图上呈现出多出来一个圆,所以是奇数;还有的学生能用字母表示出奇数:2n+1,偶数:2n,相加后为4n+1,是奇数……

这是探索两个数相加和的奇偶性的过程,我认为,教师的这一做法很好。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考虑符合自己起点和思维的方法,并顺着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前行。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基于学习者的视角,就要打破一对一的思考空间,要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修建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课堂
欢乐的课堂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写字大课堂
交通标志小课堂
美甲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妈咪“达人”完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