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2018-10-10 09:18曾炜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实效性新媒体

摘 要:借助新媒体为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介绍新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新变化,以及对思政教育的新挑战,最终提出破解教育困境的手段以及应对方式,借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 思政教育 实效性

一、目前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面临的新变化

(一)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弱化”现象

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当代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当前正值互联网高速发展期。传统媒体关注度日益减弱,新媒体如日中天。现今高校学生多为90后与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媒体传播的热点与潮流。《新周刊》用“他们不是另一代人,而是另一种人”为题分析当代大学生。

與此同时,一些传播虚假信息、蓄意传播的谣言,错误观点思想也混杂在新媒体大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3年发布蓝皮书中指出,2012年新媒体范围出现了671条谣言,新媒体环境下负面影响不断传播。而当代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抵制与规避新媒体时代的负面影响不足。这些都对传统思政教育课堂产生冲击,对思政工作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思政教育平台的新媒体渠道逐渐开拓

在新媒体时代之下,信息的来源渠道变得十分广泛,只要拥有一部计算机或者是移动智能设备,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的主体不再具有固定性和单一性,相反变得十分广泛。

目前,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爆炸式增长,新媒体思政项目建设以与实施方面较容易,可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渠道。新型的网络思政课程与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高校尝试新媒体育人的利器。新媒体思政平台例如:校园微信平台,校园微博等建设数量众多。

(三)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传统单向灌输式思政教育使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效果低下,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排斥。

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灌输式”的方法不同,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是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发布者,同时也包括教育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者。另外,思政教育微载体具有较强个性化创作特点,受教育者能为思政课堂提供大量鲜活的实例,实践成果。新媒体下的思政实践对优秀思政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高校新媒体平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中央强调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针对目前新媒体环境下我们思政教育的新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应对新媒体挑战,加强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是基础

高校应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掌握新媒体时代的必备工具与技术,合理交流。教会学生能够辨别与筛选新媒体的信息,使学生能够在海量信息中不至于误入歧途,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使用管理,避免学生沉溺网络。例如,高校思政课可以采取课堂中限制移动终端使用,宿舍管理限时强制性断网的方式。约束学生无限制沉迷于新媒体中。

并且,高校应要求学生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网络操作,避免学生在网络上散步虚假信息,另外,积极规范大学生的新媒体行为,设置相关规定避免低俗,堕落的言论与作品,避免高校师生新媒体违规等行为。

(二)打造新媒体思政教育“微活力”平台是思政教育的新出路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中环境仅仅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取决于学习者选取的对象与内部的认知结构。目前,新媒体环境下新型的网络思政课程虽然层出不穷,虽然高校都相继做出了较多的新媒体思政尝试,但大多数关注者都是完成特定的任务,思政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同时缺少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微活力”。

当今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融合了图文,视屏,应用,即时通讯,第三方支付以简单实用的特点席卷了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新一代高校学生基本成为微媒体一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合理利用最新出现的新媒体平台,实现看似“微弱”、实则“强大”的服务与教育功能。

(三)建立高效的新媒体运行机制是促进思政教育改革的保证

无论实践教学或者理论教学当中,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探索运营团队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思政教育变革的保障。为此,在新媒体模式下,为突破思政教育灌输式模式,可以安排特定教师固定提供指导,学生团队进行新媒体的实操运营,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借此,可以提升思政平台运营者专业能力和协作精神,在确保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提供给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互动舞台,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具体生活,保持并吸引粉丝,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同时,可实施培训项目,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技术的探索,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提升思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加入思政教育,让受教育者将实践转移到微信平台,学生与老师,观众与演员角色相互转变。将平台转化成老师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互动答疑、评比投票等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外界进行沟通,实现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热情与受众的主动性,能够激发主动性,另外,从源源不断的新媒体素材当中,也能促进本校思政课程资源的建设。

结语

通过以上高校新媒体时代特点解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必须融合新媒体。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必须加强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加大对新媒体的研究力度,打造新媒体思政教育“微活力”的平台,建立高效的新媒体运行机制,才能切实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保持思政教育在大学生中的精神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佳寅.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申高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1):68-70.

[3]兰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基于对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2):159-164.

作者简介

曾炜光(1988.10—),男,汉族,湖南常德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思政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实效性新媒体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