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品味感悟升华

2018-10-10 09:18刘杏敏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音调诗文品味

刘杏敏

是谁在伤感无奈地吟诵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谁在高昂激越地颂唱着: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谁在满腹惆怅地嘶喊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就是在小学的课本里我们听到的诵读的声音,时而如高山流水一般,时而如清风明月一般,这就是诵读的魅力,走进诵读,我们提升了文学涵养。但是诵读需要我们倾注一份智慧,那就是赏析,就是品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句话在提示我们诵读必须学会品味,有了品味,诗歌就有了海的深沉,有了溪流的清浅,有了湖水的平静,有了江河的奔腾……那是文学的味道,是诗歌的雅致,是诗文的隽永,是语感的形成,是素养的沉淀,是能力的提升,所以走进诗文诵读,走进品味。

一、如歌如乐品诗韵——仙乐飘飘处处闻

(一)品出节奏的璎珞之美。

诗歌的节奏是美丽的,是悦耳的,一路诗歌,一路璎珞的清脆,古诗那特有的二二(杨柳|依依),二二二(清风|明月|鸣蝉),还有最多的二二三(横看|成林岭|侧成峰)的节奏无处不在,更有现代诗的自由奔放。走进诗歌,必须品味它的节奏,在节奏的整齐中,我们感知到音乐的旋律,如风一般卷来,如浪一般涌来,阵阵涛声,声声雀鸣,这就是节奏的魅力,那份悦耳只属于诗歌。走进这样的节奏,你会感受到军队的脚步,那是战士的风采;你会感受马蹄的奔腾,那是骏马的驰骋;你会感受云雀的鸣啼,那是鸟儿的婉转……节奏使得诗歌带着泉水叮咚的清越,带着璎珞碰触的清脆。品味诗歌的节奏,使人如闻弦乐奏响,沉醉其中,心底的混沌变得清朗,心中的郁闷烟消云散,留下的是清明,是轻松。品着这样的节奏,相信小学生会受到感染,会提升朗读能力,会浸润到诗文的美好。

(二)品出韵脚的环佩之美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韵脚的琅琅上口都是清亮如笛声,韵脚的整齐也是诗歌迷人的一个原因。因为韵脚的讲究,带来的是听觉上的和谐。你听“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生”与“声”的同韵使得朗读朗朗上口,犹如风声悠悠吹过,犹如流水潺潺流过;你听“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如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闲”与“间”的同韵,使得朗读抑扬有致,犹如铁锤在不停地凿着,犹如烈火在熊熊地烧着。品味韵脚的整齐,犹如听闻环佩的声音,时而清越,时而激昂,犹如玉石会激发出迷人的声音,犹如仙女佩戴的玉石发出叮叮咚咚,是珠宝碰击的铿锵之音。闻之令人沉醉不已,那是配了乐曲的歌词,声声如泣,字字如诉,感人肺腑。

(三)品出音调的铿锵之美

诗歌的美丽还在于它的音调之美,诗歌的用字用词是讲究音调的,它的平仄是有致的,一般是“平平仄仄仄仄平”,读起来的感觉是抑扬顿挫的,就像白居易说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你听“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你读着读着,一定听到了鼓声阵阵惊天动地,一定感受到了和平的结束,战争苦难的到来……这就是音调的自然之美,诵读之,你的心灵会被汉字的音调和语气调动起来,会在“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诵读中分明地感受到母亲期盼的殷切;会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诵读中感受到竹石的坚强与执着,诗歌的音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抒情,时而哀伤,就是这样的音调,这样的语气,让诗歌发出钢管碰击一样磁性的铿锵音质,永远激越,永远动听。时时诵读,时时享受,时时熏陶,那是多么诗意的教育。

二、如画如梦品诗意——云霞出海曙

(一)品出诗歌的相貌之美

只要诵读了诗歌,你就会明白诗歌的相貌是多姿多彩的,它包罗了汉乐府的自由,短诗长诗;唐诗的严格律令;宋词的长短句式;元曲的别具一格……特别是现代诗歌,对格式更是开放,有的讲究格式的对称整齐,有的自由奔放;在字数和句子上,有的长,有的短,我们品味它们的相貌,拥有一定的诗歌常识。

从对相貌的品味中我们得到启示,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的诗歌,怎样的格式都是美丽的,都是我们语言的营养品。所以我们对诗歌的级别要进行评头论足:对我们的学生人生有激励作用的,多诵读;对消极的诗歌,拒绝之,因为少年的光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让健康的诗歌浸润我们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他们的乐观气质,培养他们的理想,因为“诗言志”。

(二)品出诗歌的意思之美

诗歌忌讳直白,它的意思讲究隐、深,令人回味无穷,这种隐形的美需要我们的理解,理解诗意的方式——解释有几种基本的方式:(1)古诗直白式(2)大意式(3)意会理解式。(4)补充说明式。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北岛的《一切》“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音”,这句诗歌的意思够明白了,但是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配合的解释方式必须是补充说明式:每一个人的死亡都存在永久的回忆,有的回忆是伤痛,有的回忆是遗憾,有的回忆是仇恨,对于亲人那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无法弥补的伤痛,是毕淑敏讲的“唯一”的缺失。所谓的“冗长的回音”就是这样深刻的意思。再如古诗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一句诗歌需要的理解是直白和意会的综合,“半亩湖水像一块鏡子一样,天光和云影一起倒影在水面上”。因为“徘徊”一词在这里是“倒影”的意思。“徘徊”是诗意的说法,天光和云影一起携手在天空流连漫步的意思,对于理解,我们一定要活,要实,要切,这样的学习意思才能明明白白,才能记得牢固扎实。只有细细的品味,才能让诗歌的意思之美呼之而出,不会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糊,做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才能认识诗歌意思的明确美:“云霞出海曙”——霞光万道,云蒸霞蔚。

三、如山如水品诗情——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秋月照深秋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人以诗传情,以诗叙事。诗歌的悠久和迷人更是因为它们的情感是深沉的,是浓郁的,是优雅的,走进诗歌的世界,我们认识诗歌的情感,或高昂,或低沉,或活泼,或深情……你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传达的是友情的依依惜别;在诗歌的世界里,一草一木都满含深情,你听谁在吟诵:“无情最是台城柳”柳树会无情无义;再听:“人生长恨水长东”,水会幽怨愤恨;连节日都满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喜悦。

品味诗歌的情感,会受到诗情的熏陶,就像刘禹锡说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歌给人各种各样情感的洗礼,小学阶段一般有这几类:

1.赞美之情——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惜别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思乡之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

4.惋惜之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诗歌的感情是浓郁的,走进诗歌诵读,山一般巍巍的情重,水一般幽幽的情深,原野一般的广阔会随着诗文的诵读在你的眼前逶迤荡漾。你能感受到山高水长觅知音的庆幸;能感受到“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秋月照深秋”的依依深情;比如四年级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这一寻常诗句,就蕴藏着很深的含义,细细品味这里的“浑”与“足”:农家何所有,唯有这一坛坛的家酿,这一群群的鸡鸭,但那不是普通的酒,也不是寻常的鸡鸭,而是一份真情,一片淳朴的乡情,酒非名酒,鸡鸭非山珍海味,但那是“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的浓浓乡情。品味使得诗文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走进诗文诵读吧,诗歌会让情感变得柔情似水,变得坚强如石,变得热情如火,变得冷静如冰,那是情感的世界,滔滔不决如江潮,绵绵不绝如丝缕。

四、如酒如茗品诗味——“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就很明白地写尽了诗歌的味道。诗歌的味道是隽永的,有的时候是甜蜜的,有的时候则是苦涩的,有的时候是芬芳的,有的时候是熏臭的……你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是一种遗臭之味;你听“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那是一种悔恨之味;你听“无人知是雪,为有暗香来”那是袭人之香……诗的味道,只要细品,你便能深入浅出,便能涵咏得之,其个中三味,须细细品味方能得之真昧。

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一个“无”字,道尽天涯离别之苦,那是一种无奈之味,此去只有天涯茫茫的戈壁,只有素不相识的路人,喝了这一杯酒,留住故乡的客舍青青,留住故友的一片深情。品味诗歌,你还闻到美酒的醇香,你会闻到香茗的清新。在诵读中品味诗文,你会闻到沁人心脾的味道,能洗净尘世的俗气,就像苏东坡说的一样:“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歌的味道就是竹子的魅力,是清高的,是超凡脫俗的,品出它的味道,让诗歌“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品味诵读出来的诗歌便有了无限魅力。

五、如风如月品诗雅——斜风细雨不须归

自古以来的文人雅士都钟情着诗歌,诗歌似乎就是“雅”的代名词,读诗之人,写诗之人都拥一身潇洒,他们清亮雅致的音调,优美文雅的举止,高洁典雅的品行,都给诗文倾注了一股迷人的力量。

“雅”字历来和清风明月细雨落雪这一些词汇相随相依,写的风景也和这些有关。你看“风一程,雪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征程漫漫,风雪交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雨水绵绵,情谊浓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草青青,春风和煦……诗歌的用词是雅致的,情景更是典雅,意境最是优雅……走进诗文,犹如看月华如练,赏好风如水。所以张志和写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寄情山水,寄意雨雪,寄心明月乃诗文常见题材,你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那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情怀念;你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是天下有情之人的共同心愿;你听“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是家的温馨……品诗文的味道,你会变得聪慧,变得通达,变得文雅。

六、如潮如涌品运用——春潮带雨晚来急

诗文诵读的最终目的还有一个,就是学会运用,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因为会读的是仅仅是在重复别人的语言,会用的才是自己内心喷发的语言,才是一种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学习知识,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

诵读诗文后进行积累、理解、运用是一套连锁的、系统的、有效的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个写,如果能够将学过的诗文巧妙地用上,那就能表现出深刻与感动了。因为诗文的简练凝练是无文可超越的,你看白雪皑皑的美丽要用多少的语言来描写,但是诗文只要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日百花盛开的美丽也是一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忧愁万般的也还是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什么表达方式能比诗句的表达更加精简到位,所以运用所学的诗文来表达是最为紧迫的事情,因为学以致用是一种能力,正如吉春亚说的:“运用是言语实践的本质内涵。”

诵读诗文,运用诗文,我们就不会感叹语言方面的遗憾:“无材可去补苍天”,就有收获,因为:“却喜诗人吟不倦”,所以偶得妙句缀锦绣。

诵读诗文重在一个字——品,在品中收获感悟,滋养情感,润色语言,激情诵吟。因着品味我们得以醍醐灌顶地明白理解,得以明聪开慧地抒情运用,得以海阔天空地神侃海聊,因为“品”让我们充满了睿智,充满了诗意。

猜你喜欢
音调诗文品味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品味四季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