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报告发出警告:全球精神健康危机代价高昂

2018-10-11 15:23
参考消息网
关键词:柳叶刀亚裔精神疾病

参考消息网10月11日报道 英媒称,9日发表的一份专家报告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精神健康问题都在增加,如果各国应对不足的普遍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从2010年到2030年,精神健康问题给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16万亿美元。

据路透社10月9日报道,这份由英国《柳叶刀》周刊委托撰写的报告说,日益严重的精神健康危机可能给全世界的民众、社区和经济造成持久伤害。报告的作者包括精神病学、公共卫生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28位国际专家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和维权组织。

报告的联合首席作者维克拉姆·帕特尔说,虽然这些损失中有一部分将是医疗、药物或其他疗法的直接成本,但大部分将是以生产力下降以及社会福利、教育和法治等开支的形式出现的间接成本。

报道称,这份覆盖范围广泛的报告并没有给出它所估计的到2030年可能产生的16万亿美元经济影响的详细解释。

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授的帕特尔对记者说:“形势极为严峻。”

他说,过去25年来,全世界的精神疾病负担“显著”增加,部分原因是社会老龄化以及更多儿童进入青春期,然而“没有一个国家投入了足够”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帕特尔说:“没有任何其他的人类健康问题像精神健康问题一样被忽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大约3亿人患有抑郁症,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估计达到2300万人,而躁郁症患者有大约6000万人。

报道称,《柳叶刀》委托的这份报告发现,在许多国家,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人经常遇到人权遭受严重侵犯的情况——包括被强制戴镣铐、虐待和监禁。

委托撰写这份报告的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主编理查德·霍顿说,报告凸显出“世界各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所遭受的令人不齿和震惊的灾难”。

报道称,该报告呼吁采取一种基于人权的方式,确保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不会被剥夺基本人权,包括就业、教育和其他核心生活经历。

该报告还建议大规模转向精神病患者的社区护理,采取心理社会疗法,比如不仅由专业医护人员而且由社区卫生工作者、同龄人、教师和牧师提供的谈话治疗。

美国全国精神疾病联盟的工作人员为警察进行精神健康急救知识培训(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美媒:研究表明养宠物有利人类精神健康

参考消息网4月8日报道 美国《时代》周刊4月17日(提前出版)一期发表了题为《科学研究表明养宠物有利于精神健康》的报道。

与没有宠物的人相比,拥有宠物的人倾向于有较低的血压、心率和心脏病风险。这些对健康的益处可能来自戏耍和遛宠物时需要进行的额外运动,以及身边有一个固定的好朋友所带来的压力缓解。

科学家目前正在挖掘有关动物还可以改善人类精神健康的证据,甚至是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人们。尽管这些研究的规模很小,但宠物带来的好处却足以让人产生深刻印象,从而使得临床环境向“宠物疗法”打开了大门。

美国珀杜大学人类动物关系中心主任艾伦·贝克说:“考虑让动物进入医院过去曾是一大禁忌。”他指的是对于引起感染的担心。“而现在,我不知道有哪一家大型儿童医院里没有至少是某种类型的动物计划”。”

在科学家彻底了解这一机制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但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表明,动物在医学和精神健康方面可以占有一定地位。贝克说:“数据是确凿的。如果你考察一下动物在为人类提供什么服务以及我们是如何与它们互动的,那么这根本不让人感到意外。”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一领域中的某些尖端科学研究。

兔子:在一项研究中,一组因心理紧张而被压垮的成年人被要求爱抚兔子、乌龟或是兔子和乌龟玩偶。玩偶没有产生效果。但抚摸活物都能减轻焦虑。这对所有人都管用,无论他们一开始是否声明自己喜欢动物。

蟋蟀:并不是让人有搂抱欲望的动物才能提供帮助。在美国《老年病医学杂志》季刊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被赠送内置5只蟋蟀的笼子的老年人在8周后变得不那么抑郁了。

鱼类:动物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某个阿尔茨海默症治疗场所,当患者们在里面放有色彩鲜艳鱼类的水族缸前用餐时,他们吃得更多、营养吸收得更好并且不那么喜欢踱步。他们还变得更能集中注意力并且不那么容易昏睡。

狗:一些研究表明,当患阅读困难症的儿童对着受过训练的狗及驯狗员大声朗读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较少的焦虑症状。

(2017-04-08 14:16:38)

【延伸阅读】调查:两成日本人因加班精神不济 或影响精神健康

中新网11月25日电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能率协会(东京)开展的“工作与健康相关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经常加班人群5人中有1人表示“精神层面感到不适”。

相关负责人称“若陷入工作意愿下降或容易消沉的状态,工作效率将下降,长此以往可能会患上抑郁症这类精神疾病”,指出有必要对业务等进行调整。

调查于7~8月在网上对正式或非正式工作的20~69岁人群展开,共有1000人作出回答。

其中,经常加班人群为514人。关于加班对这些人私人生活影响的设问(多选),除“没太大影响”(34.6%)之外,回答“精神层面感到不适”的比例达到18.9%,排在第五多。此外,回答“用于兴趣爱好的时间减少了”(28.4%)最多,之后依次为“睡眠不足”(25.1%)、“饮食生活不规律”(22.2%)、“身体层面感到不适”(21.4%)。

日均加班“2小时以上、3小时不到”和加班“3小时以上”的人群回答“精神层面不适”的比例分别为25.3%和25.0%,比回答“身体层面不适”的分别高出6.6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日均加班3小时若按每月20天计算,加班总时间为60个小时。

(2016-11-25 18:15:01)

【延伸阅读】英媒:社交媒体加剧年轻女性精神健康问题

参考消息网10月1日报道 英媒称,年轻女性正在遭受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自残的侵害,严重程度前所未见,而她们出现精神健康问题的概率是男性的3倍。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9月29日报道,官方数据显示,16至24岁的女性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患有精神疾病,并且有四分之一的人割伤过自己或有过其他自残行为。

健康专家警告说,暴力的恋爱关系、社交媒体和形象焦虑是诱发这一问题的原因。

2014年,26%的年轻女性出现过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包括抑郁、焦虑、恐慌、强迫症和睡眠问题,而年轻男性的这一比率为9%。这个数字与过去相比有所上升:1993年,女性的同一数字是19%,男性则是8%。

英国医生海莉·范·兹瓦嫩伯格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触屏一代,他们将互联网视为朋友,但是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其实是一面巨型哈哈镜。在镜中的世界,‘完美的人过着‘完美的生活。而他们则把这些人作为标准,从而对自己做出苛刻的评判。”

她说:“这一点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淹没在社交媒体中的她们更加担心自己的体重和外表。这种担心加剧了进食障碍、压力以及自残行为。”

(2016-10-01 14:14:15)

【延伸阅读】调查称香港四成受访者精神健康欠佳 官方呼吁重视

中新网9月14日电 据香港特区政府网站消息,“好心情@HK计划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四成受访香港市民未能保持良好精神健康状态。香港卫生署呼吁市民多参与有助提升心理健康的日常活动,并加强认识精神健康问题症状。

该署委托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于去年11月至12月进行有关调查,以电话访问2015名市民,检视市民的精神健康状况、对常见精神健康问题症状的认知、寻求协助的态度,以及有关有助提升心理健康的日常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主任林翠华13日在记者会上表示,约四成受访者自我认为过去6个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一般(36.2%)或非常差/差(4.6%),5.5%的受访者曾于过去一个月受严重精神困扰。

调查显示教育程度较低、从未结婚、每月家庭收入较低,以及自我认为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差/差的受访者较易受严重精神困扰。

至于对常见精神健康症状认知较少、倾向对这些症状不作任何处理的群组一般为男性,年龄介乎18至22岁、每月家庭收入较高、从未就精神健康问题咨询专业人士,以及不认识曾有精神健康问题人士的受访者。

林翠华建议加强推广各年龄组别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对特定群组进行相关教育,并加强推广定期进行有助提升心理健康日常活动的重要性。

有关调查为“好心情@HK”计划下的项目之一。“好心情@HK”为期3年,旨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推广的参与及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和了解。

香港卫生署助理署长(健康促进)冯宇琪表示,“好心情@HK”计划继续以不同类型的活动,向市民推广精神健康。(2016-09-14 11:52:02)

(2016-09-14 11:52:02)

【延伸阅读】美媒:亚裔学生易抑郁 家人多忽视精神健康

中新网1月22日电 据美国侨报网报道,哈佛大学校报《哈佛深红报》(The Harvard Crimson)20日刊登该校4名亚裔学生合著文章。作者们在文中表示,作为哈佛校园的亚裔学生,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了压力和精神疾病在他们自己和同伴身上呈现。他们注意到了近年来有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那就是亚裔青少年自杀的消息越来越多。

对于来自于东亚移民家庭的许多学生来说,假日里的家庭聚餐并不像是一种庆典,反而给了父母一个八卦年轻一代的好机会。他们会尽情比较谁家的孩子更加优秀,这使得自己孩子的任何缺点都不容原谅。不管是在外社交,还是家庭内部讨论,关于上大学和高分的话题永不停歇,但却很少有与孩子情绪缺陷相关的讨论。这种对完美的过分追求使得孩子很难展现出内心的不安定,包括情绪斗争甚至精神疾病。

在南亚移民家庭中,对于精神健康的忽视现象同样普遍。该校学生萨拉•苏拉尼(Sara Surani)记得有一次她在家中提到了“抑郁症”,家人却回复说:“你觉得你抑郁了?不,你只是没睡好觉,你只是累了。”

“焦虑?噢,不。这只能说明你还没有足够努力,所以你才担心。你继续努力的话会变好的。”

苏拉尼说,她听到过一些关于自杀的故事。然而,如此令人震惊的故事换来的却是流言蜚语。许多人都表示这种事情只会给家人和族群蒙羞。

在亚洲移民家庭中,患有精神疾病似乎就等于是耻辱。这在各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中有着深深的烙印。在中文中,精神疾病与表示神经错乱的“神经病”是同义词。在韩国,为了保全家族荣耀会隔离家中的精神疾病患者,而且“精神病人”也是一个侮辱性词汇。在印度,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自杀”都与“自作乐”谐音,因为社会普遍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这种文化气氛常使得学生能以获得来自家人的支持,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亚裔精神疾病患者增多了。有研究表明,亚裔学生比白人学生更容易感到抑郁,但亚裔却又是最不愿意寻求精神健康援助的人群。(李怡)

(2016-01-22 11:08:00)

猜你喜欢
柳叶刀亚裔精神疾病
杨紫琼:首位奥斯卡亚裔影后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柳叶刀》子刊:又一种致病菌加入到耐药大“菌”的行列
过去一年美国发生6000多起针对亚裔仇恨事件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乳癌手术后病床口占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
大北线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