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工作中劳务派遣农民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2018-10-11 06:14张春枝
时代经贸 2018年21期
关键词:劳务派遣农民工

张春枝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由劳务派遣农民工来承担。他们为了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在保障、培训、职业发展等方面或多或少地遇到了一些问题,为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升学校后勤服务质量,学校需要从多方面制定策略,促进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解决。

【关键词】劳务派遣;农民工;高校后勤管理

劳务派遣是一种上世纪末才在我国被认可的一种用工形式,这种制度在高校后勤管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非在编用工的主流形式就是劳务派遣,在后勤管理中的劳务派遣人员中大多数是农民工,如果保障他们的权利、促进他们的发展、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实效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工作中劳务派遣农民工的现状

高校后勤管理经过多年的社会化改革,农民工數量在后勤岗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现在这部分员工大多由劳务派遣公司进行管理。因此,这部分农民工在高校中往往是被忽视的群体。目前学校对于劳务派遣农民工还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大学校园内生活所需的各项设施齐备,从食堂到操场,体育馆、图书馆等应有尽有,校园的绿化也较好,环境宜人,这一点是很多企业无法比拟的。其次是高校内的师生素质一般都较高,后勤工作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尊重,而且在高校的书香环境下面,后勤管理人员自己也可以获益,促进个人发展。据报道,到2016年,北大保安考上大学的数量增加到500人,还有12名研究生。最后不得不承认,高校吸引人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可以享受一年两个长假的待遇。

(一)缺乏培训。高校对于编内或者人事代理制度的员工一般都有较为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这成为新员工入职的重要部分。不仅如此,目前高校较为重视信息化培训,这类培训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都非常有价值。但劳务派遣人员的身份并不是学校员工:在劳务派遣中,劳动者和高校并没有法律上的劳动关系,高校只是提供岗位,对劳动者的使用和管理承担责任,而劳动关系是发生在派遣单位和劳动者之间。

(二)缺乏晋升通道。人的需求是复杂的,且是不断递升的。当基本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高校的劳务派遣人员来说也是如此。但现状是他们在岗位上的付出和成绩很难获得认可,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职称的方式获得成长和发展,但对于劳务派遣人员来说,学校一般都没有给他们做出任何职业规划。这些劳务派遣员工在高校里看不到自己成长的机会,就会觉得前途暗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旦有其他机会出现,他们就会倾向于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因为如果进入企业,他们就有可能获得职位上的晋升和发展。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的后勤劳务派遣人员流动性大,年龄偏大的现状。

二、对高校后勤岗位劳务派遣农民工的管理对策

(一)按照相关法律规范管理。虽然高校对员工的管理是较为规范的,但是对于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劳务关系发生在劳动者和派遣方之间。为了节约成本,某些派遣公司会出现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保、医保等情况。作为用人单位的高校要加强管理,敦促派遣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事。

(二)提升待遇,以薪酬留人。由于不属于高校的员工,劳务派遣农民工往往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于学校的认同和凝聚力也较低。适当提升他们的待遇,可以减少劳务派遣农民工内心的焦虑,减少他们的流动。对此,在派遣方和劳务派遣农民工签订合同时,学校作为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合同中规定基本的薪酬待遇。这样防止派遣方侵害农民工的权益,使派遣方仅仅起到一个代发薪酬的作用。因此如果直接提升薪酬较为困难的话,可以通过提升工作津贴的方式提升他们的收入。

(三)加强培训,以发展留人。可以组织劳务派遣人员参与学校的校本培训,通过介绍学校情况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对岗位技能的培训,增加他们对岗位工作的适应性,也提升他们未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对于劳务派遣人员,如果他们有自我提升的需要,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学校的学术资源,通过各种公开培训和公开课的形式,满足劳务派遣农民工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 210002)

参考文献:

[1]李翠屏.高校实行劳务派遣制度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

猜你喜欢
劳务派遣农民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我国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劳务派遣用工同工同酬法律问题研究
劳务派遣制度文献综述
劳务派遣制度文献综述
浅析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的认定
劳务派遣“三性”问题研究
浅谈企业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