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港和广东自贸区的互动作用

2018-10-11 06:14邱雪情梁育民
时代经贸 2018年21期
关键词:自由港试验区海南

邱雪情 梁育民

【摘 要】海南自由港政策的出台,引起人们对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建设的新一轮关注。本文从广东省的角度出发,考察广东自贸区和海南自由港之间的互动作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发展建议。笔者已在年初提出,用“港深莞穗佛”核心发展轴撬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在此提出,将广东自贸区和海南自由港连接起来,共同撬动整个南中国(包括整个南海)的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自贸区;自由港;互动作用

一、广东自贸区的发展概况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广东自贸区),至今成立已满3周年。广东自贸试验区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旨在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实施范围116.2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分别为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蛇口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每个片区的具体情况见表1。

自成立以来,广东自贸区已经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根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发布的《2017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绩效评价报告》,2017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9897.99亿元,同比增长4.81%;自贸区海关注册企业10342家,比挂牌当年增长1倍,区内注册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94%,税收同比增长49.13%;实施“互联网+易通关”改革,一般货物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降低42.6%,货物申报上线率达99%,探索建立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在金融开放创新领域,截至2017年12月,区内229家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汇入金额429亿元,企业备案43个人民币资金池。券商类机构、保险类机构分别同比增长17%和50%,区内外资持牌金融机构同比增长14%,境外直接投资活动活跃度增幅达到46.88%。

在制度创新领域,广东自贸区三个片区的制度创新能力均排在中国自贸区的前六名(前六名分别为前海蛇口片区、上海自贸区、南沙片区、天津自贸区、厦门片区、横琴片区),三年来共形成385项制度创新成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走在国内前列。

截至2017年底,《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62项重点任务实施率达到100%,其中完成实施50项,完成实施率80.65%。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04个,累计新设企业21万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639家,实际利用外资128.5亿美元(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实现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区内负面清单缩减至95项,99%的新设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设立,办理注册时间从10多个工作日减少到最快2个工作日)。

此外,廣东自贸区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已逐渐加入其开放和创新的队伍,并有“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撑,对外开放水平渐趋日上。于2018年5月24日国务院最新发布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深改方案》)提出,广东自贸区的近期目标即在两年后的2020年,把广东自贸区打造成“两区一枢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

二、海南自由港的政策出台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2018年4月1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实行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到2020年,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开放度显著提高;到2025年,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2035年,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

三、海南自由港和广东自贸区的互动关系

海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对海南自由港的探索是海南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也是广东的重大机遇,两省深化交流合作从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诸多领域内存在着互动趋势,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潜力。

一是制度改革创新的互动空间巨大。自贸区侧重于货物流通方面的开放,自贸港则是全方位的开放,包括人员、信息、货物及货币流通,以及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全方位变革。所以海南自由港建成后会比广东自贸区拥有更多政策上的便利性,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也已经为我国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成功的学习案例。其中,广州南沙新区片区现已形成近400项创新成果,可在全省推广复制的有90多项,在全国推广的有19项之多,这种可观的改革创新经验将成为海南探索自由港的有利先导。因此,广东自贸区这种体制机制改革促开放的发展模式为海南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而海南省更为开放的自由港模式也将为广东带来诸多启示,所以双方关于自贸区(自由港)制度方面的探索、交流是长久且具有良性互动效应的。

因此我们建议,两省共同建立更为紧密的交流合作机制。创新是第一动力,而创新的根本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琼粤之间存有制度上的异同点,建议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索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比如可定期开展自贸区发展问题和成果交流会,共商共建共享,并针对存在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制度化安排。

二是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的交流合作空间巨大。《指导意见》提出海南自贸区要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重点发展旅游、互联网、医疗健康、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些产业与广东自贸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存在很多重叠,比如医疗、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双方可共同深入挖掘重大产业协作新空间。

海南有近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广东也有80多个产业园区,这为双方的产业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加之海南具有较为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待开发的区域尚有余地,这些地方恰好可以承接广东自贸区的产业转移,从成果转化平台做起,进而打造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除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外,海南省的海域資源也十分地庞大,拥有着约占我国三分之二的海洋面积,所以发展“蓝色”经济可谓是得天独厚;而广东省拥有着全国最长的海岸线(约3368km),海域辽阔,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沿海城市海洋文化各具特色,海洋经济也走在全国前列,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所以两省在海洋资源开发和深海科技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比如共同发展海洋休闲及相关产业,形成一条成熟的旅游产业链,转接港澳地区的外来游客,共同打造成高端旅游度假区;共同发展海洋制造及建筑业,利用海洋里的水产品、矿产品等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品深加工、矿产品加工及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加大海洋文化的宣传力量,努力提高海洋产业、海洋产品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文化要素密集型的海洋文化产业;等等。

三是重大平台的成果分享和协作空间巨大。广东自贸区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平台已有大突破,此外还有广交会、深圳高交会与珠海航展等重大平台;而海南博鳌则是博鳌亚洲论坛总部的永久所在地。二者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等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平台资源优势。

琼粤双方可继续建立、分享重大平台与发展模式。比如海南产权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广东深交所、南交所等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分享发展经验与潜在客户、潜在市场空间等。海南可学习广东建立碳排放交易所,建立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市场,进而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海南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自贸区省份相比,无论在创新活跃程度、还是创新的技术层次方面还有一些差距。据统计,在科技服务方面,海南严重缺乏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机构和科研服务企业,2016年R &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比重仅为0.46%,远低于同期2%的全国平均水平,海南可学习广东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以及深圳前海的港、产、城联动开发模式,充分调动和整合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全社会共同进行科技创新。

四是共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合作空间巨大。《深改方案》提出,广东自贸区要争创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建设成为国际航运枢纽,扩大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的投资,促进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的合作对接,打造全球港口链。海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协作广东自贸区共同实现这个目标,其位于中国最南端,与广东省以琼州海峡相连接,琼州海峡是海南岛进入大陆的海上通道,也是广东穿越海南岛到达越南的捷径;而且海南岛毗邻印度洋、太平洋的优势使其与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成为友邻,为广东参与国际市场提供便捷,也加强了内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海空联系。

建议两省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保持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良好合作,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的营商环境,对外资使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同时完善综合立体设施联通网络,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通信枢纽。构建更为开放的引才机制,加强国内外人才要素流动,引进境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管理咨询、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吸引国内外人才到海南创新创业,全面提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能力,打造人才荟萃的创新岛;开放的引才机制不代表着忽视本土人才的重要性,海南人才要培养、要留住,海南建设自由港就是要创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同时在与沿线国家或地区交往过程中要注重打造和推广中国品牌、中国标准,争取早日实现让海南和广东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的美好愿景。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99)

参考文献:

[1]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国际贸易. 2015年1月20日.

[2]王琳.全球自贸区发展新态势下中国自贸区的推进战略[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15年1月15日.

[3]扶涛,王方方.我国自贸区建设与对外经济开放三元边际扩展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 2015年12月1日.

[4]孙久文,唐泽地.我国内陆沿边地区建设自贸区的路径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10月15日.

[5]王孝松,卢长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竞争策略探索——基于上海、广东自贸区的比较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7年2月15日.

[6]李奕蕾.海南自贸区自贸港为更高层次开放探路[N].经济参考报.2018年4月16日.

作者简介:邱雪情(1993-),女,山东东营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港澳经济、国际贸易等。 梁育民(1965-),男,福建南安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港澳台经济、国际经济等。

猜你喜欢
自由港试验区海南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宁波—舟山港航运物流软实力的发展研究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定位与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