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种幸福在城市里拥抱森林的人

2018-10-12 06:20唐依敏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40期
关键词:美的植物生活

唐依敏

#园艺家#朱微微

我们对植物的热爱是深刻在基因里的

朱微微把自己对植物的热爱归结为一种家族式的遗传,在她眼中大家对于植物的热爱,是深深刻在基因里的。所以她开有很多多肉装点的咖啡店,写关于植物的书,又或者干脆做一场关于植物的展览,也有过辛苦,但是她说“但是这么好玩的事,一定要一起玩下去”。

人物简介

朱微微,媒体人、时尚生活方式选人、园艺家,代表作《多内乐生活》小时光品牌创始人。北京国际设计周什刹海分会场花植集艺术节策展人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朱微徽

Q今年是你第幾次参加花植集?最开始是什么契机参与到里面的?

A第三年,源头是16年的时候JOJO跟我说,要在设计周做一个花植设计类的展,微微你来跟我们一起玩吧,我自己又是一个特别爱玩的人,所以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觉得一群热爱花草的人一起玩,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那也是我们的第一届花植艺术展,做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每次策展虽然很累,但是这么好玩的事,一定要一起玩下去。

Q这次花植集艺术节的主题叫27种幸福,怎么理解这27种幸福的?

A我们在想今年花植集的主题的时候,我想做中国人的幸福感,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人很勤奋,给自己的时间很少,给家人和工作的时间很多,幸福指数不高,但其实我们有自己体验幸福的方式和自己的幸福理念,我们更喜欢在付出时获得的幸福感,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有人享受城市,有人享受乡居,有人享受欢闹,有人享受宁静,有人享受群聚,有人享受独处。而植物带给人的美好与幸福感却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所以,我们邀请来自不同生活领域的二十七位设计师&艺术家,通过二十七组花植艺术作品表达对《爱与幸福》的理解,我想通过花植集让大家都能感受这些幸福。

Q今年你给花植集带来的作品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名字?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传递给大家,一种什么情感?

A今年我的作品叫《微光》,植物通过倒影在镜面上五彩斑斓的光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我觉得在每一片彩色的世界里都藏着关于幸福的密码,在这个醉人的深秋,想跟大家一起感谢阳光,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气息。

Q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植物的?

A小时候长辈就喜欢养花,我这也算是家族遗传了,从事跟植物相关的工作是从09年去南非出差开始。

Q最开始是怎么决定要开一个多肉主题的咖啡馆?

A因为我喜欢多肉,喜欢植物,喜欢猫猫狗狗,又喜欢咖啡馆,所以小时光咖啡的出现是一件特别顺理成章的事情,开店的过程很顺利,想好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其实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执行,时间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Q您觉得这种和植物朝夕相处的模式是不是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性格和心性呢?你觉得自己有被这些植物治愈吗?

A植物一直都有治愈人的力量,当我们来到一个自然环境里,我们都会觉得身心愉悦,家里养一盆小花,你也会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植物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对植物的热爱,是深深刻在我们基因里的。

Q其实大家对植物的热爱大多数是因为热爱生命,谈谈你对这些植物的感受?以及怎样理解植物和生活的关联?

A大自然里的植物是最美的,植物虽然没有大脑,但是其实非常聪明,它们的遗传基因教会了它们如何躲避风险,繁衍后代。而植物的生长过程,顽强的生命力,开花结果的过程常常会打动我,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给予我能量。

#花植设计师#阿桑

我们很幸运,可以借用花植去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很多年前,阿桑从植物中获得了治愈,于是她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去延长植物这样充满治愈力的瞬间,去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观点。她说“植物的生命力是充满惊喜的。是我们人类常常意想不到的,我试图通过设计的手法延长这样的惊喜。植物最美丽的时刻是跟人们的生命相得益彰的时候”。或许生而为人的幸运就在于此,可以借用本身就很美的花植去表达各自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

人物简介

阿桑。策展人、花植设计师、桑工作室创始人。首创可移动式花园概念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阿桑

Q今年是你第几次参加花植集了?最开始是什么契机参与到花植集里的?

A今年是第三年参加花植集艺术节。最开始第一次参加是因为《花视觉》主编JQJO邀请,当年还在探索花植如何走进公众视野里,想着可以玩新概念的花植空间,打破花植的边界,便亳不犹豫地答应参展,从广西飞到北京。在看到郭沫若故居后,前后不到半小时拟出了《天上的街市》整体思路框架,后来与新锐艺术家南瓜子联名设计《天上的街市》装置作品而被熟知。三年,从参展人到策展人身份的转变,挺有意思。

Q今年你给花植集带来的作品叫什么名字?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传递给大家一种什么情感?

A我今年的设计作品有几组,其中一组很想介绍给大家,叫《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是个展中展。某天,我在外地出差,深夜里突然悲从中来,光着脚走到阳台,盘腿坐下,看着远处的灯光车流,眼泪无声的直下,点开音乐播放器,“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你记得吗?好像那是一个春天,我刚发芽”,瞬间画面出现,心房突然安静,打了一个电话给很远的朋友。当下决定,我要做一个关于“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的幸福观。幸福是一场追逐的过程,或高或低,有时候像是抓住了,又溜走,有时候又像掉进了黑洞。生命的脆弱感无力感,轻轻一击,都有可能崩塌。但是,只需要一个春天,触着阳光和草地,探头的芽尖儿,差不多可以和幸福一同苏醒过来,从未离去的生命力量,早就扎了根儿。别担心,幸福从未走远,它和阳光雨露草地花儿在一起。这是关于美的力量,花植的力量,别担心,心存美好,幸福是会像春天的芽儿样,会扎根,不会走远。

Q花植集是北京设计周的一个分会,你是怎么理解植物跟设计之间的关系的?

A花植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生活节奏过快,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忽略这份自然的馈赠。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设计传播花植美的力量,看到不同的美丽人生,多一种治愈力量。

Q你觉得对花的控制和设计容易实现么?

A其实没有控制一说,我更倾向“顺势而为”。我所有设计的前提是是否具有美和记忆点,是否恰好。我们很幸运,可以借用本身就很美的花植去表达各自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

Q你是国内可移动式花园概念的首创者,能给我们讲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吗?

A可移动式花园,本质是不受地理空间限制,不受花园特有形式材质限制,可在任意空间任意材质任意艺术形态结合的概念花园。它可以在天上地下,山里海里,林间大地,等等一切空间和不同的艺术结合实现。最初产生这个想法是我因为生病得到花植的治愈,心想花园可真美好,值得被每个人作为美的库存拥有,可是不是人人都可拥有,如果有一个移动花园,类似哈尔的移动城堡般,让它随处可见,在最公共的空间里,最大多数人看到,不需要过多的解读,只需要美,如果他今天刚巧被人生击溃,也许那一眼,心里的力量被唤醒,就留住了坚持。

#插画师#林田

自然的力量是很震撼的

看她画过森林,树和天空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用水氤氲出了一大片湿润的气息。鲜活又有灵气。也看她画过各种徜徉在森林中的女孩,赤脚踩在草地上,是很多人艳羡的生活。而那看似遥远的森林和植物,在她笔下也仿佛唾手可得了一般。总在想是什么样的女孩能把一切展现得如此生机勃勃,直到听到她说自然的力量是震撼的,而植物是美好生活的要素。

人物簡介

林田,自由插画师,设计美学博主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林田

Q这次花植集艺术节的主题叫27种幸福,你是怎么理解这27种幸福的?

A我觉得这个主题非常好,它把27位生活美学家的想法融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媒介来展示大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非常积极温暖的能量,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拥有把生活变得更美的能力。当然生活更美了,幸福的体验自然更丰富了。

Q今年你给花植集带来的作品叫什么名字?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传递给大家一种什么情感?

A我的作品名称叫《花间》。我平时的工作就是绘制水彩插图,这次依然选用了自己擅长的题材。画面用大幅的水彩花草做背景,人物在自然面前变得渺小,这种自然的力量是很震撼的。因为我平时也很喜欢植物,所以花草题材自己是比较擅长的。

我希望通过这幅画面传递给观者一种美的感受。用水彩画特有的清透唯美的效果,让大家可以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能够找回自己的一点兴趣爱好,比如也愿意拿起画笔,描绘自己向往的色彩,除了丰富生活,还可以取悦自己。

Q花植集是北京设计周的一个分会,你是怎么理解植物跟设计之间的关系的?

A设计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而植物作为一种装饰元素是非常普遍并且使用率很高的。都市丛林中尤其需要一抹绿色让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得以喘息。

Q是怎么开始用画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的?

A因为本身是美术生,所以画画很早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了,既是工作也是生活。从大学开始在网络上发布一些涂鸦作品,到慢慢积累开始有出版社约稿,绘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兴趣,坚持不懈地磨练画功也是十分必要的。

Q植物在你的生活中占的比重大吗?

A我自己很爱养花,绿色可以让人心情平和,我觉得这种平和对创作是很有必要的。打理花草又好像在打理生活,去掉干枯的残叶,把每一片叶子擦得油亮亮的,就好像心情也被抚平了一样。

Q你是怎样理解植物和生活的关联?

A养花种草,读书画画。是我很向往的生活状态,植物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必要元素了。

Q其实植物的状态是很瞬息万变的,所以怎么才能把一株植物画得好看?

A画画需要善于观察和大量的练习,写生和临摹图片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手绘像是有魔力一样,可以把植物原有的形态美化,并且永久保存下来。

#袖珍创作者#西树

植物之于我,是生活中超脱的部分

艺术家西树从+年前开始设计袖珍艺术,在他的作品里有积满落叶的院落,又或者是爬满了一墙的爬山虎。他用一周的时间制作一枝玫瑰,去调节每一片树叶形状。在他的创作里触手可及的场景和植物,或许,对于他来说植物不光是代表着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情怀的化身。而那些看似平凡的植物。是生活中超脱的部分。

人物简介

西树,袖珍创作者,央视纪录片《细刻神工,主人公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西树

Q今年你给花植集带来的作品叫什么名字?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传递给大家一种什么情感?

A《昨叶》,叶子是大自然的时钟,从嫩绿到枯黄掉落,再到来年吐新绿,永远轮回。我想,漂流的叶子就像时间的轨迹,逆流而上,过去的一幕幕情景,一件件物事。摇摇晃晃地回来。

Q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植物的?

A从小。因为我父亲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园艺。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在贝壳里种了很小的多肉送给我。

Q是怎么开始接触到袖珍艺术的?又是怎么开始自己制作的?

A10年前,我出发去香港玩之前,在网上找攻略,突然发现了一个马来西亚女生做的袖珍阳杂货店,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袖珍,却感觉袖珍在我心里等了很久,终于等到这一天让我看到它。从香港回来,我就开始创作了,也没特别准备或者学习,就觉得我可以做到,然后真的可以。

Q在你的作品里我们常常能看见一些植物,你觉得对植物的控制和设计容易实现么?觉得自己做得最能的是什么植物?

A我作品里的植物,大部分不是真的(不過,偶尔会用真的植物,大家经常分不清真假,也是很好玩的事),是用各种材料制作的,所以,控制和设计不难。但和真植物比起来,要做出“生气”真是太难了,色泽、姿态,大自然的东西最难模仿。我创作的袖珍作品中,植物是最耗时间精力的。《老巷旧梦》里的一整面墙的爬山虎,叶子一片片做出来,一片片黏上去,一片片调整角度,真是很难。不过我印象中最难的,是第一次做玫瑰,十二分之一的比例,一技玫瑰花,花了我一星期时间,花瓣要非常薄,还要鲜嫩,需要反复尝试找到最好的办法。

O那怎么才能把一株植物的状态表现得很好?

A观察是基本功课,但只有观察远远不够。我种的植物不算多,每天要浇水,查看有没有虫,有些要修剪,有些要换盆,有些要挪到阳光下或者阴凉处等等,那么跟植物就是很自然的亲近,这样下来,你就真的对它们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当你看其它植物的时候,只是一瞥,也能抓到本质。我创作中对植物的表现,主要还是情境。我有一件作品《但愿人长久》,是为香港的展览创作的,应的是中秋节的景。我想表现的是以前中秋节一家人在公园草坪吃饼赏月看花灯。公园里该种什么树呢?我查了香港的主要树种,最后都否了,我选了桂花树,在我的记忆里,月光清冷,撒了一地的桂花,还有那淡淡的香气,是伤心离散和期盼团聚的百感交集。

Q谈谈你对这些植物的感受?以及怎样理解植物和生活的关联?

A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我常常留心野花,走在路上,总能在杂草丛中发现细小微弱的一朵两朵,我想,大自然知道我敏感,以这样细小美好的生灵来回馈我。每次发现,我能开心很久。有时候,我采摘野花,放进袖珍作品中,它们就成了主角,不会比任何一种称王称后的花来得弱势了。路上的惊喜,不仅有野花,还有植物的清香,我经常找不到香味从哪里来,这时候我就会想起武夷山一个道长跟我说的,“那是仙人经过啊”。我想,植物之于我,是生活中超脱的部分。

Q你喜欢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还是生活在热闹的人群中?

A都喜欢。我现在住在广东的山区,看看山岚,看看天边,听听鸟鸣,很自在。但每隔一段时间,到广州繁华街市走走,由静而动,那样的热闹也变得更加喜人,人群涌动,也是温暖。然后再回到山里,深呼一口气,大声说,还是山里好。

猜你喜欢
美的植物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植物罢工啦?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植物也疯狂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