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口地区文化旅游模式分析

2018-10-12 10:39翁靖怡陈哲微陈莹华李小榕王英陈思新
中国市场 2018年29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

翁靖怡 陈哲微 陈莹华 李小榕 王英 陈思新

[摘 要]闽江口孕育着福州千年来的文化与历史,它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摇篮,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虽然闽江口地区旅游一直不温不火,但却隐藏着巨大的商机。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将海丝文化与旅游产业经济结合,分析了闽江口海丝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促进闽江口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海丝文化;文化旅游;闽江口地区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9.029

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闽江口旅游业迎来重大的历史挑战机遇。为进一步促进闽江口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笔者以“海丝”为核心,对闽江口地区文化旅游模式进行了分析。在目前,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要素,而我们所探寻的闽江口包括福州市城区、闽侯县、福清市、长乐市、罗源县、连江县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这些地方都是福州经济重点发展区,便于我们分析进而提出建议。

1 闽江口旅游发展的优势

1.1 区位交通優势

闽江口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背靠广大的内陆地区,与台湾仅一海之隔,是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枢纽地带,与港澳距离也很近。目前,闽江口地区已通过海陆空三位一体,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与各地建立密切的联系。

1.2 政策优势

如今,国家和福建省各级政府正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出台很多扶持政策,不仅如此,福建目前被定位为“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闽江口现在面临福州国家级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五区叠加”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区毗邻”的难得的历史机遇。

1.3 资源优势

闽江口拥有着众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部分资源列示如下表所示。

由下表可知,闽江口目前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利用这个优势结合“海丝文化”整合闽江口文化旅游圈的旅游资源,使其成为福建旅游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1.4 客源优势

闽江口地区的客源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一是福州本地的居民,只要旅游路线够吸引人和交通方便,可形成一定的旅游规模;二是闽江口自身沿海的优势,利于福莆宁同城化开发,交通的便捷使旅游人数增加;三是福建经济发展较好的厦漳泉旅游热点地区,利用闽江口独特的旅游资源,也会吸引部分游客;四是龙岩、南平等处于内陆的地区,对沿海城市会有兴趣,沿海文化旅游的设计会满足他们的需求;五是侨台的同胞,据了解,福州有300万海外乡亲,同时,福建籍台湾同胞约占中国台湾人口的80%,中国台湾与连江仅一海之隔,距离较近,这部分人员也是闽江口地区相当可观的客源;六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客源,闽江口作为这两者的枢纽,旅游人数一定不会少。

1.5 侨台关系优势

首先,闽江口是距离台湾最近的大陆区域,地理的接近决定了两地关系的源远流长。其次,福州是全国知名的台胞祖籍地,福州籍的台湾乡亲有80多万人,福州同乡会遍布全台湾各地。最后,闽江口是我国最早实现海外移民和市场开拓的地区,目前海外福州籍华侨华人在全世界大概有400多万人,分布在全世界超过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侨胞为家乡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6 生态优势

闽江口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温泉资源,区内河流纵横交错,数量众多,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较优,全年没有雾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均适合出游。

2 闽江口旅游发展劣势

2.1 自然灾害

闽江口是闽江流入大海的出海口,位于福建省沿海和闽江下游地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在夏季极易受台风影响,充沛的降水又会带来洪水威胁。

2.2 基础设施不完善

旅游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景区围绕着“六要素”所形成的基础设施同样影响着旅游整体质量。闽江口文化旅游圈部分景区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如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怀安窑址等,有游玩观赏之地,却无住宿购物之所,景区的公厕、休息亭等基础配备设施不健全,导致游客流失。

2.3 高素质专业人才紧缺

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是文化,文化不仅是指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还包括高素质的文化旅游人才。只有在优秀的旅游人才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共同推动下,文化旅游才能发展得更好。闽江口的旅游企业实力不强,竞争力不足;旅游从业队伍素质较低,存在“黑心导游”;高校对培养旅游人才意识薄弱,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闽江口文化旅游圈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2.4 宣传力度不够

闽江口文化旅游圈内具有许多深厚文化以及民俗特色的景点,但旅游景区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例如,坐落于闽江口的五虎门港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郑和在五虎门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远航征程,但如今仍有许多人不知其在何处。旅游圈宣传力度的缺乏,使得闽江口文化旅游圈很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从而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认识。

3 以“海丝文化”整合闽江口文化旅游圈的旅游资源

3.1 海洋民俗旅游

民俗是每个地区特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形象,海洋孕育了人类,海洋文化必然留存着悠久的民俗风情。而闽江口,作为闽江的入海口,也蕴含着悠久的海洋民俗。其中南海神信仰与妈祖文化是最具历史特色的民俗文化。

福州疍民是闽江口海神文化的传播者。古籍记载,疍民终生以船为家,常年漂泊于海,饱受台风海浪威胁,因此妈祖文化在疍民的宗教信仰中有崇高的位置,并跟随着疍民的迁徙由海洋而传播到闽江内陆。考古专家也曾到堪属国宝级文物古迹的连江县城关妈祖庙考察,其妈祖庙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乾隆二十六年碑记《特建天后祠重修资寿院碑记》有记载“吾乡资寿院六扇五间,祀神卫乡,其来久矣”。这个“资寿院”是闽江口地区信奉南海神的罕见遗存。南海神是妈祖信仰产生之前,中国沿海最主要的海神。明代郑和来到闽江口,他还特地筑台祭祀南海神。可见南海神信仰在闽江口一带的重大影响。

3.2 以“海丝文化”整合侨台归家旅游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与福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台湾本与福建相连,后因地壳运动,形成了海峡,海峡隔得开两岸的距离,但不能断绝两岸的至亲之情。其渊源不仅体现在两岸的血脉亲情,还体现在两岸间密切的商贸往来。由古至今,闽台之间的商贸往来就十分频繁,晚清时期,闽台贸易最为昌盛。闽江口旅游文化圈的开发为侨台提供荣归故里的契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同样吸引大量的华侨台胞回乡寻根。因此,根据“海丝文化”整合寻根旅游,可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不仅仅是感情上的交流,也可以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创造双赢双丰收。

3.3 以“海丝文化”为核心开发历史古迹旅游

闽江口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自然资源,更多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山有摩崖石刻,海有福船文化,岸有长门炮台,陆有三坊七巷,这些历史烙印,可观可叹。

位于闽江口中部沿海的长乐市建造有一座郑和公园。据资料记载,这座公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于宋元明数代就曾多次修葺整建。其中园内有郑和下西洋时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即三峰塔,该塔也是中国名塔之一。公园内记录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重要历史,还特别建造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其中藏放着当年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躲避风雨时亲手撰文的石碑——“郑和碑”,碑上题有《天妃灵应之记》文,为船队官员祈报,且有酬谢海神天妃保佑之意。

在三坊七巷与马尾区的船政文化博物馆里,都详列了闽江口辉煌的福船文化,翻阅古籍,福州的造船历史甚是悠久,早在明代,福州造船是首屈一指。《明史》中就有对福船的外观描述“船舱能容百余人,高大如楼,吃水一丈二尺,全船共分四层”如此高超的造船技艺与福船文化至今在闽江口的各个地方都有所保存与纪念。[1]

这些名胜古迹表明:闽江口地带,是中华民族海洋文明孕育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源头,源远流长,由古代至近代,一脉相承。

3.4 以“海丝文化”整合自然生态旅游

第一,江河海滨游。闽江口区域多山多水,岛屿更是星罗棋布,其中海坛岛面积274.3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位于连江县的黄湾屿,周边水质清澈,是福建省首批10个典型海岛生态保护试点之一。闽江口地区还有山涧瀑布,如罗源的岱江漂流,连江贵安的水世界,各种水上娱乐设施纷呈多样。

第二,山地丘陵游。闽江口地貌类型多样,也不乏山地丘陵。其中鼓山最为著名,有道是“不到鼓山,枉费福州行”。鼓山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有瀑布有湖泊,山中水系不甚丰富,偶可见泉水叮咚。山上有“十八景园”“涌泉寺”,众多年代悠久的摩崖石刻,与怪石相映成趣。风和日丽之时,登高鼓山之上可俯瞰福州全景。

第三,温泉解乏游。福州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盛产温泉。福州早在2010年创建了“中国温泉之都”,并作为福州“烫金名片”,更应该对外推广。且早在汉代的《温泉赋》中就曾记载,“览中域之珍轻,无斯水之神灵……熙哉帝哉,保性命哉。”温泉可以去疾保命,这样放松养身的温泉之旅能够舒缓游客压力,调理游客身体状态。因此,闽江口之行断不能缺少温泉。

第四,湿地自然游。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是候鸟迁徙重要越冬地、水鸟集中分布区、众多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这样美丽的湿地与罕见的鸟种自然是闽江之行不可错过的景点。

4 闽江口文化旅游圈开发的模式建议

4.1 生态引领模式

湿地具有良好的休闲旅游功能,闽江口湿地是我国沿海最主要的湿地之一,濕地面积为50593.92公顷,邻近海域,海产品丰富。以闽江口湿地为中心,辐射南北两翼,如闽侯、长乐、平潭,结合该区域的自然资源,串联十八重溪、海坛等著名湿地自然生态景区,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线路。

4.2 文化融合模式

“海丝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中衍生了闽江口独特的“海洋文化”、如妈祖文化与南海神文化,其中妈祖文化的传播更是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是最具地方性特色的民俗民风之一。将旅游业与当地民俗民风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连江县妈祖庙堪称国宝级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考古与旅游开发价值。同时联合马尾区正在开发建设中的闽安古镇打造集游、购、娱、住于一体的旅游线路。

4.3 再现历史模式

闽江口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海上丝绸贸易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来建立“海丝文化博物馆”,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古迹,以山、海、岸、陆为博物馆主线分别展示摩崖石刻文化的石刻造像文化,福船文化的民间工艺文化,长门炮台的建筑艺术文化,三坊七巷等历史古迹文化,将具有海上贸易的历史文化通过古迹游模式融入游客生产、生活中,让游客亲身感受体验海上贸易文化。[2]

4.4 品牌整合模式

自古以来闽江口地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有着血脉相连的亲情,在“海丝文化”上有着相近之处,可以说海丝文化是侨乡社会文化的根。所以可将闽江口地区马尾(琅岐)、连江及湄洲妈祖岛、三坊七巷名人文化等统筹起来,以“海丝文化”为核心连接侨台同胞整合寻根旅游,开发侨台寻根旅游模式,同时将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纳入其中,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创造双赢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刘锡涛.福船文化:福州独特的海洋文化因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3-57.

[2]陈思新.“一带一路”视阈下闽江口文化旅游圈开发模式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38(6):51-58.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
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研究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以旅游开发整合烟台市开埠文化的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