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校统计及发展差异分析

2018-10-12 10:39刘水杏
中国市场 2018年29期

刘水杏

[摘 要]自1997年专业调整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很快。文章主要对我国不同区域开设该专业院校的数量、层次、类型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和分类,并分析了该专业的发展特色与差异。结果显示,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已达124所,但不同院校发展的专业特色不同、院校之间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办学水准、办学层次与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等各个层面。关注该专业发展差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档次十分紧迫。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校统计;专业差异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9.115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1997年专业调整后由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开设院校众多,但不同院校人才培养各具特色,差异性比较大。

1 我国设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校数量统计与分类

1.1 我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总量

目前我国共有124所院校开设此专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华北区域共19所,包括北京9所、天津3所、河北3所、山西1所、内蒙古3所;东北区域共12所,包括黑龙江2所、吉林3所、辽宁7所;华东区域共25所,包括山东5所、江苏7所、安徽4所、上海4所、浙江2所、福建3所;华中区域共25所,包括河南6所、湖北9所、湖南5所、江西5所;华南区域13所,包括广东9所、广西3所、海南1所;西南区域16所,包括重庆3所、四川5所、云南4所、贵州4所;西北区域13所,包括陕西5所、甘肃4所、宁夏1所、新疆2所、青海1所;另外,港澳台区域有1所。

1.2 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层次与类型

在已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中,无论是从办学层次还是从类型看,其差异度都比较大,见下表、图1、图2。

2 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差异

2.1 办学水准与办学类型差异

受发展基础与背景、学校办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综合水平差异性比较大,同是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但我国120多所院校的办学水准与级别不同,这些院校从985、211工程院校到全国重点院校,省市重点院校到一般类院校,办学水准与层次差距均较大。通过统计,我国设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不同区域不同级别院校的分布及数量如下:在124所院校中,985院校共22所,其中华北区域4所、东北区域3所、华东区域3所、华中区域3所、华南区域3所、西南区域2所、西北区域3所、香港1所;211非985院校共30所,其中华北区域3所、东北区域3所、华东区域6所、华中区域7所、华南区域3所、西南区域4所、西北区域4所;全国或省重点院校共48所,其中华北区域6所、东北区域5所、华东区域11所、华中区域9所、华南区域6所、西南区域7所、西北区域4所;一般院校共24所,其中华北区域5所、东北区域2所、华东区域4所、华中区域5所、华南区域2所、西南区域4所、西北区域2所。

依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于2014年1月完成的2014~2015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对我国设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院校进行排名,排在前20名的院校是: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不过,不同发展阶段院校排名也在发展变化。

2.2 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差异

当前,各个学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课程等关键环节均按照教育部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要求进行设置,除专业目录规定的一般课程外,各院校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各有侧重点并各具特色、差别较大。

2.3 人才培养层次差异

当前,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层次呈多样化特征,院校之间有一定差异性:有的院校仅培养本科专业人才,通常是一般类院校,有的培养本硕人才,如华东理工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有的则是本硕博各层次均培养,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3 主要启示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参差不齐,不少院校文科化倾向明显,因此,各院校应关注这种差距,提升自身人才培養质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首先,在发展目标上,应在继续发挥各院校自身原有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努力缩小院校差异度、提升教育档次。具体地,在覆盖范围上,应立足当地、面向全国,并与国际接轨;在专业方向上,应专长于各院校自己特色,或土地资产运营或土地利用规划或现代科学技术,并向多个相邻领域扩展;在学科建设上,应做到精于教学、长于科研、优于实践;在服务对象上,应立足市场、服务社会。

其次,应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对外交流、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多种措施加强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依据土地资源本身具有自然与社会、资源与资产、理论与实践等客观的二重性特征,培养既有管理才能同时兼具技术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利民,刘成武,卢明影.从用人单位需求反思地方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2]赵小汎,王丹,佟鑫.东北地区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比较与启示[J].中国建设教育,2011(3).

[3]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排名——评价网2014—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名[EB/OL].(2014-01-16).http://www.nseac.com/html/261/64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