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性》看女权运动的真实诉求

2018-10-13 09:34戴嘉耀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第二性女权运动

戴嘉耀

摘 要: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我国近年来在公众讨论中的性别话题逐渐增多,且均带有不容小觑的女权主义色彩,但其中大多数言论均属跟风之言,且多数自媒体营销平台为占领新女性受众这一市场,只为获得自身利益而哗众取宠,极大程度低误导了中国男女性对女权主义与女权运动真实诉求的正确认识。重温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著的《第二性》,了解女性“第二性”社会性别处境的由来,正确理解女权运动的真实诉求,对于中国女权运动的正确开展,追求男女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第二性》;女权运动;真实诉求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于1949年创作的社会学著作《第二性》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经典作品。该书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并从女性哲学的高度向世人充分揭示了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及当代女性的生命状态。在性别话题越来越受国人关注、女权运动在自媒体平台的带动下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重温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展示的理论观点,对如何让人们正确认识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如何在中国正确合理地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且深刻的意义。

《第二性》全书分为上下两卷,而波伏娃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女性在社会中的“第二性”地位进行了深度的解析。

第一,“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社会价值而建构的。

波伏娃认为,从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的角度看,男性永远属于主体,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可以通过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来塑造自己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但女性只能作为从属的客体,只能依附于男性的价值标准去塑造自我价值,而且只能被动地等待男性和社会的认同,在社会的关系中只能被称为“他者”,受男性的支配。这正是从理论的角度言简意赅地揭示长久以来男女性别中所蕴含的本质的等级关系:在漫长的性别发展史中,“女性”与“男性”从来就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对称差别关系,而是社会意义上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是由社会建构的产物,更是被视作男性的附庸品,是一种社会地位更低、更得不到尊重的“第二性”群体。这一论述从根本上深刻地揭露了女人属于“第二性”的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属性,着实发人深省。

第二,“女性”特征的塑造源于现实环境的限制。

从《第二性》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还是到了现当代的工业社会,女性在经济上一直属于弱势地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服从、取悦男性,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被迫遵守父权制文化下所制定的规则,被迫将父权制文化下的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要求,并因此而放弃自身的自主自发性。也正因为女性劣势的经济地位和处境,社会衍生出了一系列风俗观念,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出嫁意识”的存在是十分贴切的例子。因為女性弱势的经济地位,在女性的成长过程中,她们被迫把婚姻作为人生存在的基本或正常形式,被迫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观念。所以为了按时出嫁,女性只能依据男性的价值标准重新建构自身,成为男性在婚姻中所想要的“贤内助”。所以,波伏娃指出,“女性特征”实则为外界环境所塑造,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同时也是社会文化风俗施加影响的后果,应当认清的是,社会上并不存在天然生成的女性。在这一方面的论述中,波伏娃很好地展示了女性“第二性”的形成过程,将问题的源头暴露在了世人的面前。

第三,“女性”的形成存在女人对自身处境妥协、共谋因素。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第二性”群体属性的形成,除了受到客观上环境文化发展因素的影响之外,女性自身的妥协和共谋也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她认为,基于女性所处的弱势的经济地位和处境,女性若想要在这个世界生存、发展甚至成功,便会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主动接受这一从属地位和身份,以保障自己的生存发展。尽管这会使其丧失作为主体的可能性,被置于“他者”的客体地位,有随时被抛弃,被异化的危险。

同样以“出嫁意识”为例,因为女性生理上的特征以及其在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劣势,女性会夸大这种劣势,且更加地坚信这一劣势无法改变,所以甘心依附于男性而存在,以保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这也是导致“出嫁意识”在“女人形成理论”中处于关键的发展环节的原因。

综上,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不仅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揭示了女性“第二性”在人类社会中的社会性别处境,而且还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展示了女性“第二性”的形成过程,从而深刻地批判了造成女性社会性别差异的男权文化。也正因为如此,《第二性》于1949年出版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引领了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而在这其中,除了上述三大方面的理论解读之外,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波伏娃在书中对解决女性“第二性”问题的认识。

从《第二性》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波伏娃没有提出太多实质性的解决办法,但她展现了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解决“第二性”问题的核心意识:波伏娃并没有提出要把男性打压为“第二性”以便女人成为“第一性”的观点,她在指出了女性所处的“第二性”这一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属性的同时,也敢于直面女人本身存在的弱点,以较为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这一社会性别问题,这一点很好地展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自我反省意识。

这也在本质上表达了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的真实诉求:批评女性“第二性”这一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属性,改造传统习俗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打造公正平等的男女性别环境,获得话语权,打破性别隔阂,正视差异,男女平等享有“第一性”的社会性别地位。

结合波伏娃的“第二性”理论以及其中所展现的女权运动的真实诉求,回到当代中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在公众讨论中涌现出的越来越多的性别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贴合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的真实诉求,而是在哗众取宠,极大程度上误导了女性对女权运动的认识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在中国的公众讨论中,关于性别的话题讨论越来越多,且其中带着不容小觑的女权主义色彩,但仔细查看,我们会发现,表面的热烈只是因为资本敏锐地发现了新女性受众这一广袤的市场而展开的营销活动。为了攻占女性受众市场,许多没有受过专业学术训练,也没有相应女权运动经验的人开始在自媒体平台上积极围绕女性展开话题,所以如papi酱一类的网络娱乐公众号及网络红人开始在自己的营销文化中加入了“女权色彩”,仅仅在表面通过呐喊几句“反对物化女性”、“反对催婚催生”以博得粉丝们的好感,而实质上更多的是通过这一方式圈得更多粉丝,推销的是自己的美容产品和娱乐八卦信息,与女权运动的真实诉求相距甚远。

更有甚者,因为这类娱乐公众号对性别话题的“积极”参与,不了解事情的原委,没有看清事情的对错、没有正确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差异,就开始在自媒体平台对男性大肆嘲讽、辱骂,套上“直男癌”“反女权主义”的帽子,极大程度上错误地引导了女性的女性主义观念,偏离了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倡导的“正视男女差异,追求男女平等”的发展方向,导致男性误以为女权主义是要将男性打压至“第二性”的社会性别地位,将女性拔高为“第一性”的地位。因而也引起了极大的反抗,许多原本支持女权运动的男性受此误导而走向了女权运动的对立面,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女权运动在中国的顺利开展,徒叹奈何。

所以从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我们应该重新正确認识女权运动的真实诉求,女性应该在积极提高自身经济地位,获得经济独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男女差异,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地位,摆脱“第二性”与男性共享“第一性”的社会主体地位,而不是意图取而代之;男性则应该更深入地理解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的真实诉求,认识到男女平等的真实内涵,积极配合女权运动的开展,并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坚决抵制错误的“女权运动”。而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在自媒体平台的管控,加强正确的引导。

只有在男女两性都能在僵化的社会性别属性中解放出来,女权运动才能真正得到世人的重视和支持,男女性才能更好地相互交融,呈现平等之美。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陈思宏. 摆脱现代“第二性”,重拾女权主义——读波伏娃的《第二性》[J]. 现代妇女:理论版, 2014(1):26-26.

[3]刘岩.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二性[J].外国文学,2016(4):88-99.

猜你喜欢
第二性女权运动
唐群英: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
美国禁酒令入宪与废止的历史
论向警予的女权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