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无公害鸡腿菇生产技术规程

2018-10-13 12:31周利凤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生产技术无公害

周利凤

摘要 本文从栽培场地环境、原料要求、栽培袋制作、覆土与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生产管理档案等方面总结了A级绿色食品鸡腿菇袋式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鸡腿菇;无公害;生产技术;山东兰陵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089-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A级绿色食品鸡腿菇袋式栽培的栽培场地环境、原料要求、栽培袋制作、覆土与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生产管理档案。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主要引用文件有《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过磷酸钙》(GB 20413)、《轻质碳酸钙》(HG 2940)、《小麦麸》(NY/T 119—1989)、《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 5099)。

3 场地环境

建立菇房应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平坦开阔的空旷场地。要求周边环境卫生、灌排水方便、通风良好、交通便利、无污染源;场地环境应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1]的要求。

一是原料儲备场地。设置在便于车辆进出的位置,处于下风口,应有固定原料仓库或仓储棚。二是拌料与装袋场地。要求有避雨大棚,取料方便,地面要硬化。三是灭菌场地。紧靠装袋场地,有配套设备,设计合理,地面要硬化。四是接种场地。靠近灭菌场地,密闭性要好,环境卫生清洁。五是发菌场地。有良好的控温和通风条件,环境要清洁。六是栽培场地。要有良好的控温、保湿和通风条件。

4 原料要求

棉籽壳、石灰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 5099)标准规定。甘蔗渣应新鲜、无霉变、无混入有害物质。麦麸应符合《小麦麸》(NY/T 119—1989)标准的要求。轻质碳酸钙应符合《轻质碳酸钙》(HG 2940)的要求。过磷酸钙应符合《过磷酸钙》(GB 20413)的要求。水质应符合《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要求。

5 栽培袋制作

5.1 培养基配方

配方1:金针菇等食用菌废料43%,棉籽壳43%,麸皮10%,石灰2%,石膏2%,料水比为1.0∶1.5~2.1。

配方2:棉籽壳70%,甘蔗渣13%~15%,麦麸10%,过磷酸钙1%,碳酸钙2%,石灰2%~4%,含水量65%左右,pH值7.5~8.0。

5.2 制作工艺

工艺流程:预湿→建堆发酵→翻堆→拌料→装袋→扎口→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

5.2.1 预湿。将食用菌废菌糠、棉籽壳、甘蔗渣等主料预湿。

5.2.2 建堆发酵。将原材料堆成梯形料堆,堆高1.2 m、宽1.5 m,长度不限,每隔40 cm左右制1个通气孔,含水量65%左右,发酵7~10 d。

5.2.3 翻堆。培养料升温至65 ℃左右,保持24 h即可翻堆,并将过磷酸钙、碳酸钙和石灰均匀撒入。一般需翻堆2~3次。

5.2.4 拌料。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加入麦麸和适量石灰,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含水量65%左右,pH值7.5~8.0。

5.2.5 装袋。一般用卧式多用装袋机将培养料分装到塑料袋中,坚实度适中。常压灭菌采用15.00 cm×55.00 cm×(0.04~0.05)cm规格的聚乙烯塑料袋,高压灭菌采用聚丙烯塑料袋。

5.2.6 扎口。将装好料的菌袋扎口。

5.2.7 灭菌。分为常压灭菌和高压灭菌。常压灭菌一般在起火后3~4 h、温度升至100 ℃以上时,保持8~10 h,再停火焖10~12 h。高压灭菌即压力升至0.05 MPa时,打开放气阀排尽冷空气;再升温至121 ℃ 时,保持2~3 h[2-3]。

5.2.8 冷却。将灭菌后的栽培袋迅速转移到消毒后的专用冷却室,使菌袋温度冷却至28 ℃以下。

5.2.9 接种。一是菌种挑选与处理。挑选菌龄适中的优质菌种,使用前先用75%酒精或来苏尔溶液擦拭袋口和外壁,清除尘埃,进行消毒。二是接种。按无菌操作规程执行。

5.2.10 发菌管理。发菌室内温度保持在22~27 ℃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除一些必要的操作需光照外,培养过程保持黑暗。注意若发现污染菌袋,应迅速移出室外处理。

6 覆土与出菇管理

6.1 覆土

6.1.1 覆土的选择与处理。覆土应选用通气性良好的肥沃土壤,如菜园土等。土中掺入20%过筛煤渣效果更好,再加入3%石灰,拌均匀后堆成堆,覆盖薄膜闷堆2~3 d备用。

6.1.2 脱袋与覆土。将菌丝布满的菌袋薄膜褪去,横排放在床架上,菌袋间留2 cm的间隙,用处理后的覆土将间隙填平,并在袋面上覆土厚3~4 cm。

6.2 出菇管理

6.2.1 幼蕾期。幼蕾期是对环境条件要求最严格的时期,要求温度16~22 ℃、空气相对湿度85%~90%、光线强度 500 lx左右,每天通风2~3次,每次通风40~60 min。

6.2.2 成菇期。菇棚温度保持15~19 ℃、空气相对湿度 85%~90%,不需要光照,每天通风2次,保持空气新鲜。

6.2.3 采收后管理。采收后应及时清理菇头,整平床面,适当补充饱和石灰水,以湿透土层为宜。

7 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创造有利于鸡腿菇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条件,预防病虫害。并采取适当措施,控制病虫害。

危害鸡腿菇的杂菌主要有绿霉、曲霉、鸡爪菌等,虫害主要有螨虫、线虫、菇蚊、菇蝇等。在防治上,一是选择菌龄适中、纯度高的优质菌种;二是培养料彻底灭菌;三是配制合理的栽培料碳氮比;四是搞好菇房及周围环境卫生,控制好温度、湿度,适当通风[4];五是如发菌期培养料发生感染,可将该菌袋重新灭菌后,拌入新料重复利用;六是如发生虫害,必须及时采取杀虫措施,可有针对性地采用生物制剂和化学药剂杀虫,也可采取灯光诱杀等物理方法。所用杀虫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8 采收与加工

8.1 采收

子实体达到7~8成熟,手捏其柄部不软,菌盖光滑、洁白、呈圆柱形时,应及时采收。产品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鸡腿菇》(NY 5246—2004)[5]的要求。

8.2 加工

一是削菇。在12~15 ℃条件下,操作人员戴一次性手套,用竹片刮掉根部的杂质及不洁表皮,并整理菇体形状。二是预冷。将削好的菇轻放入塑料筐内,菇盖对菇盖堆叠,移到冷藏库内,在2~4 ℃条件下预冷3~5 h,再取出分检包装。三是包装。采用印有商标的聚丙烯40.00 cm×48.00 cm×0.04 cm折角塑料袋分装,袋底铺4~5张白色吸水纸,袋口铺2张吸水纸。每袋2.5 kg,抽真空后用橡皮筋扎紧袋口。四是装箱。包装好的鲜菇按每箱8~12袋的规格装入泡沫箱,产品须经检测符合《无公害食品 鸡腿菇》(NY 5246—2004)绿色食品标准,用胶带封箱。五是入库。鲜菇分档定级,登记入库数量、日期,等待销售。

9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 常博文,于洪久,钟鹏,等.北方大棚栽培鸡腿菇技术[J].食用菌,2018,40(2):67-68.

[3] 王剑虹,王春霖,赵凤舞.鸡腿菇袋料直接覆土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7(3):93-94.

[4] 陳牧野,王尚堃,袁逢杰.鸡腿菇夏季日光温室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7(3):24-2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无公害食品 鸡腿菇:NY 5246—2004[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生产技术无公害
刍议现代木质门窗生产技术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研究
无公害芝麻生产技术
高支高密织物的品种及其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