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18-10-13 10:23张淼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测绘人才工程

张淼

【摘要】近几年,随着教育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高校传统教育模式被打破,应用理论型教育模式逐渐向“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支撑”的产教融合方向发展,而测绘工程专业自身要求的实践性更是推动高校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现阶段,测绘领域中加入电子信息、计算机和航空航天等技术的应用,这就说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现代测绘工程技术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多年测绘工程专业教学经验,提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思想,并对该模式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高校可以冲破禁锢,为社会培养更多学习型、应用型、综合型测绘人才。

【关键词】测绘工程 “3+1”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30-02

一、“3+1”培养模式的提出背景及基本内容

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推动着高校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力度。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大部分高校相关院系就已经开始把“大地学”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突破口,并结合专业具备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出适合当前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和方案,即“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优化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重视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教育,注意个性发展”。专业综合性课程实习与实践教学的高效开展,离不开校方对本校资源和校企共建基地的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将测绘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

结合多年的教学培养实践经验和多家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分析,我国在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傲人成绩,但依然存在不足,比如学校向就业转换时存在脱节现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资源之间相互利用率低等,这就要求高校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注重技术能力、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工程素养、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打造兼具技术、创新与管理的综合性卓越人才。根据多方考察论证,笔者认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可采用“3+1”模式,即人才的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3”代表学生从大一到大三在校内掌握并巩固理论基础,同时初步参与工程实践的训练;“1”代表大四阶段在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校内实训和工程实训进行无缝对接,形成主体明确、分工协作、目标统一的整体。

二、“3+1”培养模式对于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近年来,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较强的实践性,无形中推动了学校和各测绘企实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践需求也因此得到了满足。由于建设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改变了传统大学培养模式。大三下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学生在校方的安排下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岗位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切实了解到测绘专业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不亲身实践,学生就无法对测绘行业一线工作感同身受,造成他们对测绘行业了解不足,从而影响未来的职业规划。“3+1”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促使学生加深对测绘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其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实践技能,无形中学生增强了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的工作压力和挑战。

(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素养除了包含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团队协作、积极进取、创新能力等其他素质。“3+1”培养模式在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和本专业相关的控制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等专业实训机会,加上企业中原本就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他们的帮助下,有利于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成实战经验,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渐缩小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差距,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自身竞争优势,从整体把握就业趋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三)拓展学生的就业途径

早在2014年,我国部分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就积极探索出一条应用型教育培养模式,即“工程项目定岗实习”实践教育模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校方可邀请测绘合作单位参加每年毕业季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可针对测绘专业的学生开设小型专场招聘会。学生在了解企业背景、准备应聘资料及参加应聘过程中,通过对测绘行业的细致了解,可以实现人生的第一份职业规划,为今后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调查研究发现,“3+1”培养模式下的学校与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关系,确定专业对应岗位群,有助于增大学生的就业面,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极大缓解了来自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三、测绘工程专业“3+1”校内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

(一)树立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为了尽早实现能够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水平制定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时,要求高校形成学习型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不难看出国家和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因此,高校首先要树立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兼具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能人才。现阶段,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测绘专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想要培養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就应该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形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打造系统化的校内课程教学体系

基于测绘专业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企业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已然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要求,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超强的测绘专业人才,学校应系统化地设置课程教学体系,“3+1”模式下可将课程教学体系分为五大板块,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和个性化培养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以大学本科公共基础课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课程主要涵盖“中国文化导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中国近代史纲要”以及“测绘工程专业导论”等。

学科基础课程:想要真正掌握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课程,离不开各门基础知识作支撑,比如数学、地理、物理、化学、测量、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就是掌握测绘专业知識的基础,也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自然地理学”、“地球科学概论”、“算法与数据结构”等。

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测绘专业课程,不仅可以掌握测绘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可以初步接触工程实践,提高工程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拓展专业领域的其他知识。主要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遥感基础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大地测量学基础、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专业方向课程等。

专业实践课程:开设实践类课程教学旨在巩固所学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个性化培养课程:纵观近几年知名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宁愿降低硬性标准去录取一个在某方面与众不同的人才,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看到了难能可贵的“个性”后面是更大的潜力。换句话说,未来的社会需要个性化人才,这种人才在特定领域有着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个性化人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共情能力和交往能力都超出一般人。主要课程涵盖“四个学会”: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及学会思考。

(三)加速校内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1.建设地形测量实习基地。学校在建设地形测量基地时,既要符合现代测绘的生产实际,又要考虑节约实习经费,所以,在建设前期务必要经过反复考察、论证,从前期的踏勘、选点到埋石、造标再到全面观测、业内数据处理,要经过漫长的大量的艰苦工作。地形测量实习基地既要保存完好的原始地形地貌,又要保证丰富的人工地物,满足地形测量综合实习内容的灵活性和完整性。并在之后的使用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做好改进完善工作,为更好地满足“3+1”培养模式的开展,地形测量实习基地还应该进行适当的点位补充和加密。

2.建设线路工程测量实习基地。根据调查显示,过去许多高校都没有固定的线路工程测量实习基地,需要线路工程测量实践时就选择一处临时性场所,这种做法给学生实践、教师指导和实习基地测绘资料的收集都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建设一定数量和规格的工程测量实习路线势在必行,根据线路工程测量标准建设实习路线,可以同时容纳两个班级的学生同时实习,方便学生内部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更好的满足学生线路工程测量实习的要求。

3.设立水准测量实习基地。学校应专门开辟场地为学生建立一个统一的高程系统,考虑到学生应在2—3小时内完成等外水准测量实习,闭合环的长度应控制在800米到1500米之间。水准测量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有效杜绝学生数据造假现象,学生实习过程更接近现场作业,教师可以更精准地针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考核。

四、测绘工程专业“3+1”校外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

企业学习阶段是测绘工程专业“3+1”校外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产教融合”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主要通过各种项目实训,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工程设计能力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进入企业实习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品格,树立劳动意识,同时掌握生产技术及产品规范标准,提高团队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熟悉企业管理流程,在工作中和企业建立深厚的感情,最终成长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型测绘人才。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

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在测绘工程专业的运用、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但是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坚实的理论知识做后盾,所以企业应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育人为先,质量为重”的培养原则,努力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针对这一点,建议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并设置实践教学培养方案,选择实践价值高的测绘工程场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共同建设测绘工程专业企业实践教学基地。

(二)打造专业化的师资教学队伍

企业和高校应加强测绘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其在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中的责任和义务。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只有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人才称之为“教师”,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学习观。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中不乏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测绘工程师,他们经过长年累月的工程实践,在工作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也是测绘相关项目的一大财富。因此,高校可聘请这类测绘工程专家作为学校的特约专家或讲师,定期为学校师生进行实战经验的讲解,通过测绘工程师的分享,一方面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学生也提前了解到测绘专业的实际应用和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也可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通过企业外聘的测绘工程师的经验分享,一方面学生加深了对测绘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企业内部员工也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同时,测绘工程师通过讲授,原有知识得到了巩固,也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三)注重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选择

针对学生自身情况差异,企业在选择工程实践场地时应整体上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实习初级阶段,可以从选地质条件、测量方法等相对简单的工程项目入手,以培养学生认识测绘现象,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在掌握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实习可以选择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实际问题的存在,对问题进行深而广的分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理,这种“先易后难”的原则也适用于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实习基地选择的区别。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实习基地,既不会因为实习过于简单而失去原本的意义,也不会因为太复杂而导致学生一头雾水,打击学习积极性,丧失信心。

(四)构建差异化的教学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合理安排,比如,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培养目的应有所区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基本工作的掌握到深入分析实际测绘工程问题和实现创新的全套工作技能。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企业应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比如选择工程实践场地时,应结合企业在建项目的复杂程度,分别分配给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同时鼓励相对优秀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正在进行的实验项目和创新项目中去。企业“因材施教”构建差异化教学实践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个性化实践能力,同时掌握应用创新实践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化、创新型人才。

(五)实现国际化培养提升学生能力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稳健而坚定,这就对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受工具主义影响,国际化人才被打上了固有的标签,那就是会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其实不然。倘若学校和企业不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容,不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化人才,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很难落到实处。如何真正实现国家化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三方面模式:一是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在重大国际项目中促进双方信息交流,在相互学习中敦促学生发现自身短板,加强改进;二是加强高校、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人才培养脱节现象,才会让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实效更贴近现实;三是学校或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积极聘请享誉国际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或承担专业课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测绘工程专业方面的资源共享,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提高专业国际化程度,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受益面。相信在以上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定能培养出通晓国际语言、具备国际视野、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测绘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瓶颈,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教育教学和测绘实践中,有效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高校开展“3+1”教学模式,顺利把学生推上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从过去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导者,通过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可以在具体的生产项目中把理论知识经过内化转变成动手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测绘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从侧面改变了原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结构,加强测绘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3+1”模式还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将教育教学和生产相融合,各取所需,共同促進我国测绘工程专业的提高,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建设,促进创新型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晓爱,杨武年,邵怀勇,刘汉湖,简季,薛东健,郝莉娜. 卓越工程师“3+1”教学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测绘,2014(04):189-192.

[2]李琳,马洋洋,张晶. 测绘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研究与实践——以“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为例[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06):77-78.

[3]吴明明. 应用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J]. 知识经济,2018(10):154-156.

[4]王仰江,刘慧琴,赖淑妹. 基于产教融合“3+1”模式教学改革研究[J]. 装备制造技术,2018(02):168-170+174.

[5]李震,朱昌平,范新南,郭铁铮. “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28-130.

猜你喜欢
测绘人才工程
人才云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子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