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质人格调节大一学生应激与学校适应的追踪研究

2018-10-15 09:26包文婷
青年时代 2018年25期
关键词:应激

包文婷

摘 要: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对大学新生应激与学校适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神经质分量表、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256名大一学生进行了首次测试,随后每隔2个月对被试的适应水平和生活事件进行追踪测试,追踪历时半年。结果:随着应激生活事件水平增加,高神经质大一学生的适应水平明显降低,而低神经质大一学生的适应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神经质人格在大一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学校适应;神经质人格;应激;大一学生

一、引言

青年期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进入大学是发生在青年期的重要转折。个体对这一转折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身心发展,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发展[1]。因此,大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备受学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入学适应的因素很多,如人格特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等。神经质是人格特质的核心因素之一,这一人格特质与大学生学校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2.3],与大学生社会适应不良存在显著正相关[4],也就是說高神经质的个体会更多的表现出适应不良症状。应激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机体的健康,大量研究表明生活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应激与大学生学校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5.6]。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多数关注人格特质与适应的相关研究为横向研究。已有研究证明神经质人格与应激生活事件是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并没有研究探讨这两者对学校适应的具体影响,同时关于大一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也较少。本研究以大一学生为被试,通过为期半年的追踪研究,探讨神经质人格对大一学生应激生活事件与学校适应的调节作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方法

(一)被试

调查了湖南湘潭某高校的268名大一学生,其中男生65人(24.3%),女生203人(75.7%)。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样本为256人,其中男生62人(24.2%),女生194人(75.8%),独生子女58人(22.7%),农村生源地学生203人(79.3%)。

(二)工具

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神经质分量表[7]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由钱铭怡等修订,共四个分量表。本研究选用的是神经质分量表,共12个项目。量表采取是非题的形式,选“是”,计分为1,选“不是”,计分为2。本研究中神经质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19和0.800。

2.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8]

该问卷由常逢景编制,共39个项目,包括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两个部分。每个项目均包括定性选择和定量选择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对是否遭遇过该项事件进行定性选择,如果选择“否”,计分为0;如果选择“是”,再对该事件对身心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选择,计分从无影响(1)到重度影响(4)。由于两个分问卷项目数不相等,因此数据分析时将两个分问卷平均分数之和作为生活事件分数。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1~0.927,分半信度为0.807~0.910。

3.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9]

该量表由方晓义等编制,共60个项目,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等七个维度。鉴于已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不包括择业维度[10-12],本研究只采用除择业维度外的其他六个维度共51个项目进行测试。量表采用五点评分,从不同意(1)到同意(5)。反向计分题重新编码,得分越高,说明适应状况越好。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5~0.941,分半信度为0.909~0.929。

(三)施测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所有被试均认真阅读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第一次测试时,所有被试先填写基本资料问卷,然后完成所有自评问卷。测试过程中,每个班配备了两名专业人员以便及时回答被试的问题。随后每2个月追踪测评一次所有被试的应激生活事件发生情况和适应水平,共追踪3次,历时半年。

本研究使用SPSS20.0和HLM6.0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相关分析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三、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第一次自评问卷测试得分的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表中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学校适应与应激生活事件水平和神经质人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神经质人格与应激生活事件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本研究假设:神经质人格对应激生活事件和学校适应关系起调节作用。模型中第一层预测变量为应激生活事件的变化情况(被试内变量),第二层变量包含神经质,第一次测试学校适应水平和学生性别(被试间变量)。

在用多层线性模型对追踪数据进行分析之前,我们用无条件均值模型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使用多层线性模型。从固定部分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四次测量学校适应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为174.34。随机部分的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学校适应水平在个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变异(χ2=21.46,df=255,p<0.001),这说明本研究数据适合使用多层线性模型。

第一次学校适应水平、应激生活事件、性别、神经质人格、性别与应激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以及神经质人格与应激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追踪过程中学校适应水平的预测作用如表2所示。表中结果显示,在对大一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的预测作用中,第一次学校适应水平的主效应(β=0.76,T (1,252)= 24.19,p<0.001)及其显著,学生性别的主效应(β=3.16,T (1,252)= 1.98,p<0.05)显著,应激生活事件的主效应(β=-4.98,T (1,873)= -5.04,p<0.001)极其显著,神经质人格与应激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β=-0.73, T (1,252)= -2.07,p<0.05)显著,而神经质人格的主效应(p>0.05)不显著、性别与应激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p>0.05)均不显著。

为了进一步检验神经质人格与应激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追踪过程中学校适应水平变化趋势的预测作用,我们计算了较高(+1.0SD)和较低(-1.0SD)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在经历较自己平均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应激生活事件时,其学校适应水平的得分情况。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图中结果显示,神经质人格高分组大一学生学校适应水平随应激生活事件水平的增而明显降低(β=-8.24, t=-4.44,df(369),p< 0.001);而神经质人格低分组大一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并没有随应激生活事件水平的增加降低(β=-0.00, t=-0.00,df(369),p>0.05);同时,在表明应激生活事件水平与学校适应关系的两条直线中,神经质人格高分组的斜率显著小于神经质人格低分组的斜率(β=-8.24, t=-3.13,df(369),p< 0.01)。说明在应激生活事件水平增加的过程中,高神经质人格大一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的降低显著多于低神经质人格大一学生。

四、讨论

人格结构中,神经质维度反应了个体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是一个从情绪稳定到情绪不稳定的连续体,神经质水平也就是情绪稳定性水平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反应倾向和情绪调控能力。许多研究均证明,神经质人格与学校适应相关[2.3],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本研究并未发现神经质人格对学校适应水平的预测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应激生活事件与学校适应相关[5.6],本研究证明了应激生活事件对学校适应水平的预测作用,说明应激生活事件是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之一。

本研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技术分析神经质人格与追踪过程中应激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能否预测对应的追踪过程中的学校适应水平,以此保证对神经质人格的评估不受应激生活事件的干扰。研究结果表明,在追踪调查中神经质人格与应激生活事件对学校适应水平的预测的交互作用显著,表明神经质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不同水平的应激生活事件在高低神经质的个体中,表现出的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程度不一致。神经质高分组的学校适应水平预测线的斜率显著小于神经质低分组的学校适应水平预测线的斜率,在经历较低水平的应激生活事件时,神经质高分组的学校适应水平得分高于神经质低分组,随着应激生活事件水平的增加,高分组的学校适应水平得分明显的降低,而低分组没有明显的改变;在经历较高水平的应激生活事件时,高分组的学校适应水平得分低于低分组。这说明神经质高分组的个体的学校适应水平更容易受到应激生活事件的影响,他们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其学校适应水平更容易下降。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存在一致性,多数前人的研究表明在面对应激事件时,高神经质的个体相较于低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也就更容易出现学校适应不良。

本研究采用HLM的方法,追踪了256名大一学生半年内学校适应水平的变化,分析了神经质人格与应激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学校适应水平的影响,全面考虑了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以分析个体间变异,也可以分析个体内变异,与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相比较,更准确地反映了人格特质、应激生活事件与学校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同时本研究的样本仅来自湖南湘潭某高校的大一学生,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神经质人格对大一学生应激生活事件与学校适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质人格在大一学生应激生活事件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神经质人格将加剧应激生活事件对大一学生学校适应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陶沙.从生命的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2000, 2: 81~87.

[2]王伟,雷雳.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与教养方式的关系:人格的中介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31-34.

[3]徐慊等.大学新生适应与童年期负性事件、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4:319-325.

[4]赵鑫史等.人格特质对社会适应不良的影响: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8:86-92.

[5]郭梅英,张平,张玉英.大学新生适应与安全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4:584-585.

[6]马爱民等.大学新生应对效能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12:994-998.

[7]錢铭怡,武国城,朱荣春.艾森克人格问卷筒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 3:317-323

[8]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3.

[9]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10]陈君.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问题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69-72.

[11]曹亦薇,毛成美.纵向Rasch模型在大学新生适应性追踪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 2008, 40(4): 427-435.

[12]赵燕鹰,张东生,白波,吉如河.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47-148.

猜你喜欢
应激
小学生火灾情景模拟认知训练对外周血的影响分析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内质网应激因子PERK在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及β—细辛醚的干预作用
心理干预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经尿道电切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酮症起病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概述
一例由应激造成养殖鳄鱼死亡的报道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老年患者机体应激的影响
规模化猪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