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从全民救灾转向全民减灾

2018-10-16 02:15IUD中国政务舆情监测中心
领导决策信息 2018年20期
关键词:芦山汶川救灾

■ IUD中国政务舆情监测中心

5月12日,四川省在汶川县映秀镇举行“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十周年纪念仪式,省委书记彭清华代表省委省政府庄严表态,全面巩固和提升恢复重建成果,奋力实现灾区发展振兴。汶川地震已经十年了。十年汶川经历了抗震救灾,经历了家园重建,经历了创伤抚平,经历了重新崛起;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又历经玉树、芦山、鲁甸、九寨沟等一系列地震,形成了中国式抗震救灾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精神”,检验了国家抗震救灾的应急能力,也促进了我国在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实现了从全民救灾向全民防灾减灾的转变。“以血和生命的教训,对中国人完成了一次精神重建”。

中央关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发展

1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下,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习近平关心灾后重建足迹

12008年6月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奔赴灾区一再强调:“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抓紧、抓实、抓细,还要尽可能搞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千方百计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22009年11月

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时叮嘱有关部门,要加快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进度,确保当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农村群众住房重建任务,帮助灾区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32011年8月

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四川取得了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特别是看到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的精神和对今后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情,信念坚定,我们感到很振奋。”

42018年2月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映秀镇为大家鼓劲加油:“祝大家在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生活上取得更大成绩。”

2018年5月12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他强调,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汶川十年档案

家园重建

10年来,四川省汶川地震39个重灾县(市、区)GDP年均增长11.8%。

抚平创伤

10年来,受灾群众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怀与帮助下,正走出大灾的阴影,奔向幸福生活。

10年来灾区上下稳中求进追赶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GDP)

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县GDP达到6829.7亿元,总量是2008年的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

1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39个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21.7∶45.0∶33.3调整为2017年的13.2∶45.9∶40.9

2人均GDP大幅提升

2017年,39个重灾县人均GDP达到42188元,是2008年的3倍,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4.5%

3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灾后恢复重建以来,灾区财政收入的基础更加坚实。2017年,39个重灾县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1.0亿元,是2008年的4.3倍

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10年来,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灾后恢复重建、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多项民生工程,加强基本生活保障,切实解决就业、上学、看病问题,灾区人民收入不断提升;结合脱贫攻坚政策,大力支持灾区群众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统筹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聚焦发展物流、商贸、金融、信息和服务外包业等,拓宽群众就业渠道。

1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镇布局

2017年末,39个重灾县常住人口1618.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8%

2保障改善民生,实施扶贫工程

2017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39个重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0元,是2008年的3.1倍

3改善文化生活,发展全域旅游

2017年,汶川县旅游接待600.15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53.3倍,年均增长55.9%;实现旅游总收入27.03亿元,比2008年增长51.7倍,年均增长55.4%

社会各界的支援为灾区构筑起精神家园

灾区人民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1“安康家园”守护672名孤儿成长

震后由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日照钢铁集团设立的“安康家园”公益项目,接收救助了672名儿童。如今,这些孩子中有282名孩子考上大学、342名孩子职高毕业并就业或参军,当年最小的孩子已经成为一名初中生

2汶川全民健康的发展道路

为了使经历了灾难带来巨大痛苦的人民群众回到生活常态,2010年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编制《汶川县全民健康示范县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规划》,在汶川开创性地成立了健康委员会,如今“健康中国汶川实验地”建设基本形成

3益农社智慧医疗服务灾民

截至目前,四川通过电信集团在全省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智慧医疗,建设起多级多元化服务平台——益农信息社已达3万多个,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灾后重建地区等

4心理干预与服务帮助人们走出阴影

灾后心理干预始于汶川地震,经过十年发展,已形成较规范有序的模式,帮助灾后人们走出阴影。抽样调查显示,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民众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大概为2%—4%,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后15%左右的患病率

典型事例

香港民间慈善机构助灾民“重建心灵”

2008年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香港社会对汶川地震非常关注。在地震之后,民间组织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成立,并且第一时间奔赴汶川灾区,为灾区民众送去物资的同时也在寻找运用其心理学专长服务灾民的机会。10年来,这家慈善机构向汶川地震灾区派出义工51队、共约380人次。此外,香港还有不少民间慈善机构致力于汶川地震灾区民众的心灵重建上。香港福幼基金会2013年起在持续之前开展的伤员康复服务同时,加入一项名为“影像助力计划”的延伸项目,到北川为灾区儿童开办夏令营,借以治愈受伤心灵。

十年,汶川地震改变了什么

科技保障——地震预警技术令世界刮目相看

我国自主发展地震预警技术实现减灾避灾新突破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级地震发生后,在汶川,所有电视节目立即中断,屏幕紧急插播地震预警,比地震波抵达提前52秒;成都市民通过手机在地震波到达前71秒收到预警;广元、绵阳、阿坝、甘肃陇南、陕西汉中等6市42所学校自动同步应急响应,四川科技等近20个政务微博和手机APP发出预警。

地震预警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已经广泛应用

目前已经铺设5600个地震预警传感器,覆盖22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人口密集多震地区的90%。地震预警网内发生地震,可6秒响应同步自动预警,在40次破坏性地震中无一漏报误报。

中国速度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实施地震预警对我国意义重大。汶川地震后发生的数万次余震,为地震预警研究提供了独有的试验场。从零起步到世界尖端,中国地震预警只用了十年。

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正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开始快速发展的。2013年4月20日清晨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安装了地震预警APP的成都市民于地震横波到达前28秒收到了预警信息。这是中国首次预警7级以上强震。

2015年4月尼泊尔8.1级地震后,尼泊尔科技院与我国技术合作,2016年4月建成启用了尼泊尔地震预警系统网,收到良好效果。该技术在2017年5月墨西哥联合国减灾大会上引起世界强烈反响。

抢险救援——抓住“第一时间”

抓住黄金72小时 让救援与时间赛跑

从汶川地震以来,经过玉树、芦山、鲁甸等地震的考验,“第一时间”压倒一切,“救人第一”压倒一切。

以芦山地震救援为例,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7.0级地震发生,震后1分钟,中国地震局发布自动地震速报信息;8时16分,发布正式地震速报信息;8时 20分,启动地震应急I级响应。震后第10分钟,原成都军区召开抗震救灾作战部署会发出救援指令;第58分钟,军区前进指挥组已进入灾区。黄金72小时内,抗震救灾官兵救治伤员2800多人,协助安置转移群众2.4万余人。

第一时间的信息公开 成为常规动作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经过十年时间,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常态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提升了政府抗震救灾的行政效率,赢得了公众的高度信赖;另一方面,也为官方和民间的救援搭建了一个信息平台。

社会组织——不容忽视的救灾力量

社会组织在汶川地震中崭露头角

汶川地震中,涌现出一支不容忽视的救灾力量——志愿者。据不完全统计,仅参与一线救援的民间组织就超过300家,志愿者突破300万人。2008年也被部分学者定为中国志愿者元年。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再到九寨沟地震,社会组织参与应对自然灾害的模式发生很大变迁,取得很大进步。

十年发展 中国民间团体和慈善机构蓬勃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9.9万个,基金会5523个。2016年社会募捐总量预计为1346亿元,全国志愿者系统实名注册志愿者2825万人,预计2020年将增至1.2亿人。2016年,随着《慈善法》落地,在民政部的指导下,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和志愿者更为专业、规范地开展活动。

近十年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情况

近十年中国捐赠款物情况 单位:亿元

从全民救灾转向全民防灾减灾

强震中失效的防灾应急体系被不断更新完善,在灾情预警、指挥、救援、重建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巨灾掀起前所未有的社会动员,也快速推动着慈善事业和社会组织壮大发展。

指挥原则——属地管理+中央支持

从汶川地震汲取宝贵应对经验

灾害应对以灾害所在地的政府来负责,这是自汶川地震以来,近十年在应对灾害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国救灾工作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通常来说,灾区政府对当地的情况更了解,对救灾工作的需求更清楚。

防灾减灾政策大事记(2007—2018)

年份 政策2 0 1 3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办法》2 0 1 4 民政部、财政部印发《中央物资储备管理办法》,民政部印发《民政救灾应急专用车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2 0 1 5 民政部印发《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2 0 1 6 全国人大公布实施《慈善法》,国务院发布《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 0 1 6版)》,民政部印发《救灾应急工作规程》2 0 1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 0 1 6-2 0 2 0年)》,民政部指导发布《社会力量参与一线救灾行动指南》2 0 1 8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医疗保障——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成全球第二

经历了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救援实战,近年来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日前已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国第一支、全球第二支国际最高级别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不同于日常医疗救治,紧急医学救援对同时做到分工明确、指挥有序、快速反应、多科联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三五”期间我国卫生应急系统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推进卫生应急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协同化、国际化、现代化“六化”建设,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协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保障等机制,加强应急学科体系建设。在紧急医学救援规划方面,主要任务包括构建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十三五”期间将建一批国家紧急救援综合基地,在综合基地以外其他省要建区域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同时将推进海陆空立体医疗运转等。此外,随着国民健康素养的不断提升,应急卫生救援不仅要对受灾者的躯体进行救治,心理应急方面也要进行干预措施等。

四川雅安芦山地震 地方统一指挥调度显成效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李克强总理在救援现场宣布,这次地震救灾救援工作由四川省统一指挥、统一负责,中央部门主要是承担协调、支持和保障作用,保证了这次救灾工作的有序和统一指挥、科学调度。

中国效率

四川雅安芦山抗震救灾中,无论是在参与度还是协调指挥方面,地方政府明显起了一个主体的作用。应急管理需要集中统一指挥、协调配合,但最终要落到属地管理,地方政府无论在参与度还是协调指挥方面明显起了一个主体的作用,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在重大灾难面前,中央大政方针已定,抗灾、救灾的主要任务,就该是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事,这更加有利于各司其职,发挥属地管理的作用。地方也必须扛起重任,让自己的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恢复重建——科学统筹灵活施策

从八方救援到对口援建 三年累计建设项目3368个

汶川大地震后,面对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重建难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启动对口支援机制、“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重大决策。北京、广东、山东、浙江等19个省市迅速行动,奔赴地震灾区。震后三年,四川累计实施援建项目3668个,援建金额达784亿元,灾区住房条件和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重建思路不断推陈出新

2013年,四川芦山县发生“4·20”强烈地震。在总结汶川重建经验基础上,结合芦山地震实际,中央授权四川探索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芦山地震三年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四川及时出台《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实现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标的意见》;九寨沟地震发生仅3个月后,四川省政府印发的《“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科学重建、绿色重建,把地质灾害的防治作为生命工程,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中国力量

一个国家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汶川地震无疑是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变革和发展的新起点。十年来,我国又相继发生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灾难。首先,“生命至上”的应急救灾理念已深入人心。其次,专业化救援队伍技术装备更先进。第三,“拧成一股绳”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完善。汶川十年,见证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芦山汶川救灾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
忧伤的煤矿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원촨(汶川)대지진 10주년 기념일
芦山乌骨鸡养殖要点
汶川樱桃熟了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