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怎么过 躺在沙发看电影

2018-10-16 02:47
南都娱乐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扎罗凯奇人性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令人心碎,眼见这个长着天使般面孔的男孩躺在地上,片名中的那个“幸福的”像是一句冰冷的讽刺。

在这部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作品中,Felice(意大利语中的“幸福的,快乐的”意思)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注脚,如果说在影片前半段真有一个快乐者的话,那就只能是拉扎罗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名为“Inviolata”(无法触摸),但并不是个桃花源,佃农们要给侯爵夫人交很重的赋税,实际上相当于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甚至不允许年轻人私自跑到城市去,所用的方式是恐吓与欺骗,一切仿佛还处在封建时代。俗话说越是简单的人越快乐,拉扎罗只是单纯,但他并不是真傻,哪怕镜头并没有真正深入他的内心世界。观众看到的也是个知足常乐的少年。直到坦柯雷蒂少爷的出现,打破了并不美好的童话,一同跌入到更残酷的现实之中。事实上,这个孤儿般的拉扎罗是不是幸福,并没有人关心,甚至他的生死也被封固在村庄中的记忆。谁又会想到这个游走在城市街道间,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男孩,却拥有着最永恒的、最纯净的人性。

这种对人性的歌颂又被上升到了“神性”上,永葆青春的拉扎罗仿佛成了新时代的“圣徒”,用自己的肉体去鉴证、去救赎堕落的世人。女导演阿丽切·罗尔瓦赫尔的前两部作品,《圣体》和《奇迹》里,也都曾出现过魔幻主义,这次的拉扎罗从悬崖跌落却毫发无损,苏醒后时光已过20年,更像是对意大利当代史、城市化进程以及最新的难民潮的一次回首,纵然没有那次偶然的警察介入,女侯爵一家也有可能破落,这并不是拉扎罗的错。

但拉扎罗却沉浸在自责之中,面对银行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他的武器是最古老的弹弓,除了泪水,他只能用自己的瘦弱的身体去挽救一切,像一个古代的圣人或骑士,为了旧制度去“牺牲自己”。可并非每个人都能像拉扎罗一样简单,大部分从村庄里“解救”出来的佃农们,还是选择在城市里赖活下去,哪怕只是靠坑蒙拐骗,也比回到闭塞落后的农村强。他们同那些离开祖国的外籍难民并无二致,缺乏城市的生存技能,不得不留在赤贫的底层,这也是目前意大利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就连最传统的精神家园——教堂,都无法给人以庇护,只能看着拉扎罗的背影,随着狼的脚步,升入天堂。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令人心碎,眼见这个长着天使般面孔的男孩躺在地上,片名中的那个“幸福的”像是一句冰冷的讽刺。

在这部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作品中,Felice(意大利语中的“幸福的,快乐的”意思)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注脚,如果说在影片前半段真有一个快乐者的话,那就只能是拉扎罗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名为“Inviolata”(无法触摸),但并不是个桃花源,佃农们要给侯爵夫人交很重的赋税,实际上相当于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甚至不允许年轻人私自跑到城市去,所用的方式是恐吓与欺骗,一切仿佛还处在封建时代。俗话说越是简单的人越快乐,拉扎罗只是单纯,但他并不是真傻,哪怕镜头并没有真正深入他的内心世界。观众看到的也是个知足常乐的少年。直到坦柯雷蒂少爷的出现,打破了并不美好的童话,一同跌入到更残酷的现实之中。事实上,这个孤儿般的拉扎罗是不是幸福,并没有人关心,甚至他的生死也被封固在村庄中的记忆。谁又会想到这个游走在城市街道间,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男孩,却拥有着最永恒的、最纯净的人性。

这种对人性的歌颂又被上升到了“神性”上,永葆青春的拉扎罗仿佛成了新时代的“圣徒”,用自己的肉体去鉴证、去救赎堕落的世人。女导演阿丽切·罗尔瓦赫尔的前两部作品,《圣体》和《奇迹》里,也都曾出现过魔幻主义,这次的拉扎罗从悬崖跌落却毫发无损,苏醒后时光已过20年,更像是对意大利当代史、城市化进程以及最新的难民潮的一次回首,纵然没有那次偶然的警察介入,女侯爵一家也有可能破落,这并不是拉扎罗的错。

但拉扎罗却沉浸在自责之中,面对银行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他的武器是最古老的弹弓,除了泪水,他只能用自己的瘦弱的身体去挽救一切,像一个古代的圣人或骑士,为了旧制度去“牺牲自己”。可并非每个人都能像拉扎罗一样简单,大部分从村庄里“解救”出来的佃农们,还是选择在城市里赖活下去,哪怕只是靠坑蒙拐骗,也比回到闭塞落后的农村强。他们同那些离开祖国的外籍难民并无二致,缺乏城市的生存技能,不得不留在赤贫的底层,这也是目前意大利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就连最传统的精神家园——教堂,都无法给人以庇护,只能看着拉扎罗的背影,随着狼的脚步,升入天堂。

《曼蒂》

凯奇翻身了!或者继续扑街

推荐指数:

一个满是血腥的复仇故事,因为有了尼古拉斯·凯奇的“倾情出演”,而多了份“拼命自虐也要打翻身仗”的意义。然而,在大撒了两个小时血浆,眼睛被充血般的红色强奸之后,北美评论界交口称赞的亮点并没有呈现,简单粗暴的剧情,晦涩古怪的对白,反而更叫人怀疑凯奇的品位和演技,并非人人都是小李子,一味的宣泄痛苦就能获大奖。

或许在圣丹斯这种地方,会有大量的Cult影迷抱团过节,为《曼蒂》里大量风格化的摄影和道具大声叫好。但是脱离了这种狂热的环境之后,会发现这部影片的情节是如此的空洞。人物的动机也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来解释,似乎“邪教”二字就足以强行设定合理性,让编剧把各种老套桥段堆砌起来了。凯奇饰演的男主深爱着妻子曼蒂,她却被邪教头子追求不成反害死了,为妻复仇的米勒如有神助,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把邪教组织一锅端,这本来也是最常见的动作片套路,导演为了重口味,大量使用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剥削电影”“铅黄电影”等B级元素,算是一次复古的大杂烩。

或許导演不想让观众这么轻易地明白自己的意图,偏执得使要用迷幻的色彩和嗑药式的蒙太奇,来掩饰影片毫无必要的混乱节奏。复仇之前的剧情像一部自言自语的艺术电影,沉闷冗长,人物的情感关系要用莫名其妙的台词来铺垫;真正开始复仇后又粗暴直接,凯奇的弩枪、斧头、电锯和两只肉手突然就大杀四方了,而且他的敌人也变得不堪一击,智商下线,缺乏真正精彩的对决。

鲜血、火焰、梦境……红色的主色调淹没了视觉的细节,可即便是同样注重气氛渲染,炫目的霓虹色,充斥脑壳的电子乐,这个导演帕诺斯·科斯马图斯的水平也并不高明,离丹麦的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差了十万八千里。更何况这部影片在构图上也颇为呆板,即便是各种滤镜的渲染,也没能用出层次感,只觉得是混沌的一片嚎叫,最后终于撑到凯奇摁死了邪教头子,既不聪明也不爽。

《寄宿学校》

孤儿精神与复仇世界

推荐指数:

寄宿学校和孤儿院这两个地方,早已是儿童成过程中的“梦魇之岛”,在远离父母的封闭空间里,孩子们必须同看不见和看得见的恶魔搏斗。而与同类恐怖片相比,《寄宿学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主线外融入了另两种经典的文学元素——家族罗曼史和继母(父)仇恨,这使得电影多了丰富的历史解读。现实中的男孩雅克布既要摆脱寄宿学校的控制,又要向笑里藏刀的继父复仇,他俊美的面孔和决然的性格继承自从未见过面的外祖母,预示着剧情的走向。影片在对纳粹往事的闪回中,揭露出了犹太人复仇的必然性,而雅克布的异装癖则让他处于危险的境地,平添了一份同情。导演并不满足于一个普通的恐怖故事,他把成年人对弱势残障儿童的谋杀置于二战大屠杀的对照之中,勾画出一个更加血淋林的现实世界,歌颂了真正的孤儿精神。

《解除好友2》

发生在电脑屏幕上的恐怖片

推荐指数:

如果说《寄宿学校》是基于历史的恐惧记忆,那《接触好友2》则是立于当下和未来的恐慌,在互联网和摄像头无孔不入的今天,谁都有可能成为所谓“黑客”的目标。大量科幻电影虚构了这种威胁,也渲染了所谓“暗网”的神秘性,构成了赛博朋克等亚类型的独特魅力。《解除好友2》里的男男女女们很普通,在捡到笔记本,发现隐藏文件后突然陷入杀戮威胁之中,影片虽然有些渲染阴谋论,但至少在智商设置上没有掉线,不是为了突出黑客的险恶,而让被害者过于蠢苯,他们的应对也都算合理,该报警报警,该转账转账,可无奈对手的圈套太缜密了,成了游戏里发猎物。此外,电影全程采用面对小屏幕的伪纪录片视角,也算是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把表演的空间局限于面部特写,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仅限于身后的房门,这种即时互动性能彻底改变电影的叙事语言,一种全新的娱乐性尝试。

《特工》

标志着韩国电影到了“精品时代”

推荐指数:

《特工》在香港上映时被叫做“北寒谍战”,确实是个好名字,有着香港人一直都有的“谐音迷”特点。但“北寒谍战”又有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味道,好像电影海报必须得是三种颜色的粗线条手工绘画,然后再配上消瘦的年轻男子和妩媚的女人……

谍战片,在剧情上首先就占了便宜,肯定是剧情跌宕起伏,张力十足,只要稍微在起承转合上注意一下分寸,大体上就不会让人觉得沉闷。《特工》当然是站在已有的无数成功谍战片基础上完成的,缺少独创性,但却基本抓住了类型片的精髓。克制、不动声色,将剧情中的冲突刻意繁复化,但又一切都在掌握中,线条清晰可见,大历史的真实和小细节的动人,看似为单调剧情服务,实际上起到了打动人心的作用。

假如没有类似片尾两人寻觅、对视,然后互现彼此当年互送对方的礼物这样的煽情场面,《特工》还算不算是一部可以打动人的好片?这种问题大概就是如果剔除掉韩朝关系、民族情结,一部反映家国人性的作品是否还存在一样。《特工》的好看當然离不开大背景的存在,而里面对具体人物的刻画,正是在人性上寻找戏剧性冲突的成功之处。不管是导演的刻意安排,还是大环境下的历史偶然事件,都是这曲人间悲歌中的重要旋律,既无法真正摘除干净,又不能脱离其萦绕而独立存在。

影片有意地模糊掉了几个故事背景,确实有些看似强大的事件,会随着事件流逝而显得没那么重要。经济危机、能源紧缺、大国博弈等等,都没有人性中关乎血脉相连、善恶、民族情结等等持久弥坚。

《特工》的精致之处太多,数不胜数,仅李孝利出演十几年前的自己,重现广告外交的经典时刻那一幕,就够观众唏嘘一阵子的了。韩国电影确实到了精品时代,他们的文艺片、商业类型片均达到了向世界输出的质量要求,想必用不了多久,中日韩电影将会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排名。

《冒牌上尉》

意想不到的真实故事改编

推荐指数:

在荒诞的大背景下,上演了一出更为荒诞黑色幽默的悲喜剧。十九岁的小兵,通过一系列的奇遇,开始创造了一步登天的行为……小兵创造历史的奇迹好像已经被演绎太多了,但这种寄居在宏大背景下的疯狂荒诞,应该是德国导演罗伯特·斯文克的一次发明。权力、野心、手段、欲望等等,在年轻面孔下,变得分外狰狞,但这被戏剧化的狰狞可以被看成是历史形成的一部分,一点也不会让人出戏,它的逼真在于对于野蛮和荒诞的提炼。《冒牌上尉》可以看做是德国导演已经从二战题材中走了出来,他们可以举重若轻又不会轻佻地看待自己身上的发生过的那段历史。而关于人性黑暗和难以克服的那部分,恰好又是不分国别和种族的,种种警示可以理解成是,这位德国导演奉献给全世界的。

《儿童法案》

在扭曲和悖论中

找到光明的路

推荐指数:

如同在话剧舞台上,精准的台词和相当丰富的戏剧冲突,都保证了《儿童法案》不会是不沉闷的片子。虽然在国庆假期被这种人性煎熬电影折磨,是也一件颇不人道的事情,但观看他人的痛苦,历来都是人类寻找自我、治愈自我的一个有效途径。法律、伦理、信仰之间的争论和碰撞,都知道是吸引眼球的元素,但将之粘合在一起还能拍得好看确实不易。《儿童法案》有着不少的值得商榷或者被指摘的表现手法,但这些都不影响它的闪光之处。编剧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一贯擅长在这种扭曲和悖论中寻找到一条光明的道路,以便此后的人们更加清晰和豁然开朗。将故事讲得拧巴不是本事,而是在这拧巴中最终还能梳理清楚,还要再找到一个可供人类选择的出口。

猜你喜欢
扎罗凯奇人性
分析阿维A联合外用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价值
尼古拉斯·凯奇还清巨额债务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叙事的寓言化与纪录性
——《幸福的拉扎罗》解读
凯奇成长记
乞力马扎罗的生灵
消失的波娜
善待他人,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