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任官礼钱的现象

2018-10-16 10:44卫世平
青年时代 2018年22期

卫世平

摘 要:古代任官收礼曾经是一种社会习俗,流弊久远。从先秦延至晚清,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是前期收礼属于明文规定,后期收礼属于潜规则,延续晚清把仕途当作商品出售谋利,毒化社会风气。现代人汲取教训,把任官收礼看作贪腐行为,不断治理,不断肃纪。

关键词:任官收礼;迁延时久;演化与治理

官爵是国家管理之公器,代表着管理层级与权位排序,涉及到个人任职的荣誉与尊严,但是在一定时期,被统治者或当权者当作仕途商品出售,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管理的公信力。我国古代任官收取一定的费用,延续时久,从先秦时期就有“纳粟拜官”的制度,延至明清依然有卖官收礼的现象。甚至卖官排位优先、虚职候补、虚誉学衔,都要收礼,之后愈演愈烈,官位大小普遍收礼金。中间也有一段停收礼金的制度执行,但是仅仅为暂时性体谅民情的措施,待到社会平稳,经济似有好转,之后又故态复萌,照样收取礼金。

我国先秦时期,商鞅变法时,把“纳粟授官”合法化,本意是劝农献粟,取得名望。《商君书·勒令》曰“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这时劝农种粟谋官,只是一种农战为先的谋略政策,后来秦朝遇见灾荒,也鼓励百姓奉献粮食而封官。秦王政四年(前243年)十月“天下疫。百姓内(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卖爵聚粮的行政管理措施。到了汉代授官收礼成了硬性规定,如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拟任羊续为太尉。当时拜三公的人,都要向皇帝的管理部门东园交纳礼钱。汉灵帝派遣宦官去催询上千万的礼钱,催办此事的宦官职名为“左驺(zōu)”,所到之处,拟任人员也需要以礼相待,适当给予打点费。羊续性情耿直,面对来访的宦官,昂然自若地显示自己家底穷,举起旧棉袍说:“臣之所资,唯斯而已”(《后汉书》卷三一·1111页)。意思说“臣下的家底,仅有这件袍子而已”。宦官看到得不了实惠,转告皇帝,汉灵帝为此不高兴,羊续因而没有登上三公之位。羊续平时不收贿赂,没有积攒下丰厚的礼钱,羊续的为人风格有个“前庭悬鱼”的成语,汉代羊续为南阳太守时,有府丞送鱼给他,他把鱼挂起来,府丞再送鱼时,他把所挂的鱼拿出来教育他,从而杜绝了馈赠。随后产生了“羊续悬鱼”、“羊续挂鱼”等典故。拒收礼品显示出其廉洁个性。按理来说以德取人,羊续可以担任三公太尉,可惜因为没有礼金而丧失官位。据说汉灵帝卖官,明码标价,“二千石”郡守级官职,“四百石”县级官职。古代买官卖官现象用学者谢红星的论点解释为“制度性规定, 钱入国库;非制度性规定,钱入私门” (谢红星:《腐败规范化的历史困局》)。现在看来古代把仕途的升沉荣辱与“铜臭”兼顾,会逐渐毁坏吏治,侵染社会风气。

另外古代官员接受任职,领取证件,未能免俗的是要给皇帝送证件工本钱。算是谢恩的一种表示,同时也要施惠于承办人员,这样才能促使任职证书早日发放。这种交纳任职礼钱的惯例一直持续到后唐时期发生变化,后唐时期一度停止。其缘由是因为官员实在太穷,经过战乱,国事多艰,官员积蓄有限,交纳礼钱成为一项负担。朝廷搜刮,只会构怨伤化,加深社会矛盾。有的官员拖欠礼钱,有的干脆不领取委任状,直接跑到岗位就职。按照旧例,吏部给官员个人的任职委任状,是个人携带的资格凭证与职衔荣誉,领取时需要交纳制作费。即“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绫轴钱”(《资治通鉴》卷二七五·第2839页]。这种“告身”,相当于现代的委任状,装裱卷轴,以利于舒展收缩。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国家丧乱刚刚平定,贫者“多不取告身”。主管组织部门的吏部侍郎刘岳建议:朝廷将这项费用开支承担起来,不要再催取礼钱。告身让官员备有,里面有训诫之语,以及职责要求,“告身有褒贬训诫之辞,岂可使其人初不之睹!”。要教育官员懂得职责要求,如果不目睹这些训词,恐失常理。建议“凡除官者更不输钱,皆赐告身”。这就是说,凡任命官员,不用出钱,干脆免费发放告身任职证。后唐明宗皇帝李亶(dǎn)采纳了这一建议。由此停止了交纳任职书的费用。不过这种停止缴纳费用,并不意味着长期减去。后唐明宗李嗣源(867年-933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称帝后更名李亶。李嗣源在位七年,杀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注意民間疾苦,号称小康。但后期姑息藩镇,御下乏术,权臣安重诲跋扈而不能制,次子李从荣骄纵而不得法,以致变乱迭起,李嗣源病中闻变,受惊崩逝。于是朝政更迭又改变管理制度,收取礼金时断时续。

时至宋代,制作告身的品种类型复杂,一般用“绫锦”(《宋史》卷一六三·3841页)。随后用彩色绫纸,后来又用锦缎制作。文官与武官区分出绫纸花样,有大、中、小绫纸,根据职位使用范围各不同。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诏定告身绫纸褾轴”(《宋史》卷一六三·3842页),宋徽宗大观初,重新划定样式,“凡文武官绫纸五种,分十二等”。到了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始尽用锦”(《宋史·职官三》卷一六三·3846页)。南宋时期,任职证书基本使用锦制作,工艺复杂,有防伪性能,利于长期保藏。值得一提是交纳任职证件的费用,已经没有明文规定。尽管官员对上谢恩答酬相沿成习,然而在后唐明宗时期已经改变了公开索取的时弊。宋代权臣收取任职礼金,一部分落入官库,一部分纳入私囊,宋代民谣曰:“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刘绍义:《买官和卖官》),这里的索,犹如俗语说的串钱之绳索。一贯钱即是一吊钱相当于一串铜钱1000文。送钱多的可以入朝廷秘阁,直阁办事(正八品);送钱少的可以到地方任职通判(散官从八品,实职则高,陆游贬任过通判)。像宋代一些官职,“贴职”算是兼职,送钱当上兼职官,管辖权更大,收回成本容易。明清时期,收取礼金照样延续,清代收取范围更广,连虚职候补等衔都要收钱,抢先注册,要送礼金。候补人选,耐心排队等候空缺,为了挤进候补前位,必须捐纳钱财。如果任期内犯错革职,也要捐纳一番,搞个“捐复”,盼望再次起用。如果不送礼金恐怕连参与竞争资格都没有,原地踏步不说,搞不好削职回家。晚清时期连学历证明都可以捐取,监生本来是科举途径,然而通过捐纳也可以获取“监生”虚名,算不上正途,却已污染教育行业。例如《儒林外史》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严贡生和严监生兄弟俩,靠捐纳获取学衔。做事一点不符合读书人的身份,哥哥严贡生甚至成为当地广东高要县的恶霸。弟弟严大育没进过学,不算是朝廷认证的统治阶级成员,和普通群众的区别只在于他也识字;靠捐纳买个学位监生,他个性懦弱,不过学位比哥哥高些。

表面上看朝廷依靠捐纳取官,拓宽用人渠道,不走科举一条路,实际上人才储备已经鱼目混珠了。《官场现形记》中三十八回反映,走仕途送礼不说,还要会走后门,巴结各级官人以及走夫人路线,不一而足。瞿耐庵的老婆巴结制台大人的小姐,年龄比人家小姐大一倍,已是黄脸婆了,还跪拜宝小姐,乞求做干女儿,套近乎,拜“干娘”献礼,为丈夫瞿耐庵谋取县官。摇尾乞怜甚是可鄙。

其实卖官的故事在外国小说也有反映,如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故事,狱中的神甫法利亚告诉水手邓蒂斯在某个小岛有巨量藏宝,这藏宝就是教皇在1498年出售官爵两个-红衣主教的财富两百万罗马艾居(注: 1罗马艾居=80法郎)。后来邓蒂斯越狱成功,起获宝藏,一下子改变身份。时至现代,卖官成了待价而沽的事情,时有发生,可以看出古今中外均有卖官鬻爵现象。

但是我国进入新社会,已经把买官卖官看作不正当的权钱交易,个别人招权纳贿不敢公开化,需要遮人耳目,属于暗箱操作。一旦暴露,就会被绳之以法。现在我们党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治理贪腐现象,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社会风气焕然一新。目前仍在坚持正风肃纪、严惩腐败的措施,仍然坚持五湖四海、广开进贤之路,努力把各领域优秀领导人才聚集到执政骨干队伍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选用干部、集结干部。

参考文献:

[1]转引:谢红星:《腐败规范化的历史困局》),《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2][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一·第1111页.上海:中华书局1973.8版第2次印本.

[3]前庭悬鱼:见韩省之主编的《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新世界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8页.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7版,卷二七五·第2839页.

[5][元]脱脱等:《宋史》,上海:中华书局,1977.11版,卷一六三·第3841页.

[6]刘绍义:《买官和卖官》,《学习月刊》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