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文言文“伪朗读”

2018-10-16 11:42陈平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读准交锋文意

陈平

笔者近日观摩了一次本地的优质课比赛,参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普遍注重朗读指导,但亦存在通病,即朗读指导与文本理解脱节,对学生的朗读要求犹如空中楼阁,学生的朗读停留在“伪朗读”的层面。首先,机械切割朗读节奏。教师呈现事先划分好的节奏,让学生据此朗读,而这些节奏的划分有数处不妥当。参赛选手存在的问题恰是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以读得顺口为依据划分节奏,或者盲从百度上的划分,学生只能机械执行。如此指导,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有何益处?其次,忽视文本特点一律要求“美读”。教师大都要求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感情”,包括《狼》这节课。如此要求显得大而无当,学生寻不到朗读的美点所在。最后,生硬要求读出情感。一位执教《记承天寺夜游》的赛课选手,一再要求学生读出“快乐”来,但学生就是“快乐”不起来,因为他们还找不到快乐的理由。

教师在文言文朗读指导方面应如何“去伪求真”?

首先,节奏划分依文意,读准节奏文意明。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基本要求是词语拓开、舒缓从容。词语拓开不是字字拓开、词词拓开,而是根据词性、句式、语法关系拓开。教师不妨先提出基本要求,让学生自己划分节奏,自己朗读。遇到疑难之处,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文意,在此基础上划准节奏。如《诫子书》中有很多四言句,在这节赛教课中,教师要求学生一律按“二二”分来朗读,这样一来,部分四言句的句意就“读破”了。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里的“与时”“与日”是完整的介宾结构,那么这两句就不应读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而应读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再如《三峽》中,“清荣——峻茂”还是“清——荣——峻——茂”?结合句意“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正确的节奏应为第二种。学生把节奏读准,也加深了对文言文内涵与意蕴的理解。

其次,各篇文章自有体,即文体势出韵味。文言文中有绘声绘色写景的,有形神兼备记叙的,有谆谆善诱说理的……有的平稳,有的跌宕……朗读时不能千篇一律,毫无差别。如《狼》的体裁是小说,以叙事为主,适宜以说书人的语气来朗读,而非“深情”。文章只有两百余字,但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有剑拔弩张、千钧一发的交锋,也有取胜后长舒一口气的感悟……那么,教师可将朗读要求定为“读出情节的起伏”,并指导学生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向峰顶或谷底推进,幅度尽可能大一些,以充分表现情节的起伏变化。如第一段平缓叙事,语气应尽量舒缓。第二、三段写前两次交锋,人与狼陷入紧张的对峙,语速应比第一段快,语调稍高,而读到交锋的结果时语速可放慢,语调降低。第四段“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是第三次交锋,达到高潮,朗读时应强劲有力。通过这起伏变化,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读出“这一篇”的韵味。

最后,细品文本寻共鸣,声情并茂自生成。学生对文本思想情感的体悟并不是教师简单的课堂指令就能催生,而需要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以声传情。学生若未品出情感,所有的强硬要求都是无济于事。教师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揣摩文意,使其感同身受。如对于《醉翁亭记》一文中“也”字的语气,教师可以运用“增删法”,让学生将语气词“也”去掉,与原句对比读一读(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的对比),由此感受作者在特殊条件下的思想情感。又如《马说》的朗读,学生只有琢磨文中那十一个否定句,品出其中蕴含的惋惜、愤慨、憎恨、讽刺等情感,才能真正读出感情来。

文言文字少意深、句法简奥,非朗读不足以梳文意、品情感,但离开文本特点的朗读技巧指导无异于空中楼阁。教师在文言文朗读指导方面要注重上述三个层次的要求,即先要求学生分析词句含义,把节奏读准;再根据文体特点,分析结构脉络,读出情节的张弛变化;最后结合形象分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表现出形象特点。如此层层深入,渐臻佳境,方能告别“伪朗读”,使学生进入文本更深处,享受饱含艺术美感的“真朗读”。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读准交锋文意
十分钟读懂坦克史之交锋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海宝小队护城记之交锋失败
优化字母教学,夯实英语基石
中考学生文言文复习初探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四读”教学法初探
浅谈“朗读”训练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