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党建思想实践特色探析

2018-10-16 10:44张凌凤
青年时代 2018年22期

张凌凤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同当代中国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颇具特色的实践成果,紧密地将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相统一、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协调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形成具有实践特色的治党目标、治党理念和治党路径。

关键词:治党目标;治党理念;治党路径

一、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相统一的治党目标

习近平将当代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实践相结合,提出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相统一的治党目标。

(一)治国理政对管党治党的诉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管党治党是党治国理政的客观需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是其政治责任,治国理政是其历史使命。管党治党作为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党治国理政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要实现治国理政科学化,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领导核心,是实现治国理政目标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坚持将管党治党、从严治党作为其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内容,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从严”、“打铁还需自身硬”,并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得解决,那么我们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会被历史淘汰”[1]。

(二)管党治党以治国理政为坐标

治国理政是管党治党的目标导向,党的建设必须要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展开。

中国共产党要想长期执政,必须适应治国理政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将治国理政作为管党治党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归宿,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认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不断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能力,不断提升自身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怎样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习近平坚持将“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2]作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用“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紧密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推进“五位一体”格局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实现,这也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

(三)实现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的统一

党治国理政与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将党的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有机统一,将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有机结合起来。

以党的建设为抓手,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关键在党的领导。习近平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治党理念,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治党态度,从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党的形象,为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同时,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党的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并使其成效影响到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把“全面从严治党”融入治国理政战略目标,并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实现了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生动局面。

二、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协调的治党理念

“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习近平在新形势下提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协调的治党理念,是对当前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一)思想建党为制度治党奠定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高度重视思想建党,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将思想建党放在党的建设首位。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体现。当前,面临“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紧迫。习近平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首先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思想不牢固,就很容易被钱权美色所打垮。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引领,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思想建设相融合,以“四个自信”进一步夯实党的思想文化基础,以思想的力量凝聚党心人心国心。

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是思想建党的关键。党的建设涉及思想、作风、组织、制度、政治等多方面,其中思想建设是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思想牢不牢,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根基,而要想筑牢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是关键。习近平将理想信念比喻成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坚定理想信念和加强党性修养,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通过开展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

(二)制度治党为思想建党提供保障

“无规矩不从方圆”,管理一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党,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就习近平新形势下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制度治党的前提是“制度”,好的制度是制度治党的基础。十八大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和进展,党的制度体系也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可行化。习近平指出,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制度的配套衔接、制度制定质量、制度的认同度都是制度建设应该考虑的问题。十八大以来,我党在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基础上,不断制定和完善了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并通过制定《中央党内法规制度工作五年规范(2013-2017年)》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党的制度改革的明确了方向和实现路径,明确指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3]。制度的笼子扎细扎密扎牢,为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制度治党的关键是“治”,制度执行力是制度治党的保障。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有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制度形同虚设,最终将成为一纸空文,难以发挥制度的效能,习近平指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是制度治党的关键。同时,在制度的执行上,习近平强调要加大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面前没例外,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要求给予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坚决防止将“破窗效益”,把党的制度作为约束党员干部的刚性规范。

(三)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习近平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抓住主要矛盾,不搞空对空。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4]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阐明了思想建设和制度治党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习近平的治党理念,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必须要将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共同谋划、共同部署、共同实现,促使制度治党的过程和思想建党的过程相互转化。一方面,通过寻找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的契合点,将思想建党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升华到制度层面,形成行之有效的刚性规范,最大限度发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叠加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教育使刚性的制度约束得到普遍认可和遵循,从而形成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追求,为制度治党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最大限度扩大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辐射效益,从而构建思想和制度的双向防线机制,为新时期党的建设保驾护航,确保管党治党取得长效进展。

三、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党路径

十八大以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治党方式已经成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

(一)以“治标”作为治党的突破口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是指从事物的具体现象入手解决问题。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严峻复杂形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治标”作为突破口,以作风建设为起点,开展了一系列“治标”行动。针对近些年党的作风存在的“四风”问题,出台了“八项规定”,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力量进行“治标”行动,并取得了突出成效。面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习近平通过“拍蝇”“打虎”“猎狐”等一些列“治标”行动,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治标”态度,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治标”不松劲,坚决将发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形成反腐压倒性态势。

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违纪违规的问题得到处理,“治标”成效明显。截止2017年8月底,全国共查处违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4万起,处理25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6万人,其中包含省部级干部20人[5]。这些数字让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党的决心和成效。正如习近平说的那样,作风在抓,腐败在查,风气在变,群众都看得见。在作风问题上,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坚持“常抓”“长抓”,积小胜为大胜,通过抓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氛围。

(二)以“治本”作为治党的落脚点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治本”才是根本的长久之策,而“治本”的关键是构建“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反腐体制、机制、制度。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高举反腐旗帜,取得了“打虎拍蝇”的“治标”行动的开创性成果,初步达到了“不敢腐”的目标。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严把党员发展、干部任用的总开关,在党员发展上,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适当控制党员增长速度,提高党员总体素质;在干部选拔上,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作为选好干部标准,要求科学合理使用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完善制度,在监督体制上,强调建构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的纪律检查体制;在决策机制上,强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并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在制度构建上,习近平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治本”之策,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安排、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党的建设规范化、法治化。十八大以来,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制定颁布或修订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等,为“治本”提供制度支撑。

(三)“治标”与“治本”的良性互动

治党体制、机制、制度的建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依靠“治标”“治本”相互配合、同时发力,才能打出一套强而有力、持之有效的“组合拳”。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首次提出“标本兼治”,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实践证明,在这十六字方针指导下,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这里提到的“标本兼治”并不是将“治标”与“治本”机械地、简单地的并列或重叠,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治标”为“治本”创造条件。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治党方略,在大力“治标”的基础上,为“治本”争取主动,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治标”成果,形成“治标”和“治本”良性互動的长效机制。通过阶段性“治标”,让每一名党员干部“内修其心、外正其行”,做到“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惧”,为党“固本强基”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治标”为“治本”赢得民心。习近平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一系列强力“治标”行动,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治本”的决心和态度,让人民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拥护“治本”措施,为最终的“治本”赢得“民心”。“标本兼治”觅得良策。在中央的大力反腐的“治标”行动,可以形成一批实实在在的成果,同时也看到了管党治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治标”的过程中,通过问题为导向,不断总结经验,查找根源,探究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完善配套制度措施,强化管理监督,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查漏补缺,为“治本”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献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9.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N].人民日报.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