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再思考

2018-10-16 10:44刘建文
青年时代 2018年22期
关键词:理论教学深度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

刘建文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是由其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贯要求和高校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正确认识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把握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优势的互补性、方式的共同性。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包括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育人模式的有机统一、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如何实现思政课的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思政课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文件,要求"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既可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获得相应学分,也可通过提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网络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手段,不得挤占课堂教学时数。"教育部出台此文件意在扭转过去部分高校实际存在重思政课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状,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一、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必要性的再认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坚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是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价值追求。

(一)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是由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的

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思政课的课程定位和培養目标决定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开展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贯要求

2005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要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 提出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政课第二课堂体系。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实现“深度融合”指明了努力方向。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三)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

思政课程定位决定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要与高校培养“四个服务”人才目标一致,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政课教学也要培养大学生的这“四个服务”意识, 不仅要进行系统性思想理论教育,还需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1)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的大规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阶段不只是学知识长才干的过程, 也是一个“明德成人”的过程。[1]大学生在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 需要使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这就需要通过思政教育逐步培养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鉴别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还要帮助他们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思政课课堂理论教育外,还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才能逐步养成。(2)扭转当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现象的现实需要。当前思政课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投入产出比” (其吸引力和实效性与中央的重视程度、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政治财力等方面的投入程度、教师在时间精力上的投入程度之比)不高, [2]思政课教育教学长期以来强调课堂理论教学过多, 忽视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实践教学“走过场”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形式, 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育人为本”这一教育总目标。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 它与理论教学类课程一样, 都是育人功能是其内在要求。缺少实践教育环节可能导致思政课话语权的消失。“错误的社会思潮之所以会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除了利用社会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推波助澜外, 往往是借助学术话语来增强其‘蛊惑力, 并从而渗透进政治思潮。”[3]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 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变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道理,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 逐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认同、制度认同、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

二、正确认识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贯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基本矛盾关系, 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 是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关键之举。[4]高校思政课是传授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课,要最终达成“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离不开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配合。否则, 就容易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 要么过分强调其理论性, 不重视甚至忽视实践教学, 其结果是学生无法学以致用;要么过分突出其实践性, 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挤占了理论教学的时间, 其结果是导致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储备不足[5]。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须相互支撑,高度融合,缺一不可。

(一)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一致性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 都离不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思政课课程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实践活动的践行过程, 实现着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的完美统一。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是以课堂为主要平台, 通常采用教师讲授、讨论、提问等形式, 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进而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则是通过一定的课内外形式, 结合学校和社会实际, 组织大学生参与和体验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 加深大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培养大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一致性。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的内容离不开实践成果的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让大学生转化为共识和自觉追求, 关键在于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或内化。这就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来进一步验证。例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2018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用了7章的篇幅从理论上予以充分阐述, 同时也引用大量成功的案例予以验证, 既有理论的说服力, 又有实践的吸引力。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离不开理论教学内容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 正确的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先進的理论引领着实践的健康发展。高校一般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后开展实践教学, 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确定实践教学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围根据理论教学内容,选定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或理论困惑作为主题, 坚持“三贴近”原则,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实践, 并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二)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优势具有互补性

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长的着力点不同。课堂教学侧重知识传播和灌输,实践教学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优势互补。(1)系统的思政课理论教学过程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认同。但如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开展教学活动, 大学生可能会对理论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误解。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让大学生直接观察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体会中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就可以帮助他们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更好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情感认同。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理论教学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实践教学则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丰厚的实践源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亲身体验强化对思想理论的消化和理解, 所谓“实践出真知”, 就是要逐步提高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能力, 实现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认同, 最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3)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会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正是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 让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 最终让大学生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6]正式由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长处,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优势互补的效力。

(三)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具有共同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 再通过实践教学印证理论教学知识的科学性, 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化。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师按照教育部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理论讲授,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种方式, 通常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开展动态化教学, 主要由学生个体参与和体验各种主题的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 直接体现为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融合与补充。(1)实践教学紧扣理论教学内容与主题, 使理论教学现实化。大学生一般比较反感单一的课堂理论灌输, 如果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实施适当的课堂实践活动, 比如分组开展课前5分钟时政分享、观看影视资料、组织课堂辩论、主题演讲、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 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注入实践教学的要素,让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2)课外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课内实践活动的补充,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课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参观校内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的作用,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主义教育, 将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校园走向社会,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领悟思政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魅力。

三、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高校教師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需要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形成“协同效应”。

(一)注重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支撑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内在的互释性, 即实践可以解释理论, 同时理论也可解释实践。[7]因此, 思政课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统筹兼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一致性,要首尾呼应。(1)教师要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设计即将开展的实践教学主题。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可以采用专章节式、专题化教学方式, 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和方式,教师要在活动开展前制定课内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提前书面告知学生实践教学主题、教学目的、组织方式、基本要求、评价得分等基本信息,让学生早做准备。例如,讲授《概论》课程,在完成毛泽东思想前面4章理论教学任务后,可以安排以“我心中的毛泽东—中国革命诗词歌曲展播”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之一——毛泽东思想,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自觉将个人成长进步、生命个体与国家社会发展、民族命运紧密联系,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洗涤心灵、坚定信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原则上每小组至少1个节目进入展示环节。可以自主选择诗词朗诵,歌舞、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在展示过程中适当加入配乐、舞蹈、旁白等元素丰富节目内容,增强观赏性。节目表演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2)开展主题鲜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理论知识作支撑。大学生理论思维不同, 价值观念会出现相异, 对同样的社会现象会作出不同的分析判断。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围绕教学主题讲清相关理论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实践教学一旦离开了理论的支撑, 就会出现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开展实践活动的现象。例如, 在讲授完《概论》“邓小平理论”专题理论后,可以开展以“变化”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在活动前再次重点讲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等,引导学生认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通过学生收集到的各种变化的新旧对比事例,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通过实践教学印证理论的伟大,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处领悟到思政课的理论真谛和无穷魅力,切实提高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重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有机统一

思政课具有对大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和公民教育双重功能, 如何促进大学生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解决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存在的心理落差, 加深大学生对世情、国情的了解,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思政课实践教学起着非常的重要作用。如果“学习共产主义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面的东西, 那我们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8]2012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并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为此,思政课在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 应结合不同理论教学内容, 开展适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思政课基本目标和教学要求, 设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 提升综合育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把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统一起来,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的特点, 让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倍增。

(三)健全思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

要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完善管理机制。(1)完善教学制度, 规范教学管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数必须纳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 统一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课程考核等。(2)适应学生实际,更新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快, 可塑性较强的特点,注重为大学生解疑释惑, 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矛盾,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解释力和说服力。(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育人效果。高校教师要按照“三贴近”原则, 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科学的理论借助有效的表达方式, 才能更加容易让人接受, 真正入脑入心。[9]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大力倡导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活动方式,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新闻客户端 、微博、微信、QQ群、优酷、抖音等新媒体不断涌现, 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仍然使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让大学生失去对思政课教学的魅力和兴趣, 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课要适应新形势,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动运用网络虚拟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开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还要突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采取慕课形式,让大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身边的事和身边的人,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不断满足他们成长成才发展需要。高校要提供条件采取中班理论教学与小班实践教学相结合, 集中理论教学与分散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起来, 充分发挥理论教学的认知作用和实践教学的养成作用,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4][6][9]陈仁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6).

[2][3]陈锡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1).

[5]艾四林.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需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

[7]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理论教学深度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
谈外科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