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在西藏自治区的成功经验

2018-10-16 10:44毛景琦
青年时代 2018年22期

毛景琦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平等的真正保障。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指引下,西藏自治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从宗教实际出发,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促进了宗教关系的健康和谐,维护了宗教和睦和社会安定;在西藏自治区,信教公民与不信教公民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西藏工作座谈会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人民的殷切关怀,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启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西藏自治区前景美好。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西藏工作座谈会

西藏自治区是祖国大家庭重要成员,西藏的发展、稳定、安全关系到全国的发展、稳定、安全,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正确指引下,西藏各族人民走上了成功的实践道路。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中央民族政策在西藏自治区的基本原则

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在众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行政自治实践

①可以依照地域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③可以根据地方特点,采取灵活政策举措。④行政机关有使用发展民族语文的自由。⑤可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各级专业技术人才。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地方公安部队。⑦自主管理地方经济建设、自主安排地方财政。⑧自主发展繁荣本民族文化。

(二)行政自治成果

①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既享有普通省级行政区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又享有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地方性法规制定及实施,有效维护并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西藏人民享有充分政治权利。根据规定: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不得少于80%。藏族干部成为西藏各项事业骨干,各级人大、政府、政协的主要负责人都由藏族干部担任。③西藏人民依法享有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所占比例,自治区和地区两级达80%以上,县和乡两级达90%以上;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成为自治区干部主体,充分行使当家作主权力。

(三)经济自治实践及成果

和平解放以来,自治区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西藏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使西藏现代化发展加快了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西藏人民群众是直接受益者。①经济发展实现重大飞跃。1959年,西藏GDP为1.74亿元,2017年西藏GDP为1310.63亿元。1959年,西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分别为73.6%、12.6%、13.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0%以上,是典型农业社会。2017年,西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分别为9.4%、39.2%、51.4%,由此可见,如今西藏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现代商业、旅游业、通信、邮电、文化娱乐、IT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旅游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正成为西藏最大产业。②基础设施快速发展。2017年末公路通车里程89343公里,比1959年的0.73万公里增加89342.27公里,[1]2017年邮政业务总量3.44亿元,201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90.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86.1部/百人,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65.7%,行政村宽带覆盖率85%。③工农业迅速发展,初步实现现代化,现在,西藏已建立包括食品、印刷、建材、能源、轻工机械、纺织、化工、采矿等门类较多、富于民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生产逐步实现了规模化、技术化。和平解放以来,在党中央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加大农业投入,注重农田草场基本建设,重视农牧科技,使农业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转变,农牧业逐渐实现了集约化、绿色化。

(四)文化自治实践及成果

民主改革以来,自治区积极行使自治权,自主管理发展地区文化事业,繁荣民族文化并整理民族遗产,西藏人民群众享有充分文化权利。①藏语文广泛学习、使用并发展。自治区明确规定:在西藏自治区,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和法规,自治区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和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每年出版的藏语图书在100种以上,发行数十万册,藏语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2]②西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发展。国家注重布达拉宫等文物古迹的维修,同时,对西藏民间舞蹈歌曲、西藏民间故事谚语,进行抢救保护,使之得到良好的继承发展。③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保护、发展。在保持民族服饰、饮食、居住的传统风格方式同时,西藏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也吸收并创造一些具有现代文明的新的习惯风俗。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等节庆活动不仅得到传承发展,还吸收了具有全球性的新兴元素。

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党中央民族政策在西藏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充分考虑到藏傳佛教同藏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联系,充分注意到藏传佛教对西藏人民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切合广大信教群众意愿,符合佛教基本精神,举办正常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成为一项长期不变的原则政策,写入党中央及自治区两级的重要文件中。

①民主改革前,寺庙占有许多耕地及生产资料,还发放金额很大的高利贷,农奴耕种收获量的70%要交给寺庙,还要承担沉重的差役,因此,改变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使宗教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不再享有特权,势在必行。同时,政治上翻身,经济上自主,是宗教真正信仰自由的必然前提。②民主改革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布置了大量工作,有力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全方位维修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并先后维修扎什伦布寺、大昭寺、拉萨清真寺、昌都天主教堂等不同宗教及教派的重要寺庙。国家拨专款及大量金银珠宝修复了五世至九世班禅灵塔、祀殿。目前,自治区修复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达1700多处,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生活的需要。③国家注重培养高级宗教人士。1983年,西藏佛学院在拉萨创办,现有学僧4000多名,并在40多座寺庙开办学经班,每年推荐活佛及学僧到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进修,如今,已获得拉让巴学位和托让巴学位的僧尼达100余名,这些僧尼将承担起培养下一代高级宗教人士的任务。[3]④党和国家重视佛教经典文献的刻印出版工作,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帮助和指导下,佛教经典文献《甘珠尔》、《丹珠尔》相继出版,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已出版数十部藏文典籍,其中包括《苯教大藏经》、《苯教甘珠尔丹珠尔》、《娘氏宗教源流》、《洛绒宗教史籍》、《德乌宗教源流》等一大批宗教典籍,《西藏佛教》刊物,也已广泛发行,深受宗教界及信教群众的欢迎。⑤宗教人士积极与政府合作,参政议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发挥积极作用。帕巴拉·格列朗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生前曾担任过国家和自治区及宗教界许多重要职务。现在,自治区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佛协理事以及在各级政府中任职的宗教界人士达600多名。人民政府经常组织宗教界人士开展国际间宗教友好往来,也诚挚欢迎来西藏朝佛、参观考察、进行学术交流的国外团体及个人。

三、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党中央民族政策在西藏自治区的重要指引

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党中央在各个时期,为西藏的发展做出重要指导而召开的重要会议,座谈会是党中央民族政策在西藏自治区的重要指引,座谈会深刻指明西藏的具体发展方向,有力指导了民族政策在西藏自治区的正确施行,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人民的殷切关怀,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西藏人民的大力支持。

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1980年召开,这是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之后,实现西藏历史转折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西藏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免征、免购政策,以1980年中央给西藏的财政补助为基数,从1981年,每年递增10%,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确立了中央的援助和特殊政策,使西藏出现一批前所未有的现代工业和交通设施,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1984年召开,会议研究了进一步放宽经济政策让西藏人民尽快宽裕起来的问题,会议制定“一个解放”“两个为主”“两个转变”“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作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央决定由9省市帮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43项工程极大改善了西藏群众文化场所条件和旅游接待能力,这次会议召开标志着全国性援藏工程的开始。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1994年召开,会议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西藏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成果结合,以利于西藏更好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会议提出重要治藏思想:决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决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会议明确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做出了全国支援西藏和15省市对口援藏的重大决策。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2001年召开,会议指出:依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会议决定:西藏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之一,对口援藏工作在原定10年基础上延长10年。此次座谈会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确定为新世纪初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西藏自治区进入了新世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2010年召开,此次座谈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会议指出: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确保西藏长治久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会议确立了西藏发展的基本思路、战略定位,提出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以及支持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

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2015年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会议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西藏工作,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重大举措,对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做了战略部署。会议形成以“六个必须”为主要内容的党的治藏方略,为做好西藏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四、党的民族政策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一)只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西藏人民的利益,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西藏特点,兼顾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是民族平等生动体现。

(二)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西藏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实现西藏长治久安。

(三)只有认清国外分裂集团反动本质,才能坚定维护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任何企图破坏和改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行为都是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不能答应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容否定不可动摇。[4]

(四)只有不断提高民族区域自治能力,才能加快西藏现代化建设;民族区域自治能力的提高,会为西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推动力,会全面提高西藏自治区整体竞争力,助力西藏现代化加速。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国共产党结合西藏自治区宗教发展变化及宗教工作实际,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促进了宗教关系和谐、发挥了宗教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西藏工作座谈会紧紧围绕西藏的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明确了政治方向,确立了经济目标。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座谈会帮助西藏制订发展规划,确定优先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对口支援项目,确定优惠政策等等。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的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确保了西藏的进步和安定。

五、結语

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西藏自治区以和平解放为起点,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数十年的发展,西藏自治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正展现出美好的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西藏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西藏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

[2]《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国务院新闻办编.

[3]《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务院新闻办编.

[4]《50年真相——西藏民主改革与国外分裂集团的流亡生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