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眼中的“新鲜事儿”

2018-10-17 01:24刘德璋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8年9期
关键词:粮票电子琴扫码

刘德璋

前不久,我带年近九旬的外婆去饭店用餐。结账时,我拿出手机扫描了一下店家的二维码,瞬间便完成了付款。

我搀着外婆要往外走时,外婆满脸疑惑地问我:“怎么没看你给钱呢?咱可不能吃霸王餐啊!”

直到饭店的收银员出面“做证”,她才放心跟我离开。

对于外婆的惊讶,我很理解——“生产队”“公社大食堂”“粮票油票”这些特定名词,是她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手机支付,在她眼中难免是“新鲜事儿”。

回家的路上,外婆感慨这世界变化快。她念叨,改革开放前,买东西只认票。如果没有票,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那时家家的抽屉里都放着各种票——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烟买酒要烟票酒票,就连买盒火柴也要火柴票。

外婆家人口多,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即便如此,外婆还是把粮票用出了“花样”——每个孩子过生日,都会得到一张二斤粮票作为礼物。在孩子生日前一天,外婆把粮票用红纸包好,上面写上“生日快乐”等祝福语,然后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等孩子醒来之后,欢喜地拿着粮票去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你妈最喜欢拿粮票去买槽子糕。”外婆对过去的事记忆犹新。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不断发展,粮油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但生活必需品琳琅满目,“一手钱一手货”也成为现实。

我上小学四年级那年,父亲经过东挪西凑,终于给我攒够了买电子琴的钱。因为都是零角票,300块钱数目虽不大,却是厚厚的一沓。从家到商店,父亲一路上捂着盖着,生怕因目标太大被小偷盯上。到了商店,售货员反复数了好几遍,告诉父亲还差10块钱。

因为钱不够,父親不得不顶着烈日、捂着口袋,小心翼翼地折回家取钱。等搬回电子琴时,父亲的衣衫早已湿透了。

进入21世纪,随着借记卡、信用卡的出现,买东西“差钱”这一窘境成为历史。出门揣张卡,走到哪儿刷到哪儿。要寄钱给远方的亲朋,也不用再去邮局填汇款单,只需知道对方的卡号立刻就能转账。如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支付再次让消费便捷提速,扫码支付随处可见,就连楼下的水果摊都能扫码付款,省去了找零、识别假币的麻烦。

外婆眼中那些不可思议的“新鲜事儿”,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绥化市纪委监委)

猜你喜欢
粮票电子琴扫码
浙江海宁“云证通”开启“码上生活”新方式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粮票
中国进入“扫码”时代
粮票: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电子琴
小粮票,大收藏
粮票傍上“红色收藏”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