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焦虑对高一新生适应不良的影响:人际关系敏感的中介作用

2018-10-18 11:15韩陈陈唐方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7期

韩陈陈?唐方熙

〔摘要〕探讨学习焦虑对高一新生适应不良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的中介效应。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中的“学习焦虑”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以及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中的“适应不良”分量表对重庆市某高中492名高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约84.8%的高一新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学习焦虑,约40.9%的高一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敏感,约52.4%的高一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且男女生在这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2)人际关系敏感在高一新生学习焦虑与其适应不良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人际关系敏感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学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高一新生;适应不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7-0012-05

一、问题提出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具有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1]。一方面,他们承受着学业、高考的巨大压力,肩负着老师、家长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生理上的成熟可能会引发各种心理冲突。近年来,高中生适应不良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新生。

在心理学范畴中,“适应”有三个维度的含义: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二是心理适应能力,指个体在社会和群体变化中,与其生存功能、发展和目标实现相应的变化的能力;三是社会生活环境适应能力,是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或努力改变环境使自己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过程[2]。本研究所探讨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适应,是指个体在环境中构建良好的心理过程,指人同环境之间的和谐、协调、适应的状态,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高一是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和方式、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高一新生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人际关系以及适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表现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入学后出现学习焦虑现象。所谓学习焦虑,是学生由于内心某种矛盾而产生的不安或不愉快的心理反映,它是学生群体中一种特定的情绪紧张状态[3],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学习焦虑的表现大致包括惧怕家长或老师的否定评价,对考试的担心与恐惧,课堂上害怕提问,趋向回避、退缩以及由植物性神经系统唤起的癥状,如失眠、做噩梦等。适度焦虑可以维持学习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维持一定程度的焦虑。但如果过度焦虑,则可能无法投入学习,对学习、考试产生厌烦及恐惧,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以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等消极方式应对。

其次是人际关系方面,高一新生在新的校园里学习和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个性张扬、性格迥异,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往的技巧和经验,不愿意与人交往;有些高一新生由于存在认知偏差,不敢完全投入新的人际交往圈内;一些高一新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敢或是不善于与人交往。另外,由于来自不同家庭,一部分高一新生害怕或是不愿意与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交往。长此以往,便造成他们与人难以沟通,人际关系敏感,甚至发展成为人际交往障碍或者出现社会交往恐惧等症状。

除此之外,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很多学生失去了初中时那种“鹤立鸡群”“佼佼者”的优越感,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同时,由于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认识问题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在面临学习内容和方式、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环境变化时,会感到烦躁、苦闷、忧郁,导致紧张、压抑、痛苦等,产生适应不良问题。

正确认识高一新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以及适应不良问题,了解其现状,并进行有效引导,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假设:高一新生学习焦虑对其适应不良有直接影响,同时,人际关系敏感在其学习焦虑与适应不良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某高中高一新生500人,发放问卷500份,共得到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男生264人(53.7%),女生228人(46.3%);年龄在14~20岁,平均年龄为16.40岁(SD = 0.66)。

(二)调查工具

1.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

该量表由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4]编制,由60个项目组成,共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项目组成。这10个分量表分别是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从无”到“严重”分别计1~5分。量表总均分是由60个项目总得分除以60,得出被试心理健康的总均分,表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每个分量表的评分标准:<2分为正常,2~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问题,3~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症状,4~4.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较重的症状,5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症状[5]。本研究用适应不良分量表来测量高一新生的适应水平,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

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

该量表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依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即GAT(General Anxiety Test)量表,并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而成。该量表由100个项目组成,包括1个效度量表和8个内容量表。效度量表用于了解学生的回答是否认真和真实,得分高的人是为了获得好的成绩而作假,所以检测结果不可信,当得分≥7时,可将该问卷剔除。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量表采用二级评分法,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总和小于65分者表明被试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总和大于或等于65分者表明被试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问题,已构成心理障碍,必须制定个人诊断和个人指导计划;每个分量表的标准分得分小于或等于8分者表明被试在分量表测查的范围内心理健康水平正常,每个分量表的标准分得分大于8分者表明该被试在分量表测查的范围内心理健康水平低,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人诊断和个人指导策略。本研究中,用“学习焦虑”分量表来测量高一新生的学习焦虑水平,在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

3.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每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计1~5分,分别评定总分、10个因子分。按照国家常模结果,除去其他,其余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2,则认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4,表示有严重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6]。本研究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来测量高一新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程度,在本研究中,该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

(三)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中介效应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

高一新生不同适应不良水平人数分布如表1所示:正常水平为234人,占47.6%;轻度适应不良为170人,占34.6%;中度适应不良为79人,占16.1%;较重适应不良为7人,占1.4%;严重适应不良为2人,占0.4%。

根据全国常模,将学生学习焦虑水平分成三个等级:低焦虑(分数<3)、中焦慮(3≦分数<8)和高焦虑(分数≧8)。高一新生不同学习焦虑水平人数分布如表2所示:低学习焦虑为75人,占15.2%;中学习焦虑为151人,占30.7%;高学习焦虑为266人,占54.1%。

高一新生不同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人数分布如表3所示:正常水平为291人,占59.1%;轻度人际关系敏感为153人,占31.1%;中等人际关系敏感为41人,占8.3%;严重人际关系敏感为7人,占1.4%。

(二)主要变量的性别差异分析

高一男女新生在适应不良、学习焦虑以及人际关系敏感上的差异分析如表4所示:适应不良方面,男生的得分(M = 2.23,SD = 0.73)高于女生(M = 2.18,SD = 0.66),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 = 0.68,p>0.05);学习焦虑方面,男生的得分(M = 8.20,SD = 4.65)低于女生(M = 8.78,SD = 3.64),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 = 1.54,p>0.05);人际关系敏感方面,男生的得分(M = 1.82,SD = 0.78)低于女生(M = 1.91,SD = 0.71),但两者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t = 1.29,p>0.05)。

(三)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主要变量描述统计如表5所示,相关分析表明:(1)适应不良与学习焦虑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人际关系敏感呈显著正相关(p<0.001);(2)人际关系敏感与学习焦虑呈显著正相关(p<0.001)。

(四)人际关系敏感在学习焦虑与适应不良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减少多重共线性问题,简化模型,增强模型的收敛性,对主要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7],即各自减去相应的均值。根据温忠麟等人[8]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过程,本研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回归分析。第一步,以学习焦虑为预测变量、适应不良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以学习焦虑为预测变量,人际关系敏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三步,同时以学习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为预测变量、适应不良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和图2。

研究结果表明,学习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高一新生的适应不良,β=0.024,p<0.01;人际关系敏感也能显著正向预测高一新生适应不良,β=0.036,p<0.001;在第三步的回归分析中,学习焦虑对适应不良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β=0.008,p<0.05,人际关系敏感对适应不良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达到显著水平,β=0.433,p<0.001。该结果表明,人际关系敏感起了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16,占总效应的64.95%。

四、讨论及对策

(一)结果讨论

由表1、表2和表3可知,约52.4%的高一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约84.8%的高一新生存在中等以上的学习焦虑,约40.9%的高一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敏感,且男女生在这三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和图2可知,人际关系敏感在高一新生学习焦虑与其适应不良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人际关系敏感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学习焦虑通过人际关系而影响高一新生的适应水平。也就是说,高一新生的学习焦虑会增强其人际关系敏感程度,进而影响其适应水平,使其表现出更为严重的适应不良。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身心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生理和心理的迅猛发展及其不成熟性都使这一阶段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心理冲突,在学习、人际关系及适应方面产生种种问题,能否很好地应对,通过自我完善与心灵成长顺利地度过这一“危机期”,无论对其当下的成长还是一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9]。虽然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客观的、不可控的、随机出现的,但内部的心理变化则是成长中的必经过程,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如果高一新生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很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甚至危及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对策

针对高一新生在学习、人际关系以及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学校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对高一新生进行教育和训练。

1.帮助高一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班主任、科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可以邀请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举办讲座,讲述他们的奋斗经验与心路历程,激励高一新生树立明确目标;开展学习交流讲座,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方面的交流合作,就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帮助高一新生适应高中学习;用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

2.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定期开展一些专题讲座,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彼此间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帮助;对于一些特殊学生群体,可以给予特别关注,例如残疾学生、单亲和离异家庭的学生,给予其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关怀;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和完善学生之间的帮扶团体,针对高一新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从根源上减少人际关系敏感问题产生的根源,创造和谐、互助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评估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高一新生入学后心理上的不适应,是其产生其他方面适应不良的直接原因。由于学习目标的缺失、人际交往的障碍,高一新生在入学后,尤其是入学后的头两个月,是心理問题爆发的高峰期。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咨询等形式帮助他们自我调节、自我认识,引导他们直面高中生活,努力完善自我。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对一些较重及严重适应不良的新生进行追踪了解,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

4.利用家庭支持系统,校内外合作,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发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帮助高一新生积极适应高中生活。学生在遇到适应不良问题时,要积极与家长沟通;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找到心理归属感。

总而言之,学生的情况每年都不一样,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时代的烙印更加明显。所以,新生的适应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变化,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积极有效的新生适应教育对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积极探索,从而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海俊,刘军广,陈静. 河北某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压力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334-1336.

[2] 倪艳,盛洁. 理工院校艺术类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实证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 2017,19(4):71-74.

[3] 王爱平,车宏生. 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关于《心理统计学》学习经验的调查[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1):55-59.

[4]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 社会心理科学,1997,13(4):15-20.

[5] 赵念,向兵,彭健,等. 初中新生个人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29(2):266-269.

[6] 叶英姿,兰景艺,胡思丁,等.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6,28(2):162-164.

[7] 温忠麟,吴艳. 潜变量交互效应建模方法演变与简化[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8(8):1306-1313.

[8]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36(5):614-620.

[9] 韩雪,韩佃昌,刘晓然,等. 初中生羞怯与学校适应: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1(4):151-156.

(作者单位:1.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重庆,400020;2.重庆第四十八中学校,重庆,400712)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