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生态社区居民环境心理需求研究

2018-10-19 07:08宁艳杰蒋盛兰王巍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8年1期

宁艳杰 蒋盛兰 王巍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生态社区建设受到了广泛关注,住宅建筑行业的广泛虚拟性也日益被重视。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对生态社区居民的环境满意度和环境心理感受进行研究,发现现有生态社区居民对两者的评价都处于一般水平,环境满意度中的社区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场所、公共空间休息桌椅、休闲娱乐设施以及环境心理感受中的安全感、私密性和领域感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在生态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关注居民的环境心理需求有助于未来生态社区建设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生态社区;环境心理学;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8)01-0030-09

一 、引言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变化迅速,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受此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许毅,胡少华,2005),目前,我国精神类疾病的终身患病率为15%,精神完全健康的人仅有约5%,其余80%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赵兵辉,2015)。精神卫生问题(包括心理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钟文娟,2008)。另一方面,近20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对城市居住区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对生态社区的发展尤为关注,并对其提出了发展方向和要求。生态社区居住环境的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不断的探索,但目前的住区环境设计中,对于社区居民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健康方面的关注仍然不够(王萌,2000)H。

根据林左鸣博士(2010)的《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一书,广义虚拟经济是指“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区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居民对于居住面积、建筑材料等纯物质居住条件的需求,也要满足他们对于社区环境的舒适性、归属感、安全感、私密性与领域感等的非物质条件的需求,对住宅建筑行业广义虚拟性的挖掘也使得人们对于住区环境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因此,面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生态社区环境设计需要恰当的转变思路,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出发,以居民的环境心理需求为主要关注点,经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提出了生态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的相关建议,以期为生态社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意见。

二、研究综述

对于生态社区的建设,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很少有针对居民的环境心理需求展开的。国外对生态社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来看,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从注重规划设计、建筑节能到注重人的参与,强调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这个过程。国外生态社区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和之后这两个大致阶段。70年代之前,人们在进行生态社区规划时,比较注重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对自然生态的追求,人们希望最终形成的社区是资源节约型、健康促进型以及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型的。70年代之后,国外生态社区的建设开始重视人文因素。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在土耳其召开,该会议认为自然和人文生态在人类居住地的建设过程中占同样重要的地位,这种理念将人文内涵深刻的注入了生态社区的建设过程(赵清,2013)。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社区研究的侧重点在人与社区的共同健康发展方面,强调公众的参与性以及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综上,国外对生态社区的研究都比较宏观,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对社区规划,建筑设计的研究多于对社区居民精神需求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生态社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宏观方面的研究,二是从各学科角度的研究。在宏观方面,主要包括生态社区的定义、生态社区的特征、生态社区的规划、生态社区理论体系、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社区类型等研究内容。比如,在生态社区评价指标方面,黄辞海从合理的区位、适宜的规模、完善的生活服务系统、生态的运行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对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究(黄辞海,2003)。王静总结了美国生态社区评估方法,提出国内的生态社区评估应该包含对住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评估(王静,2006)。程世丹认为根据地理环境、环境尺度、建设重点等不同因素,生态社区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以分为城市型、郊区型和村落型这三种类型(程世丹,2004);在学科研究方面,国内相关学者从各学科的角度对生态社区进行了探究,其中,杨芸、祝龙彪基于生态学原理,从生态流、社区建设的规模、可持续性等角度出发,对生态社区展开了研究(杨芸,祝龙彪,1999)。沈清基从社会生态学角度研究了生态社区的社会关系,他研究认为生态社区的社会关系是带有时代特点的、无形的、人造的,他还对如何完善生态社区社会关系提出了建议(沈清基,2003)。张涛研究了生态社区中的生态文化,并指出了目前社区生态文化存在诸如居民生态价值观缺乏、文化建设缺乏特色、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张涛,2008)。此外,还有学者从绿化设计、雨水与中水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处理和管道系统建设等角度对生态社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内在生态社区的建设方面,已经开始逐步考虑设计者、开发商、业主等多种主体的协调,对这些元素的考虑使生态社区的建设内容不再局限于社区物理环境,还包含了社区居民行为习惯的生态化、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社区资源共享、居民对社区环境的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内容(赵清,2013),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根据任倩岚,蒋烨(2003)的研究,环境心理需求是以环境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学方法为研究手段,研究人类活动与外部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在该作用下产生的特定的心理倾向和反馈需求。本文采用此概念,所指的环境心理需求主要涉及人在生态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中活动时对于安全、舒适、归属感、私密性与领域感等方面的具体心理需求。

三、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调查问卷,是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文献和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编制出来的。初步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态社区居民公共空间环境满意度调查量表,第二部分是生态社区居民环境心理感受评估量表,第三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量表都是采用的李克特式量表(Likert scale)的形式,评分的级数设置为5级,从1到5分别表示了被调查者对于题目所描述的问题的满意程度或者认可程度,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第三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内容。

在问卷初步编制完成以后,笔者对初步形成的问卷进行了预调研,该次预调研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为了更好的了解调查问卷的可靠性,需要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本文采用内部信度一致性检验方法检测量表信度,即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检测量表中的各个题目,得到的α系数值越大,代表被检测的对象可信度越高,若Cronbachs α系数超过0.7则信度很高,若小于0.35则属于低信度范围,0.5为最低可接受的信度水平(王效容,2014)。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生态社区环境满意度量表和环境心理感受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46和0.945,都大于0.7,属于高信度的范围之内,说明这两个量表的题目都具有比较可观的内部一致性。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9,远大于0.7,属于高信度的范围,说明量表整体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在具体题目方面,利用CITC值来对题目进行优化,如果某个题目的CITC值小于0.3,且刪除该题以后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会提高,那么该题目就应该被剔除。从表1的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在生态社区环境满意度量表中,15个具体题目的CITC值均高于0.3,没有需要剔除的项目。在生态社区居民环境心理感受量表中,CITC值低于0.3的只有第18题,即问卷中的“您有时候会感觉自己的室外活动空间很狭小和拥挤”这个题目,但是这个题目是整个量表中唯一一个为了甄别被调查者是否认真填写问卷而特意设置的反向提问式的问题,故其CITC值与其他正向提问式的问题不一致属于正常情况,因此该题目予以保留。

通过对预调研数据的处理,可以发现,本次调查问卷中所涉及到的量表,其内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都很好,在题目设置方面,没有特别突兀需要剔除的题目,因此在后续形成正式问卷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初始问卷中的某些题目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题目的顺序等一些细节的问题进行了修改,最后得到的正式调研问卷包括生态社区居民环境满意度、生态社区居民环境心理感受以及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这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生态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公共区域环境的满意度量表,该量表主要参照王常煦、王颖等人设计的环境满意度调查量表编制而成(王常煦,2009;王颖,2010),主要包括居家环境满意度、自然环境满意度、光照条件满意度、声音环境满意度、色彩搭配满意度等15个具体题目。第二部分为生态社区居民公共空间环境心理感受量表,该量表主要参照我国环境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吴建平教授提出的环境心理品质的相关理念编制而成,包括舒适度、归属感、安全感、私密性和领域感四个维度共20个题目。第三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居住小区以及居住年限。

四、数据分析

(一)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根据国外学者廷斯利(Tinsley)以及康姆里(comrey)的建议(张桂芳,梅楚涵等,2012),如果量表题项数小于40题,中等样本数量约为150最为合适,本次调查问卷的题项数为35题,因此,261份的有效样本量可以满足本文后续研究的需要。根据数据收集结果,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包括男性127名,女性134名,其年龄等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性别方面,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女性比例占总人数的51.34%,男性比例占总人数的48.66%。在年龄方面,29-40岁年龄段的人占比最大,达到总人数的42.53%,其次是66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比例的19.92%。在居住时间方面,5年以上的居民占绝大多数,占总人数比例的70.11%,这说明本次调查的大部分居民都是被调查社区的常住居民,他们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十分了解,他们的居住感受和建议对于未来生态社区的研究和建设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人士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84.29%,未婚人士占14.18%,离异等其他情况仅占总人数比例的1.53%。在职业类型方面,公务员、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5.98%,离退休人员占总人数比例的29.12%,职业类型的比例分布基本上与年龄分布情况相吻合。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由于北京、天津高校集中,高学历人口比例较大,在本次调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1.72%,而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人群仅占总人数的14.94%。在月收入方面,月收入5001-7000元的人最多,占总人数比例的33.72%,总体来说,月收入5000以上的人群占总人数比例的55.56%,中高收入人群占多数,这与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二)生态社区环境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l、生态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总体满意度现状

根据数据收集结果,生态社区居民对目前社区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统计结果可知,就总体得分情况而言,生态社区居民对目前社区环境的总体评价平均得分为3.48分,属于中等水平。就每个选项具体情况而言,在被调查的生态社区居民中,有4.21%的居民表示对目前社区的整体环境状况表示非常满意,有49.04%的居民对目前社区的整体环境状况比较满意,有39.08%的居民表示对目前社区整体环境的感觉一般,有5.75%的居民表示对目前的社区环境不满意,有1.92%的居民表示对目前社区环境非常不满意。总的来说,生态社区居民对目前社区整体的环境状况的满意度处于一般偏上的水平。

2、生态社区居民对各环境要素满意度现状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环境的总体满意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居民对社区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感知,本文将影响生态社区居民环境满意度的各种因素分为居家环境满意度、自然环境满意度、光照条件满意度、声环境满意度、色彩搭配满意度、交通便利程度满意度等14个具体的题目,并通过五级量表赋值的方法让被调查者对每个题目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具体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知,在上述14项影响生态社区居民环境满意度的社区环境因素中,居民对社区的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该项平均得分为3.86,有74.33%的居民对社区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或者“非常满意”。社区公共空间休息座椅的满意度平均得分最低,为2.87,有38.7%的居民对此感到“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此外,被调查居民对社区交通状况和社区的清净程度这两项的满意度比较高,这两项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58和3.51,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而对于社区的休闲娱乐设施的齐全程度、社区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场所、社区的卫生状况、社区公共空间的色彩搭配以及社区的治安环境这5项满意度比较低,这五项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93,2.94,3.04,3.29,3.29,处于不满意和一般之间。

(三)生态社区居民环境心理感受现状分析

1、居民环境心理感受各题目描述性统计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态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心理感受,本研究从舒适度、归属感、安全感、私密性和领域感这四个大的方面人手设计了居民环境心理感受量表,量表中每个板块下面分别下设4到5个具体的题目,一共20题,经过统计分析,量表基本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在舒適度方面,平均得分最高的是第3题,即“您在公共空间活动时的精神状态是否舒服”一题得分最高,为3.54,介于一般和舒服之间。在归属感方面,平均得分最高的是第7题,即“您与社区其他居民关系是否融洽”一题,平均得分为3.81,介于一般和符合之间。在安全感方面,平均得分最高的是第11题,即“在社区公共空间与邻里交流时,您觉得安全”一题,平均分值为3.67,介于一般和符合之间。在私密性和领域感方面,平均得分最高的是第16题,即“在社区公共空间内,您有足够的个人活动空间”一题,平均得分为3.47,介于一般和符合之间。

2、生态社区居民对环境舒适度的总体评价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生态社区环境舒适度的总体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表6的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生态社区居民中,有1.15%的居民觉得目前的社区环境让他们感到非常不舒服,4.6%的居民觉得目前的社区环境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有45.98%的居民表示对目前社区的环境舒适度感觉一般,有44.06%的居民认为现在的社区环境让他们觉得很舒服,有4.21%的居民认为目前社区环境让他们感觉非常舒服。生态社区环境舒适度的平均得分为3.46,介于一般和舒服之间。总的来说,认为目前社区环境舒适度较高的居民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8.28%,不到一半,可见目前生态社区环境设计的舒适度还不够高,现有的社区环境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环境舒适度的需求。

3、生态社区居民对环境归属感的总体评价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现有生态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归属感的总体评价情况如表7所示。

根据表7的数据分析结果,在被调查的生态社区居民中,有1.15%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让他们感觉非常没有归属感,有7.66%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让他们感觉比较没有归属感,有45.98%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让他们觉得归属感一般,有40.61%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让他们比较有归属感,有4.60%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让他们觉得非常有归属感。居民对现有生态社区环境归属感的平均评价为3.4分,属于一般水平。总的来说,有45.21%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让其感觉归属感较好,其余将近一半的居民认为归属感一般,大部分居民并不会因为离开目前居住的社区而感到难过,现有的生态社区环境设计还不足以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4、生态社区居民对环境安全感的总体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生态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安全感的总体评价如表8所示。

根据表8,在被调查的生态社区居民中,认为目前生态社区环境设计让人觉得非常不安全的占总人数的1.53%,认为目前生态社区的环境设计让人觉得不安全的占总人数的8.05%,认为目前生态社区环境设计让人觉得安全感一般的占总人数的58.62%,认为目前生态社区环境让人觉得安全的占总人数的29.50%,而认为社区环境让人觉得非常安全的仅占总人数的2.30%。居民对生态社区环境安全感的平均评分为3.23,属于一般水平。总的来说,有31.8%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让其觉得比较安全,有9.58%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让其觉得比较不安全,其余58.62%的居民认为安全感一般,生态社区居民对目前环境设计的安全感评价不高,现有的生态社区环境设计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于安全感的需求。

5、生态社区居民对环境私密性和领域感的总体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生态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私密性和领域感的总体评价如表9所示。

根据表9,在被调查的生态社区居民中,有1.92%的居民认为目前生态社区的环境设计让人觉得非常没有私密性和领域感,有4.60%的居民认为目前生态社区环境设计让人觉得没有私密性和领域感,有54.79%的居民感觉在目前的社区环境中私密性和领域感一般,有34.10%的居民认为在目前的社区环境中私密性和领域感比较好,有4.60%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私密性和领域感非常好。生态社区居民对环境的私密性和领域感平均评分为3.23,属于一般水平。总的来说,有38.7%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让人比较有私密性和领域感,有6.51%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社区环境私密性和领域感比较差,其余54.79%的居民认为社区环境私密性和领域感一般,目前生态社区环境设计的私密性和领域感还不够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环境的私密性和领域感的需求。

(四)生态社区环境满意度与环境心理感受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生态社区目前的环境满意度和生态社区居民环境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笔者对生态社区居民环境满意度和环境心理感受量表各维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具体情况如表10所示。

从表10的结果可以看出,生态社区居民环境总体满意度与环境心理感受量表中的舒适度、归属感、安全感、私密性和领域感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环境满意度与舒适度的相关系数达到了在0.01显著性水平之下的0.683,与归属感的相关系数为0.598,与安全感的相关系数为0.542,与私密性和领域感的相关系数为0.566。由此可知,生态社区居民公共空间环境的满意度与社区居民的环境心理感受之间相互有正向的影响,环境满意度越高,其环境心理感受也越好,在社区公共空间活动时的舒适度、归属感、安全感、私密性和领域感也越好,反之成立。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出发,认为住宅建设行业与广义虚拟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看待现有生态社区的环境建设,更加关注人们的心理需求,将人的环境心理需求融入社区环境设计中去,将会给生态社区环境建设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促进生态社区建设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发展,也会给住宅建设行业提供新的研究热点,促进住宅建设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生态社区居民对于目前的社区环境满意度处于一般的水平,居民们对于社区的人际关系、交通便利程度以及社区的清凈程度满意度比较高,处于一般偏上的水平,而对于社区的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场所、社区公共空间休息场所的桌椅配置以及社区的休闲娱乐设施的配置满意度比较低,处于一般偏下的水平。

(2)生态社区居民对目前社区环境的心理感受一般,对于心理感受的四个维度——舒适度、归属感、安全感、私密性和领域感的感受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对于安全感的评价最低,大部分居民认为目前社区缺乏严格的安全管理系统和合理的人车分流系统。

(3)生态社区居民公共空间环境满意度与环境心理感受四个维度——舒适度、归属感、安全感、私密性和领域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区环境满意度与居民环境心理感受之间相互影响。因此,从社区环境满意度着手,改善目前满意度较低的环境要素,可以使居民的环境心理感受更好,使居民的心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从而使其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