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发展

2018-10-19 01:15韩承鹏
桂海论丛 2018年4期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发展习近平

韩承鹏

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提出国家安全的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国家安全的目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同时,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家总体安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4-0016-04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党的十九大上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范并化解各种风险,树立总体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诸多新观点、新理念、新思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建设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1310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判断,表明我国国家安全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而在短期内还一时无法完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在这些问题与矛盾中,存在危害程度不同的风险隐患,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從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其次,社会风险和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矛盾关系错综复杂。这主要源于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状态从过去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经济结构从相对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向了复杂多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员流动频繁加速,人们的就业形式、收入来源、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思想观念等等都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社会结构从均质趋向于异质,原有的平衡结构被打破,而建构新的平衡又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磨合和整合,这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安全形势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多地由物质利益引发。社会风险的触发因素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可能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沟通交流方式等差异引起,这就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引爆点更趋向于多样化。

再次,外来的挑战和风险加大,国际安全环境复杂多样。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网络黑客、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滋生蔓延,人类社会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会更大。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难免有些敌对势力借机渗透,其他丑恶因素也可能会溜进国门。还有金融风险扩散、生物物种破坏、流行病传播、黄赌毒蔓延、偷渡走私……这些都加大了我国安全的防范难度,也警示我们,加强总体国家安全建设很有必要。

二、国家安全建设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要求。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把人的生命置于最高的价值地位。人的生命最宝贵,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抓好安全生产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环节。安全事故猛于虎,要加强安全管理,警钟常鸣,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管理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搞好安全生产,维护良好生产秩序,坚决防控有重大人员伤亡的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尽力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面提高防灾救灾及灾后治理能力。

以人民为中心要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公共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之所在。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创设安全祥和的人居环境。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高法律权威性,增强实效性,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政治安全、发展权益,敢于同任何试图分裂祖国、损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当行为作斗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了国家利益,人民个体利益也没有存在的基础。所以,要视维护国家尊严和国家整体利益为最高追求,为实现人民利益提供充分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三、国家安全感的检验方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我们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国家安全建设成效也必须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在这个问题上,一切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都是答卷人,而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评卷人。人民群众对国家安全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有安全获得感,免除恐惧或担忧。

人民群众是国家安全的建设者,也是检验者。安全问题联结着千家万户,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保障国家安全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能过上幸福安康生活。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最直接也最真实,是检验国家安全成效的标准和尺度。为此,要抓好“破解难点、消除痛点、清除风险点”建设。破解难点就是要牢记宗旨意识,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建章立制,加强规范化建设,注重流程化,破解规制性约束,消除制度性障碍。

消除痛点就是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机制,构筑安全网和保障网。要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协同的理念,全面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最烦心的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的痛点一般都涉及民生问题,如医疗保障、社会保险、生命财产安全、电信网络诈骗、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空气重污染治理、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火灾应急救援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并影响着人民大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为此,要从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利益最关切的事情着手,急事快办、难事速办、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人民群众来检验、评价。

清除风险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查找问题,要守住底线,防患于未然,补齐短板,织密保障网,把问题解决在最前沿,处理在萌芽阶段。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打通最后一公里”,将重点和关注点聚焦于基层、农村偏远地区和最薄弱困难地区。不留死角和盲点,实现整体全覆盖,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社会每一个群体。在小康发展道路上不让每一个民族、每个地区、每个公民掉队。做到幼有所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社会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和有效的社会治理与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

四、国家安全的实现途径: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共治与共享,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不能割裂。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目的。

共建共治就是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分类负责、属地管理,整合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的资源优势,打造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为支撑、互联互通的有机融合系统,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社会化就是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合力打造全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志愿者组织、红十字会、慈善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覆盖、无缝隙安全保障网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发展。

智能化就是发挥现代科技在灾害预警预测、应急救援上的作用,如应用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在防震减灾、安全生产、传染病防治等发挥作用,使灾害能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从而把损失等降低到最小程度。

专业化就是依托公安消防、水上救援、民兵预备役、矿山救护队等专业队伍以及其他专业救援组织在卫生防疫、人道救援、自然灾害防治、危化品事故及火灾事故处置、紧急医疗救援、心理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作用。

共享就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让人民群众享受安全发展成果,在安全发展中获得收益,提升安全幸福指数。

人民群众共享国家安全红利会推动国家安全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人民群众分享到国家安全发展所获得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就会真切地支持国家安全建设,为国家安全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而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建立在无穷力量基础上的国家安全获得了宝贵的力量来源,发展会更加迅速,基础会更加坚固。

五、总体国家安全的建设方法: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国家安全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建设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即使取得了成果也可能因为战乱或动荡而毁于一旦。

为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三者之间密切相关。法治国家是目标,法治政府是关键,法治社会是基础。

依法治国是一项基本治國方略,法治是治国之重器,也是人类文明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实现国家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方式。习近平强调要依法依规保障国家安全。

建设法治国家要着力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取得迅速进展。近年来,已制定和实施了《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家安全制度和国家安全保障措施,为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建设法治政府要求依法行政。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行政法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体系最庞杂,与人民群众利益最关切。而行政机关又是最庞大的执法主体机构,日常执法活动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必须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理念,公正公平执法,加强监督和制约,将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防止权力的恣意和横行,阻断侵害公民权利的途径。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良好的法治文化,倡导全民遵法守法。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要得到有效实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治文化基础。古希腊智者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所以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须经长期的培养。”为此,要加大全社会普法力度,努力创造人人知法守法的局面。安全法规教育要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进机关。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及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还可以“全国消防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家安全生产宣传月”等重要节点为契机,宣传普及防盗防骗、防火防灾、安全生产等应急知识和防护技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六、总体国家安全实现的外部环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数代中国人的梦想。巩固国家安全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以宽广的眼界来分析国家安全问题,以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为指导,从全球安全、地区安全和国家安全这三个层面来思考把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国家安全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

首先,在全球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虽然民族、种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差异,但都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相互之间联系更加密切,交往更加频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共同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法单独解决所有问题。这就有必要平等协商、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对立,坚决抛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创新之路,共同增进人类福祉,创造一个和平安宁幸福家园。

其次,倡导亚洲国家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要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我国同周边国家毗邻而居,开展安全合作是共同需要。”我们通过亚信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东盟合作机制、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多种途径,和亚洲国家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关系,联合打击“三股势力”、毒品走私等犯罪活动,推进同亚洲国家间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有关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成效,增进战略互信。

再次,与邻国发展亲善友好关系。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周边接壤国家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我国通过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合作交流平台,更加深入推进了与周边国家合作进程,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 陆昱

猜你喜欢
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发展习近平
关于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标题党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导向的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浅析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传统文化底蕴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