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路线的形成及其评价

2018-10-19 18:51胡建学
智富时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修正主义评价

胡建学

【摘 要】在剖析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之后,对伯恩施坦之前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成果为其理论的形成奠定的基础展开了梳理,分析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部分,进而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全面辨析。一方面是对伯恩施坦的批判,一方面是伯恩施坦的历史功绩和理论贡献,在双方面的剖析和评价基础上,发现和挖掘出其理论体系中的蕴含的历史合理成分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关键词】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评价

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发展史

伯恩施坦是修正主义的鼻祖,但他一直宣称自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从1880年面见马克思到1890年《社会民主党人报》停刊,伯恩施坦在倍倍尔、恩格斯等人的指导下,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做了不少贡献,他也因此在党内一度赢得了“理论家”的关誉。但好景不长,伯恩施坦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迅速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开始了漫长的而且对他来说是最主要的修正主义研究和实践生涯。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将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从《社会民主党人报》停刊开始,伯恩施坦就开始酝酿其修正主义思想。在1890年到1892年间,伯恩施坦开始担任《新时代》的经常撰稿人。由于受到英国费边社主义和工联主义的影响,伯恩施坦开始追随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火亡规律的学说产生了怀疑。此时他身居伦敦,直而恩格斯,因而无法进行深入系统的批判。1893年在第二国际苏黎世代表大会以后,伯恩施坦发表了《国际大会能力的限度》,开始主张社会民主党同资产阶级进行妥协和联盟,逐渐暴露其修正主义立场。1895年,恩格斯去世,伯恩施坦失去了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从1896年开始,伯恩施坦在《新时代》杂志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了修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党政策的主张,修正主义就此诞生。

1899年2月,伯恩施坦写成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系统阐述了其修正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全而的、系统的攻击,成为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行动纲领。在这之后,伯恩施坦参加了一系列的批判修正主义大会并进行自我辩护,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修正主义思想,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这一时期的哲学观点主要集中于《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这也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奠基之作,标志着伯恩施坦自身哲学思想的完成。在随后的一些著作中,伯恩施坦对其中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发挥,但都没有超越该书中的基本观点。

20世纪,复杂混乱的社会大环境给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施展武艺的平台。在这期间,伯恩施坦回到国内并成功地在当局政府中谋得了职位。借此便利,伯恩施坦积极宣扬修正主义理念,通过各种政策的作用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中去,完成了向实践层而的转化。

自1914年以后,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在欧洲上空,各国政局日益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伯恩施坦凭借其工人运动领袖的身份,宣扬“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趁此机会,伯恩施坦积极推行修正主义政治实践,使得国家政策和措施都带有明显的修正主义印记。可以看出,从19世纪末一直到逝世,伯恩施坦丝毫没有放弃他的修正主义立场,而且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很强的历史印迹。

二、对伯恩施坦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一种教条化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学说。因而,我们在对伯恩施坦展开评价之时,要秉持辩证的视角和客观的立场,既要看到其修正主义理论的本質和缺陷,也要看到其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和对资本主义现实发展的贡献。

(一)理论实质和缺陷

伯恩施坦满足于资本主义微小的局部改良和进步,无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将眼界局限于资本主义眼前的繁荣泡沫,主张德国社会民主党放弃“最终目的”而改走民主改良的道路,通过议会斗争和人民立法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无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和资本主义阶段被扬弃的历史命运,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和长远利益,转而走向资本主义民主改良的道路,不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衷,变成为资本主义保驾华航的理论武器,而且陷入了改良主义的思想栓桔,丧失了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

实质上,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思想的本质是一种改良主义。伯恩施坦将资本主义的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放弃了工人夺取政权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而是沉溺于资本主义的点滴进步,将社会改良作为最终目的,其修正主义的社会改良本质昭然若揭。在著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伯恩施坦系统总结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资本主义如何开展改良的策略思路,试图将马克思所建立的革命政党改良为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伯恩施坦强调改良,他说:“只要工人阶级精神抖擞地追求眼前的目的,那么它是否为自己确定了描绘好的最终目的,毕竟是次要的”。[2]他相信,只要把改良工作做好了,资本主义完全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正是基于此,伯恩施坦大胆地提出了“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微不足道”的修正主义“公式”。对此,列宁不屑的说道:“伯恩施坦这句风行一时的话,要比许多长篇大论更能表明修正主义的实质。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迁就微小的政治变动,忘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忘记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整个资本主义演变的基本特点,为谋取实际的或可以设想的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修正主义的政策。” [3]如此,他便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现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等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镰,在不断“修正”的路上越走越远,踏上了改良的不归路。他没有看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阶级和社会分化的存在,使改良实现的永远是少部分人的、有产阶级的民主和幸福,而非绝大多数人乃至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这种改良道路只能是一种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空想。

(二)历史功绩:对资本主义剖析的合理成分和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推动

站立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上来看,任何理论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思想并非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所鄙视的那样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其理论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对资本主义的民主改良和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切莫将伯恩施坦像“死狗”一样的抛弃,更重要的是要对其展开客观评价,寻找其思想中的闪光点,方能对今后的理论探究和社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虽然伯恩施坦的改良道路在当时的德国是走不通的,因为当时的德国由军国主义和官僚主义统治,议会民主制尚未真正建立,民主党即使可以通过帝国议会普选上台也无法发挥实效。但伯恩施坦对资本主义发展现状的捕捉,根据革命实践运动中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涌现的新问题,展开对社会主义运动形式的思索,充盈了社会主义的运动形式体系,其提出的诸多民主举措也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推进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M].殷叙彝译.三联书店,1965:358.

[2]殷叙彝编,爱德华·伯恩施坦著. 伯恩施坦文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34.

[3]列宁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猜你喜欢
修正主义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伯恩施坦从革命诉求到社会改良的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民进党步向“修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