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的“金桥模式”

2018-10-20 02:09
今日中国 2018年10期
关键词:金桥生产性浦东

文|本刊记者 马 力

28年中,金桥紧跟时代发展,最终形成新能源汽车、移动视讯、智能制造、金融科技四大战略性新型产业体系。

金桥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一个缩影。

作为中国唯一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双核心的自贸试验片区的金桥开发区,区域面积40.38 平方公里,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部,西连陆家嘴,北靠外高桥,南接张江,靠近市中心边界。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金桥与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并列为四大开发区,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出口加工区名义进行开发的区域。2012年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正式更名为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 年12月正式纳入上海自贸区范围。

“浦东开发开放的28年,让金桥经历了从出口加工到传统制造业,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轮驱动,再到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的4个发展阶段。”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金桥管理局局长、金桥管委会主任杨晔在接受采访时说。在4个不同寻常的7年中,金桥紧跟时代发展,最终形成新能源汽车、移动视讯、智能制造、金融科技四大战略性新型产业体系。

从“金桥制造”到“金桥智造”

“上海贝尔因改革开放而诞生、随改革开放而成长,是中国现代通信网络的建设者、浦东开发开放的先行者。”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欣表示,上海贝尔自身的发展见证了金桥从“金桥制造”到“金桥智造”的转变。

作为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市场领跑者和创新推动者,上海贝尔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中国政府主导成立的信息通信和高科技领域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南巡期间曾来到上海贝尔的生产线车间。当他看到一台首次引进到国内的IC生产关键设备大束流离子注入机时,对这台高科技的设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边听边问:“它们姓资还是姓社?”随后,他意味深长地说:“它们姓社,资本主义国家的设备、技术、管理引进为我们所有就是姓社。”

而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贝尔就积极参与浦东开发开放,举迁浦东,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程控交换机生产基地,为中国现代通信网的数字化和程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带动了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浦东。

2002年,上海贝尔完成转股改制,成为中国通信业第一家中外股份制企业;2007年,完成阿尔卡特与朗讯在中国区的整合,建立贝尔实验室中国团队;2017年,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未来,公司仍将继续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实现更好地发展。”袁欣信心满满。

转型升级的“金桥样本”

如今在浦东,很多人提及金桥,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制造业。因为这里原先主要以产品加工为主,形成了白色家电(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的电器产品,主要包括洗衣机、部分厨房电器和改善人们生活的空调、电冰箱等)、纺织、食品等产业,曾有“世界名品金桥造”的美誉。当时80%的中国家电产品都出自这里。

在经历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金桥在悄然地发生改变。通用汽车亚太营运总部、全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的落户,使通用已由原来的“整车厂”变身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展示、结算等功能于一身的“全能工厂”,成为了金桥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案例。目前金桥共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家,55个世界500强企业在金桥投资了102个项目,累计引进外资250亿美元。

和许多高密度、高楼层的办公楼宇不同,在金桥,有一个公园式、生态型的Office Park(办公花园),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入驻。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区域,2017年,Office Park以高达123亿元的税收在浦东新区亿元园区中位列第一。

上汽通用整车下线

目前金桥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比重已经缩小成为4∶6,两轮驱动经济发展的优势更加明显,金桥逐步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2017年,金桥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234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营业收入6899.12亿元,增长10.6%;税收收入508.57亿元,增长1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1.05亿元,增长37.3%;利润总额达304.42亿元。

更让金桥人自豪的是,这里不但“宜业”,也能“诗意地栖居”。4平方公里的碧云国际社区,已入住3000多户外籍家庭,近3万外籍人士,曾被国家住建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公认的宜居宜业国际社区和“产城融合”的新典范。

今后,金桥稳步推进产业转型示范区、智能制造先行区、城市副中心功能创新区、绿色低碳引领区“四大特色区”建设。“努力成为上海能级最高、质量最好、贡献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的核心区域、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承载区和亮点所在,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建设的主战场,打造上海产业加速器的高地。”杨晔表示。

链接:金桥转型的四个“七年”

第一个七年(1990-1997年)

金桥主要以产品加工为主,形成了白色家电、纺织、食品等产业,曾有“世界名品金桥造”的美誉。

第二个七年(1998-2005年)

借助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特别是1998年通用首辆轿车下线,标志着金桥从加工导向向制造导向的转变。金桥的制造业完成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生物医药和食品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产业结构,到2005年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金桥工业总产值比重的90%以上。

第三个七年(2006-2012年)

金桥积极推进“优二进三”战略,转型的重点是生产型服务业,金桥由制造导向转向创新导向。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

第四个七年(2012年至今)

2012年“金桥出口加工区”更名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构造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轮驱动的转型发展格局,到2014年三产营业收入首次超过二产。同时,传统支柱产业开始跨界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移动视讯、智能制造、金融科技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猜你喜欢
金桥生产性浦东
金桥月历
金桥月历
金桥月历
金桥月历
浦东从先行者到引领区
浦东开放,三十年激荡中国活力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浦东开发开放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