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论对教师创建积极课堂互动的启示

2018-10-20 10:46乔桂娟李楠楠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师主导课堂互动

乔桂娟 李楠楠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师生关系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谐班级氛围构建、学生自我概念的塑造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因此,教师应从自身角度出发,促进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互动论是社会学研究中最为微观的视角,它将师生的课堂互动看作是教师和学生这两大群体为了完成社会对其角色的期望与要求,以语言为主要媒介形式的社会交互过程。基于互动论的主要观点,以课堂为具体活动场域,尝试从教师层面对创建积极课堂互动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互动论;课堂互动;教师主导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7-0028-03

互动论者认为社会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关系;人类活动的各项制度无非是人类在互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制度化形式,全部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社会的互动中得到解释。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

青少年时期,学校生活占据了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学校被视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场所,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不仅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工作层面,也被视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在班级社会中有两大群体,即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两大群体之间的互动构成班级互动的最主要形式。

一、符号互动论:“符号”是强大的互动工具

1主要观点

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将社会的信息和价值观代代相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代表、文化的传递者;学生是社会文化的学习者、社会的未成熟者。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化,师生的互动过程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社会化。

铃声响起,从教师走进教室说“上课”开始,师生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便开始了。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讲授传递知识,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知识,这便形成了师生之间最常见的互动形式,即直接的、面对面的群体互动。

符号互动论者将互动分为三类:积极互动、爆发式互动、避免冲突式的互动[2]309。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不只关注对方说话的内容,还关注说话时对方的语气及表情。研究表明,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因素是积极互动多于消极互动。积极的互动通常表现为友好的行为方式,如微笑、赞扬等;消极的互动不仅包括无礼行为,也包括冷暴力、言语伤害、漠视等[2]310。

2教育启示

按照互动论的观点,我们不停地与其他社会群体发生着不同类型的互动。积极互动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的,但常常事与愿违。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聪明可爱,善学用功,但偏偏会出现既不爱学习又总是“闯祸”的学生,难道要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吗?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素质教育禁止体罚学生,但精神暴力仍屡见不鲜:批斗大会、书写暴力、言语歧视、忽视等不同形式的“软暴力”几乎每天都会在不同的课堂上演。《老师,您能蹲下说话吗?》一文中就讲述了某学生因教师一句“你不是学习的材料,到政教处报到吧”而感到巨大的压力,人格上的侮辱和可能被开除的威胁都使得该生觉得无法承受,于是在宿舍服用安眠药自杀[3]。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听到教师这类的“言语暴力”时会选择回击,这往往会导致更激烈的争吵,甚至动用武力。这样爆发式的冲突往往导致两败俱伤。教师应加强对这类事件的反思,减少这类悲剧的发生。

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求教师“爱学生”,而爱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永远不会喜欢不尊重自己的老师,更不会喜欢他们所教授的科目。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积极创建良性的师生互动。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多种互动符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行为主要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此,教师应使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既要有抑扬顿挫的音调,也要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增强所传授知识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要恰当地使用非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是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其形式主要包括体态语、人际距离、辅助类语言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两者有效结合,促进与学生的多种类互动。

二、角色期待理论:建立积极的期望教育观

1主要观点

“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将其引入社会学,用以分析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在互动的过程中个体应处理好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是其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每一种社会角色也都承载着其他社会群体对其行为的规范与期望,而了解角色期望是角色扮演的前提。在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创作的《窈窕淑女》这部戏剧中,塑造了一位家境贫寒却聪明伶俐的卖花女——伊丽莎·杜利特尔,在一次偶然机会下遇见语言学家亨利·希金斯教授。教授希望改变伊丽莎的命运,期望将她扮成“淑女”,教她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礼节”,相信只要经过他的训练,卖花女也会变成贵妇人。后来,当希金斯以贵妇的形象向他人介绍伊丽莎时,所有人马上接受了她的新形象,就连伊丽莎自己也觉得她十分适合这个角色。卖花女之所以可以转变为“贵妇人”,最重要的是教授给予她贵妇的角色期望,而伊丽莎也将这一期望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1968年,罗伯特·罗森塔尔(Rosenthal)和雅各布森(Jacobson)在奥科学校1—6年级的18個班级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罗森塔尔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并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孩子是极具潜能的好学生,并且请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观察。18个月后,罗森塔尔惊奇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业成绩和智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这20%的学生其实只是随机抽取的,罗森塔尔并不知道这些学生是否具有潜能。但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教师之后,教师便会对这些学生给予更高的期望,期望他们成为好学生;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期望信息后,发生着与教师期望同向的改变,最终将教师的预言变为现实。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5]。

2教育启示

角色期望理论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种信念:如果我们用某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学生,他们便会设法实现我们对他们的期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树立积极的期望教育观,坚信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能,这些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6]。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是不同的。但教师往往最先注重学生的智力和成绩,因为这两者常常被用来衡量他们的教学能力。于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成了“香饽饽”,教师虽然常把“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挂在嘴边,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中心,与他们进行积极的互动。社会学家布罗菲(Brophy)和古德(Good)经研究也发现: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随着他们对不同学生的期望而变化。具体表现为差别行为:给予高期望学生更多的表扬、更少的批评,安排他们坐得离教师更近;而提供给低期望者更少的精准反馈和详细反馈,回答问题时给予更少的等待时间,在失败情境下不予以支持等[7]。

其次,要提高学习任务的效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成功的体验。在课堂这个小型社会里,每一个学生都有普遍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被认同、被赞扬、被接纳。那么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要真正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就必须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低起点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多矫正。

再次,要多实行鼓励性评价。坚持以找优点的评价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发现和发展自己。当学生获得成绩时,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这样及时、真诚的强化,会增强学习的动机,间接提高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性评价,而这对于发挥积极的期望效应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与个性特点确立合理的期望值。合理期望值最好介于“最近发展区”,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通过制定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增强学生的自我期望,使学生获得信心,激发学生更大的力量。

三、拟剧论:优秀的教师都是好演员

1主要观点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社会互动的本质就像一出多幕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表演。”[8]28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受到启发将这一戏剧性的类比发展成拟剧论,即把社会互动当成是参与者在舞台上表演来分析研究。每一个表演者都想运用戈夫曼的“印象管理艺术”控制对方对于自己的印象,以便呈现一个理想的自我[8]40。戈夫曼在拟剧论中提出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在前台表演者按照他人期望的方式表演自己,也就是“印象管理”。而在后台,演员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展现出更为真实的自己,不用顾虑观众的感受。

中小学的示范课有时就像是在上演一出剧。在接到听课的通知后,教师先按照“剧本”的总体要求提前设计教学活动,在“后台”的学生也会根据“剧本”的要求做各种准备,如熟记台词、分工合作。随着听课“观众”的入场,教师就会按照角色期望在整部剧中露出亲切的微笑,其他主演也是积极配合,就连“群众演员”也一改往日习惯,不睡觉,不做小动作,有模有样地按着剧本要求进行表演。最后,表演通常都会按照观众所期待那样完美收场。

2教育启示

受到拟剧论的启示,在师生的这场互动剧中教师首先要拥有像演员一样的举止。想演好一出剧,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主角的演技。教师会喜欢班上所有的学生吗?答案一定是不可能的,但教师千万不能让学生知道这件事,因为你永远无法想象这会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行为举止是传递期望的方式,因此,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剧本中对角色行为举止的期望,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举止。其次是拒绝“表演式的师生互动仪式”。互动仪式是指参与者通过特定的举动来表现对彼此的尊重,但这样的尊重主要是表面的、外在的尊重而非内心真正的尊重[2]122。表演式的互动仪式在师生交往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互动。

因此,优秀的教师都是好演员。不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能做到爱班级里的所有学生,而是他们以超强的自制力不停地告诫自己:“我必须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潜在的天才。”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当教师在脑海中不斷强化这一观念,渐渐地,这种观念就会被内化,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就不再有“差生”的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爱每一个学生。

四、标签理论:切忌对学生乱贴标签

1主要观点

学生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学生作为行为实施的主体,违背一定的社会规范与期望,并对本人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被社会予以否定性的评价[9]。标签论者将越轨行为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按照这一观点,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初级越轨,但这些行为都是暂时性的。如:学生出现逃学的越轨行为,可以具体表现为两种:第一种是显性的,公开逃课;第二种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的隐形逃学,主要是指上课走神、开小差。我们发现,第二种类型的逃学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发生过,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初级越轨者的这一行为被重要的他人——教师发现并且公布于众,那么随后这名初级越轨者可能就会重复甚至习惯性地、持久地进行次越轨,最终变成真正的厌学者。因此,互动论者强调:某些惩罚会导致未来的越轨或犯罪行为。

标签本身的作用是使类别更加具体和准确。在学校里,通常会对学生做出以下两种分类:“优等生”和“差生”。提到“差生”,人们首先会联想到:他们学习不好、纪律不好,甚至连品德都不好,他们是坐在班级最后一排或最前面“雅座”的坏学生。这就是学生中的标签效应。当然,标签效应也不全是不良影响。当某一学生被贴上“三好学生”的标签时,他往往会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同时他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2教育启示

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将学生进行分类、比较,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区别对待。错误的意识会导致行为的偏差,而且这种意识很容易受到晕轮效应和社会刻板效应的影响。如果教师随意给学生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就等于告诉学生:“你是社会的异类,你不被社会接受。”[10]社会其他成员的排斥和远离,也会促使他成为一名职业的越轨者。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越轨行为时,应当对此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采取正面的、积极的补救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标签理论还提醒教育者,学生时期的儿童还处于青春期,他们还未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犯错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学生行为,以最大的宽容心理解学生的错误,拒绝对学生使用越轨标签。

五、结束语

对于互动论的观点在社会学上也存在批判的声音。他们认为这一研究视角过于关注社会的微观层面,过于强调个体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的强制影响。因为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而某一教学理念以国家意志的形式颁布则更容易取得实质上的进展。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社会互动的存在,因为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都会不自觉地受到周围他人的影响。最初只是一个个体影响另一个个体,渐渐地会影响一个小群体,然后影响更大的群体,如此循序渐进。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会使得整个社会的运转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班级课堂中,师生的积极互动是保障有效教学进行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7.

[2][美]亚历克斯·蒂奥.大众社会学[M].丛霞,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陈焱.老师,您能蹲下说话吗?[N/OL].北京青年报,2008-12-24.

[4]甘开鹏.现代社会学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146.

[5]丁蕙.教師期望效应[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17.

[6]宁玉霞.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教学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7]范丽恒.教师期望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

[8][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美]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刘鹤群,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341.

[10]徐瑞.越轨社会学理论对防范学生越轨行为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11—13.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教师主导课堂互动
阅读教学不能轻视教师的讲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