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实现家校共育的策略

2018-10-20 01:59栾慧哲
炎黄地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互联网

栾慧哲

摘 要: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合理的家校共育模式可以实现教育的最大效益,体现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但是,当前家庭教育中“育”的缺失和學校教育中家庭教育引导的缺失导致家校共育被割裂,家校共育价值受到很大影响。“以育代管”是基于当前教育现状对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时代性思考,是学校联合家长以引导教育代替传统形式的管理约束,这相对于管理的古板、不灵活,教育显得更加人性化。“以育代管”背后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个性,在拉近学校、学生、家长三方距离的同时,提高整个教育过程的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以育代管

引言

互联网信息技术把家校共育联系起来,具有便捷性,快速性,监督性,做到疏而不漏的齐抓共管,保障高中生教育健康良性发展,这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重点所在,信息互通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促进学校进步深入家庭教育环境,反过来再次与学校教育相融合,最终实现家校共育,最全面的保障了高中生的成长。

1 建立有效的网络平台,加强家校沟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也了有新的、更适合时代发展的结构。有些学校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利用博客、微信等平台,让家长也参与到学校的德育中来,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共同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建设班级博客、微信群,把学生表现、教师评语、活动安排以及临时通知等传送给家长,让每一个家长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以便与学校教育配合,建构系统的教育体系。还有,为了保证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教师也可以通过校迅通或者微信群,把作业发给家长,让家长监督学生有效完成家庭作业,实现讲练结合,巩固复习的目的。如QQ、微信等社交软件,创建交流群组,主要成员为学生家长和教师,两者的共同目标是相互了解学生信息,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交流平台即是一个家校共育共同体,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家长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向教师提出建议。教师也能够获取需要的信息,如学生性格、日常心里状态、生活变故等,家长之间也可以交流家庭教育方法。

2 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榜样的树立

随着网络普及,高中生对电子产品的应用已非常娴熟。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网络技术使用非常频繁。在这种条件下,学校应以“共同成长”为主要理念做好青年教师培训,促进家校沟通,依托微信等主要互联网交流方式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学校应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以学生为核心的,能促进家校交流的课程开发。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探讨,使教师意识到在教育中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性。只有多和家长沟通才能使孩子的教育更完善。家长是高中教育的中坚力量,只有家长参与才能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轻松、活泼。

3 学校教育缺乏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涉及的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知识技能而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心理素质,这两方面的结合才能使学生积极健康地学习生活。而一般的家庭在心理教育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家庭的压力或是与同学的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往往会忽视对家庭的心理教育,因缺乏对家庭教育的引导而埋下隐患。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和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与学校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引导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学校在学生教育及家庭引导中起主要作用,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对家长进行引导。近来,社会中出现了多例学生陷入传销组织最终发生意外的案件,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家庭、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家庭一味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却忽略了教导孩子如何面对社会问题,面对困难如何处理。

4 利用网络进行学生特点的探索

在高中生的教育中,家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中间,家长作为孩子的领路者,也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坚实后盾。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高中教育中,应利用互联网传播交流方便、及时的优势,传播好的教育理念。举例说明,在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依托,建立家校微信群,使家校交流及时便利。相关的教育部门也应做好相应软件的开发,通过对高中生的测试,进行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方向的探索,让学校和家长能有针对性地教育,使孩子向着自己的理想方向发展。

5 共享教育资源,构建家校共育互动模式

学校教育资源包括社会教育资源、教学管理经验、教师教学技能、优秀教学案例等内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应成为学校的重点研究方向。这一项目的建设势必会对家校共育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家长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质量,并且参与到其中提出意见及改进建议。互联网环境也能对教育资源进行精准整合并提供共享中心。学校可以自行创建网络共享资源库,将校园文化活动媒体素材、考试试题库、学科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师教学测评、电教资料等上传至共享网站进行分类整合,学生、教师可以自行浏览网页、下载资料。与此同时,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分别建立资源库建设小组,小组的功能是对资料进行更新,根据需求创建新的栏目。例如,某中学的资源共享中心,学生可以合作创建写作交流论坛,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交流写作技巧。家长可以设立家庭教育中心,家长之间交流教育心得,与教师进行互动。

总之,教师需要将互联网运用在高中德育管理中,指导家长开展针对学生的德育实践,突破时空界线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高中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在互联网的环境条件下,搭建家庭与学校之间全程、全员及全方位育人的立交桥,使交流更为畅通高效,使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更加和谐,是促进家校共创与教育健康发展的新颖平台。

参考文献

[1]朱凤荣.学校德育教育功能的有限性及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7,(24):45-47.

[2]王亚琴.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7-19.

[3]刘小洪.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7,(8):7-10.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互联网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