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老最大”生物濒临死亡

2018-10-21 12:02
参考消息网
关键词:食虫蜜蜂植物

参考消息网10月21日报道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0月17日报道,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之一——犹他州的一片同根系树林正慢慢被鹿啃光。

报道称,这个“潘多”颤杨群也被称为“颤抖的巨人”,它可能已生存了数千年。但1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的一篇最新论文称,它的大约80%处于危险状态。

报道称,这个“颤抖的巨人”位于犹他州鱼湖国家森林公园,重约590万千克,占地约0.42平方千米。它由一个地下无性繁殖根系上长出的4.7万株基因一模一样的树干组成。

报道介绍,在这项最新研究中,几个研究人员衡量了树林不同部位的健康状况,比如数一数活树与死树的数量和新长出树干的数量并追踪啃树动物的排泄物。他们发现,树林健康状况最有分量的指标——新芽能否存活——的最大障碍是骡鹿。

报道称,论文第一作者、美国西部颤杨联盟负责人、犹他州立大学兼职教授保罗·罗杰斯称,老树干枯死是自然而然的。他说,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是新树干长不出来。在过去几十年里,骡鹿和牛一直在吃掉从地下颤杨母根上发芽的所有新树苗。他说,大多数区域没有“中青年树”。罗杰斯表示,用拟人词语来说,这片树林“完全由高龄公民”组成。

报道称,罗杰斯团队还对比了该地区72年来的航拍照片,发现这片颤杨林日益稀疏。他说,在1939年时,树冠连成一片,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可以看到树与树之间有很大空隙”。这就是说,老树渐渐枯死,而新树没有长出来填补空缺。

报道称,问题的部分症结在于,骡鹿等野兽在该地区不再有天敌。罗杰斯说,在20世纪初,人类杀死了它们的大多数天敌,比如狼和灰熊。现在,“潘多”的大部分地面被用于休闲活动,比如野营,啃食嫩枝的动物是受到保护不得猎杀的。罗杰斯说:“骡鹿很早就知道这一点,它们发现这里很安全。”

报道称,“颤抖的巨人”有一部分繁盛兴旺。罗杰斯说,这块地区在2013年左右被圈起来,五年内平均每英亩长出了数千株树木,高约3.6米到4.5米。在这里,围栏似乎发挥着作用。这个颤杨根系所及的区域有一半没有围栏保护,很容易有骡鹿和牛进入。

报道援引罗杰斯的话说:“我们需要帮助控制这些动物——无论是鹿还是牛——让‘潘多喘口气以便复原。”

【延伸阅读】英媒:科学家开发机器蜜蜂 可为植物授粉

参考消息网10月12日报道 英媒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以在不利用昆虫的情况下给植物授粉的机器蜜蜂,他们认为,也许已解决了气候变化或杀虫剂可能导致蜜蜂灭绝所带来的问题。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0月10日报道,然而,它们与颇受欢迎的系列科幻作品《黑镜》中遭黑客入侵并变成杀人机器的机器蜜蜂有着可怕的相似之处,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马捷·卡拉塞克说:“我们认为,其用途是在温室中授粉。”

他说:“蜜蜂因我们的耕作方式而受到威胁,我们不知道它们的未来会怎样,这是一个解决办法。我们不是试图复制苍蝇和蜜蜂,而是努力向它们学习。”

报道称,在荷兰,80%可食用作物是由蜜蜂授粉的,但在360个蜜蜂种类中,一半面临威胁。噻虫嗪等化学物质将大大减少大黄蜂蜂后的产卵量,因此这种名为DelFly Nimble的体型较小的机器蜜蜂有朝一日可能会有用武之地。

目前这些模型的翼展为33厘米,是果蝇的55倍,因此,现在的重点是努力缩小这些机器蜜蜂的体积。这种机器蜜蜂有4个能够振动的翅膀,每秒扇动17次,时速超过15英里(约合24公里),不仅能产生在空中停留所需的升力,还能通过对机翼运动进行细微调整来控制飞行。根据设计,其人工智能大脑能够模拟果蝇的高敏捷性逃生动作(例如在人们试图拍它们时的动作)。

报道称,这种机器蜜蜂使用现成部件、制造成本低廉,科学家说,它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多种应用。

领导这个科研项目的吉多·德克龙教授说:“受昆虫启发研制的无人机在新型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2018-10-12 15:01:51)

【延伸阅读】古椰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5000多年前坚果是人类植物性食物的主要来源

新华社广州9月11日电(记者刘宏宇)在11日召开的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考古资料整理成果验收会上,考古专家公布一系列最新考古发现。其中,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证明,橡子、橄榄等野生植物果实是史前人类植物性食物的主要来源。

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古椰村,是广东省重要的先秦时期古文化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橄榄核、南酸枣、橡子……中科院的专家在随手捡拾的样品中发现约4000个完整的植物种子,其中最多的是橄榄,数量超过1500个;其次是豆腐柴属的某种植物果实,数量超过1000个;其他数量较多的还有破布木、南酸枣、杜英等,数量较少的有小葫芦、瓜蒌等可食用的植物遗存;另外还有1颗杨梅和1颗葫芦子。在通过浮选获得的50个样品里,共挑选出41000多粒植物种子,其中40000多粒来自荨麻科。

“古椰的植物遗存,为我们提供了稻作农业进入珠三角史前人类社会的植物性食物种类,这是史前人类充分适应和利用环境的重要表现之一。”考古专家们认为,植物大遗存及淀粉粒分析的结果证实了壳斗科植物果实是古椰遗址先民重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在农业产生之前,壳斗科植物坚果作为比较重要的史前淀粉来源之一,在世界多个地区均有发现,例如北美加利福尼亚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整个岭南地区,此前都少有坚果大植物遗存的发现。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领队崔勇说,古椰贝丘遗址为距今5000—6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遗存,在考古学编年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掘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一是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晚期到早商以前这一阶段的考古学编年体系的空白;二是除发现大量石器外,还首次发现了一定数量有加工和使用痕迹的木质工具;三是大量动植物遗存的出土,为揭示珠江三角洲乃至岭南地区食物来源、结构、经济多样性和古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18-09-11 17:24:53)

中新网嘉兴12月10日电(见习记者 吴洪)“这里汇集了全世界各地食虫植物,700多品种在国内是没有的”,10日,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崇福镇,中国首个食虫植物主题生态园的创始人刘国民表示,这些植物从国外引进,“喝”的是饮用水,“睡”在从加拿大进口的全球最好的泥炭土上。

在不少欧美电影里令人闻风丧胆的“食肉植物”,指的就是食虫植物。据百度百科定义,食虫植物是一种会捕获并消化动物而获得营养(非能量)的自养型植物。

国内研究食虫植物较晚,研究的人并不多。刘国民从小学课本上见过猪笼草后就难以忘记。九十年代,他花了一百多元买了一株从荷兰进口的食虫植物,就停不下来。

十年前,他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食虫植物销售淘宝店,从国外引进大量品种,还多次给“洋植物”起中文名字,甚至不少行业标准也是他参与制定。近日,刘国民将食虫植物主题生态园落户到崇福镇,一举成了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生态园内,颜色艳丽、形状奇异的食虫植物吸引着众多观赏者的眼球,还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并试探地给一株黄色毛茸捕蝇草“吃”肉沫。当看到捕蝇草如贝壳一般慢慢合拢,最后吞噬了肉沫,大家都被震撼了。

别看这些食虫植物这么“凶悍”,其实它们还挺“娇气”。刘国民告诉记者,大部分食虫植物都是漂洋过海从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移植过来的,由于气候、土壤、湿度等等生长环境的不同,它们都享受特别的待遇。

“这些食虫植物生长的土壤是从加拿大进口的全球最好的泥炭土,热带植物还有地暖空调,喜阴植物就会配遮阳网,喜湿植物给它睡水床,喝的水都是和人一样的饮用水,玻璃顶棚和空调都是标配。”刘国民一口气说了这些“高大洋”的优渥待遇,令不少人啧啧称奇。

“这是中国首个食虫植物主题生态园,汇集了全世界各地的食虫植物。”刘国明说,现在园内有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瓶子草、狸藻等6个大类700多个品种,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植物皆有,是中国食虫植物品种最全的基地。

据悉,该项目共分三期,投资1000万余元,总占地面积达18000平米。目前一期即将收尾,预计2018年项目全部建成。届时,将形成以食虫植物为特色,兼具生产、电商、现场售卖、景观展示、参观接待等多功能的食虫植物主题生态园。(完)

【延伸阅读】用电促进植物生长?港媒称“带电栽培”助力中国新农业革命

参考消息网9月18日报道 电能促进植物生长吗?港媒称,对于这个困扰了科学家三个世纪的问题,中国种植者有了答案。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16日报道,为了弄清这一点,中国一直在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试验。在全国各地,从新疆偏远的戈壁沙漠到面向太平洋的沿海发达地区,总面积超过3600公顷的蔬菜大棚正在参与中国政府资助的一项“带电栽培”计划。

报道称,这些蔬菜生长在裸铜线下,铜线高出地面约3米,在温室大棚顶下首尾相连。这些铜线能够产生高达5万伏的快速正电荷,相当于美国标准住宅电压的400多倍,高频电流能够杀死空气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从而抑制疾病传播,它还能抑制叶片水分的表面张力,使其加速蒸发。而在植物内部,碳酸氢根离子和钙离子等天然带电粒子的运输速度加快,二氧化碳吸收和光合作用等代谢活动也在增加。这项技术使蔬菜产量提高了20%至30%,农药使用量减少了70%至100%,化肥消耗量下降了20%以上。

上个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其他政府研究机构发布了对气候、土壤条件和种植习惯不同的地区进行近30年研究的结果,他们称赞结果是个突破。政府农业科学家、该项目的主要成员刘滨疆教授说,得益于这项研究的积极成果,中国带电栽培农场的面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每年增加1000至1300公顷。

报道称,20世纪初,英国和美国当局分别开展带电栽培的研究,英国的研究结果是正面的,而美国的结果则是负面的。那些试验大多规模较小,而且是在空旷的田野进行的,条件因地而异。各种自然因素影响着最终结果,而且在硬件设计或技术细节——比如电压和电频——等方面没有通用的标准,从事这些开创性研究的科学家也缺乏先进设备,比如当今的便携式频谱分析仪,来研究植物在分子层面上对电的反应。随着化肥和杀虫剂的出现,农业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人们对带电栽培的兴趣逐渐消退。但在有机农业兴起之后,人们对带电栽培恢复了兴趣,中国于1990年开始资助这项技术的试验。

北京最大的蔬菜生产企业之一榆垡京南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高级技术员何峰(音)说,该公司自2014年以来一直参与这项计划,结果“非常令人满意”。仅仅两年时间,带电栽培蔬菜就增收近120万元人民币。他说:“我们仍在使用那些设备,耗电很少。”

一公顷的带电栽培温室大棚每天需要用电大约15千瓦时,大约是美国一个普通家庭每天用电量的一半。何峰说,最大的负担是安装费用,所需的硬件成本达数万元。没有政府的支持,该公司没有财力让所有的大棚都实现带电栽培。

北京市大兴区都市绿海兴华观光农业有限公司也在从事带电栽培,该公司老板刘永义(音)说,这项技术将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

他说:“农药残留是对公众健康的巨大威胁,电为控制病虫害提供了物理解决方案,它比化学品干净得多,政府应该补贴带电栽培革命。”

刘滨疆教授说,目前还没有给所有温室大棚通电的计划,因为大多数农民负担不起这笔投资。因此他的项目组正在采取另一种方法:利用带电栽培技术开发一个紧凑的、一体化的蔬菜种植室。这个种植室利用人工光源和电场来刺激植物生长和预防疾病,操作全自动化,几乎不需要料理和维护。

刘滨疆说:“每个家庭都能在厨房、阳台或后院种植自己的食物……有朝一日,这些小房间可能替代大型农场,那将引发另一场农业革命。”

在带电栽培蔬菜种植室中生长的莴苣(香港《南华早报》网站)

(2018-09-18 11:33:51)

【延伸阅读】云南高黎贡山发现濒危植物大理铠兰野生居群

新华社昆明8月3日电(记者 林碧锋)科研人员日前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过程中,发现两个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大理铠兰的野生居群。经专家初步测算,野生居群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

经“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野外调查团队鉴定,此次在高黎贡山发现的是该项目拟定的潜在极小种群目标物种大理铠兰的野生居群。科研人员首次确认大理铠兰在高黎贡山有分布。

调查发现,位于腾冲市的一个大理铠兰野生居群主要分布于高黎贡山海拔2400米至2700米之间的岩石和山地的苔藓之上,分布区域约10000平方米;位于泸水市的另一个野生居群面积约400平方米。

“大理铠兰分布点分散,极易受到人为干扰,是急需重点保护的潜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参与调查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刀志灵博士说,大理铠兰对生境高度依赖,离开原生境几乎不能成活,若生境被破坏,将面临高度灭绝的风险。

刀志灵介绍,大理铠兰已被《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2017)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濒危(EN)”物种。此前我国已知的大理铠兰分布点不包含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因此大理铠兰是高黎贡山新记录物种。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和怒江管护局泸水分局表示,将加强高黎贡山大理铠兰的就地保护,并积极配合相关专家开展极小种群植物的科学研究和拯救保护。

(2018-08-03 15:55:30)

猜你喜欢
食虫蜜蜂植物
让萌趣十足的食虫植物走向大众
凶猛的食虫植物
陷阱
捕蝇草——著名的食虫植物
蜜蜂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蜜蜂
蜜蜂
蜜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