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州地区妈祖习俗发展变化

2018-10-21 09:32江郁婷施欢欢郑心瑞
大东方 2018年9期
关键词:道教习俗对比

江郁婷 施欢欢 郑心瑞

摘 要:妈祖文化以福建莆田湄洲岛中心世界传播至其他地区。本文以福州妈祖文化为线索。旨在探索福州妈祖宗教习俗的地方发展和妈祖信仰的历史文学习俗。以多元化信仰内涵,礼仪仪式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妈祖宗教习俗向福州传播的历史与现实。从现实意义上讲,它探讨了妈祖信仰本土化的重要意义,并概述了妈祖内容和仪式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妈祖文化;习俗;道教;对比

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海神崇拜对象,于 10世纪成型的妈祖信仰经历了信众一代代的更迭却依然是经久不衰,并以渔民为基础,以护航出海为主要形式逐渐吸收了各行各业的信众。它的影响力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覆盖海峡两岸直至整个中国沿海,并发扬至中国大陆和全球各地,被当做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本文旨在研究妈祖文化传播至福州地区产生的变化与湄洲祖庙相对比,在对比中感受妈祖文化的生命力。

一、妈祖信仰由来

时至今日,妈祖信仰发扬传播已经经历了千百年,渐渐形成了含义丰富的妈祖信俗。廖鹏飞作《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目前最早描写妈祖生平事迹的历史文章。文中写到:“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1]而据 “明朝末年《天妃显圣录·湄山飞升》所记,妈祖羽化成仙后,本地居民在妈祖羽化处建起一间“落落数椽”的小小庙宇,称为“通贤灵女庙” [2]。这就是如今湄洲岛祖庙的前身,正殿后方的石墙有一处刻有“升天古迹”四字,依然可以看见千年前“灵女庙”遗留的痕迹。后来妈祖默娘受到了官方大大小小30多次的封赏,其位分从”夫人”、”妃”直至”天妃”、”天后”,也被信众们称为”天上圣母”。宋雍熙四年,妈祖羽化升天之后,民众们感念默娘的伟大功绩,便在湄洲岛上建庙纪念,这就是祖庙的最初由来。

二、福州地区妈祖文化比之于湄洲

“妈祖文化”一词最初是内陆的研究者提出并使用,它是关于林默娘“妈祖信仰”的延伸和衍化。妈祖信仰的传播原本仅限于莆田,泉州及其邻近地区。南宋时期,它传播到闽、浙、粤甚至国外的沿海地区。元代,覆盖至大陆以北的沿海。在与福州当地文化的交融中吸收新的内涵,逐渐形成如今与祖庙不同的风貌。

(1)妈祖信仰由来与寄托的变化。从莆田的湄洲祖庙和福州妈祖庙建成的传说和历史背景不难看出两个地区民众最初的对妈祖的信仰寄托是不同的。湄洲地区妈祖信仰主要是感念妈祖在海上大显神通,救苦救难,渔民信奉妈祖最初为了出海谋生求个顺遂归来。发展至今,人民的妈祖信仰已经从祈求海上平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如事业、家庭、健康等等。而福州天后宫的由来是相传,当时在郎官巷旧址上有一条河里有东西闪闪发亮。有人怀疑是珍宝,走近一看,发现漂浮着七根枯木,于是把木头捞起抬回家里,但奇怪的是,次日枯木又回到原处。于是他再次把枯木抬回家中,次日枯木又自回河内。更惊奇的是当天夜里,周边百姓竟然做了一个共同的梦,梦中北斗七星化为七位仙人希望民众们能在此处建立一座妈祖的庙宇。于是建宁泰宁各地的商人集资募捐,便有了如今的天后宫。到了现在,福州的妈祖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商会祈求昌隆生意的寄托。

(2)妈祖祭祀过程与音乐的变化。有句话叫“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由此可见妈祖文化影响之深远。而妈祖文化之所以影响深远也与其灵活的信仰方式相关,就莆田本地而言,不同区域的妈祖信仰方式就有几十种。而不同的信仰方式也就导致了不同的祭祀方式。现代湄洲妈祖祭典在沿用清朝的祭祀规格下,增加了周礼中祭祀天子时才能用的八佾之舞,扩大了祭祀的规模。妈祖祭典主要以默娘出生之日三月廿三和妈祖羽化成仙九月初九作为妈祖的春秋两祭为主。其主要形式大致为:放礼炮,鸣钟鼓,各仪仗乐舞等部门就位,然后迎神上香,接着献奠帛,念祝文,三跪九叩行初献,次献和终献三礼,并分别伴奏《海平》《和平》《咸平》三乐,献礼结束后焚烧祝文,送神,再行三跪九叩礼退场。

福州妈祖祭祀典礼的音乐采用的是《斗堂禅和曲》,《斗堂禅和曲》是礼斗科仪中的核心部分,现一般由正一派的道士演唱。禅和曲是由闽剧和十番乐等多种曲乐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曲乐体系。在100多年前,《斗堂禅和曲》深受福州当地名流乡绅的喜爱,1949年前后和斗堂文化一起传入台湾,并且广为流传。

(3)庙宇建筑风格的不同。莆田湄洲岛属于完全海洋性气候,由于四面环海,高湿,降雨量大等因素,木结构容易腐烂,所以当地建材的首选建筑多使用石料、砖砌筑的墙体承重,再用石柱作为主力,这便是自然环境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在庙宇格局上湄洲祖庙正殿屋顶挺拔,坡度较陡,设前厅为中轴线,深度为300米,高度为40米有一主宫庙道。从雄伟的山门到妈祖正殿,共有323个台阶。祖庙山顶,建有14.35米高,用365块花岗石雕砌的大型妈祖石雕塑像,[见图1]寄寓妈祖365天都保佑着14.35平方千米的湄洲百姓。从山门至升天楼、从升天楼至妈祖石像的石级分别是323 级、99 级,象征着妈祖诞辰日是三月廿三、升天日是九月初九。位于朝天阁右前方的寝殿又称正殿,分前殿、后殿,中间设天井。廊柱上一副对联书:“四海恩波颂莆海,五湖香火祖湄洲。”同时在柱上也贴了一副对联为:“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齐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齐通“斋”,朝通“潮”,寓意“齐齐斋戒”和“朝朝潮音”,上联表示民众对妈祖的诚挚,下联指出祖庙所在地的自然特色[3]。

而福州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四面都被山环绕,属于盆地地貌。气候为潮湿闷热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因此,民居的建设尤其需要重视遮阳和通风。所以我们以三坊七巷“天后宫”建筑特点为例进行分析,三坊七巷的建筑作为民间住宅,其特点为:进深略大、屋檐较长、长廊数量多,且天井尺寸较小,有利于遮阳避光,多进式合院纵深布置,天井、敝廊、敞厅前后连通,有利于通风和排湿,民居内部冬暖夏凉,适宜人居[4]。“天后宫”,整体布局为坐南朝北,临街的方向设有三个大门,内里分别为前殿、正殿和后殿。院内的路是由石板铺就,两侧有木头建构的长廊,廊柱上刻有精美的图案,主殿顶部有一座藻井,由七层如意的托架堆叠而成,美观豪华,是福建古建筑风格独有的。[见图2],殿的正中供奉的是妈祖神像,后殿则供奉道教九尊神像,以及在殿内各处摆放着象征天圆地方的“斗”,这五一不体现了天后宫独特的道教文化氛围。

三、结语

妈祖信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文化总是由小范围产生影响逐渐扩大至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由先秦至明清的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海上保护神和水神,无论是在国家祀典的范畴或是仅在民间流传,妈祖崇拜的产生由湄洲当地逐渐扩散,在随后的岁月里扩大着文化感染力。由此我们总结出妈祖信仰最显著的特性——强大的亲和力,这便是妈祖有别于其他信仰的的特性,信众的随意性让妈祖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群众基础。

基金项目:(福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福建地方妈祖文化及民俗研究、201713470032)

参考文献

[1]张大任.宋代妈祖信仰起源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6):48-52.

[2](明)佚名:《天妃显圣录》,载《妈祖文献史料汇编·著录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

[3]凌晓明.基于民俗建筑文化的湄州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及景观构筑建议[D].华南理工大学,2010.

[4]曹兵武.留住城市历史之根铸造城市文化之魂——福州三坊七巷探索以社区博物馆综合保护与传承城市文化遗产[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1(2):79-86.

(作者单位:福州大學至诚学院)

猜你喜欢
道教习俗对比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道家道教研究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