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问津书院的魅力何在

2018-10-21 22:30鲍迎秋
新阅读 2018年7期
关键词:书院学者天津

鲍迎秋

不知不觉中,天津问津书院已走过了第五个年头。至今,天津问津书院揭牌剪彩仪式的场景,仍深存于我脑海之中。当我从问津学人侯福志先生的博客里知道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应邀为书院揭牌时,我的心为一个文化载体的诞生欢呼雀跃;当看到天津问津书院学者云集,理事长王振良先生气宇轩昂、信心满怀的样子时,我心里又浮过一丝忧虑:从古至今,受传统私塾文化的影响,华夏大地的书院多如牛毛,多数书院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天津问津书院又将何去何从呢?

第一年过后,每月一次的问津讲坛和每年一次的问津学术年会,让我看到了书院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事实告诉我,天津问津书院的创办没有噱头,有的只是学者仁人之间的学术交流。

第二年后,我又惊喜地拥有了几本天津问津书院编撰的口袋书——《问津》《开卷》《参差》,每一本都是天津问津书院赠予各地学人的。从撰稿、编辑、排版、印刷到邮寄,都饱含着问津学人的心血。凡此种种,皆与经济利益无关。

第三年,天津问津书院也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成员从最初的二十余人发展到今天的二百余人,几乎囊括了目前天津最活跃的地方史学者。在这个群里,大家多以文史话题作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共同促进津沽文化的发展。

第四年,我在天津问津书院的群里从默默无闻的“潜水艇”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巡洋舰”,偶尔撰写的书评得到学者肯定,我也在天津问津书院群里结识了更多好友。人们都说见贤思齐,在各位师友的帮助下,我对津沽文化研究的好奇心和興趣点更加强烈,研究探索的步伐也越发坚定。

转眼间,天津问津书院即将走过第五年,我爱上了书院里的师友,我爱书院里的故事,我更爱书院的讲座和良好的读书氛围。天津问津书院是富饶而充盈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人摒弃小我实现人生追求的一片净土。天津问津书院已成为群贤毕至的场所,成为津沽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基地,搭建了市民近距离与学者交流的平台,在继承发展天津文化亲民特点的同时,将津沽文化演绎成可以触摸的城市风景。

当我打消最初对天津问津书院发展的疑虑,回顾天津问津书院五年发展历程时,不由得思考天津问津书院的魅力何在?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天津问津书院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学术研究群体最容易走上闭门造车的象牙塔之路。天津问津书院一方面为学者的研究提供向民间转化的研究路径;另一方面也能吸纳各家的研究之长,而且能让具有相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相互交流,推动和促进津沽文化的深入开展。

二是天津问津书院文化的包容性。天津问津书院的文化是以天津文化研究为内核,学者团队中以天津学者为主,同时各地学者也能够聚集在书院的旗下,我所知道的就有北京、南京、四川、湖北、华北和东北等地的文人雅士。大海不择溪流,问津亦是如此,问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但成就了今天的事业,也为明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天津问津书院同仁的自由性。做学问最怕被条条框框禁锢,在问津圈里做学问是幸福的。学者们到天津问津书院来去自由,围绕学术发言自由,讲座与学术活动可以参考个人时间进行“菜单式”选择。这样的组织方式,需要有极大的文化自信,天津问津书院做到了。正因为这种不慕形式和规模的真学问团体,才赢得了更多志同道合人士的积极响应。真正的学问必然是小众的,小众的研究具有引领性才能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

四是天津问津书院的活动公益性。名利社会焉能不为名利所动?天津问津书院以白莲般的品格做了很好的回答:作者无偿给天津问津书院提供稿件,天津问津书院的支持者从来不提回报,印发问津文库丛书以及各类内部资料,赠送给有需求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在这一系列工作中,天津问津书院没有任何私利。天津问津书院为学者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学者们也在这个平台上促进了天津问津书院的文化传播。

静观天津问津书院的发展步伐,我也慢慢地将自己融入到问津文化之中,以成为天津问津书院的一员为荣。我愿意在传播问津文化,为促进北京与天津文化协同发展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小学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书院学者天津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天津之眼》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程门立雪
天津宝成博物苑
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