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现状检视及优化模式研究

2018-10-21 10:06范春树
大东方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摘 要:本文从创新型人才目标的提出和其现行的主要教育理论入手,分析了创新型人才在我国发展的过程和其实践状况。借助素质教育模型,分析了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并针对高校提出了对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优化模型与改进方法。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优化模型

一、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般会随着经济、思想、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但人才培养是每所高校永恒不变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袭来,国家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十三五”规划将“创新”作为重要的发展理念之一,将“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我国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承担着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关键时期为国家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推进国家方略实施过程中,高等院校势必发挥如何有效培养我国急需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性作用。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是我国当前人才储备的基本情况。《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创新型人才发展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经济体如欧美、东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数量紧缺。创新型人才创新力不足,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不相称是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效率低下的主要表现。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当下面临的重大挑战。《2015年国家创新蓝皮书》指出,尽管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成果,在人力资源、研发人员、科技成果总数量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在人均科技成果产出效率方面却远落后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产出效率低下已成为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诟病和绊脚石。

(2)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当前对创新型人才特质的研究表明,创新型个体大多应呈现出知识结构丰富、问题意识强烈、心理素质成熟等特征。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强大的顶尖人才输出,推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实现科技强国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生产力产出效度。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创新度较低,创新力不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差强人意。我国目前有世界知名大学,但是仍然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主要原因就是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配套体系不健全、高水平创新成果数量和转化率不足。

如何有效遏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改善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以何种方式培养行业急需的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关系国家方略落实和高等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

二、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随着创新型人才培养浪潮的袭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法因应對新的教育目标而发生了较大改变。经过对国内优秀教育理念进行对照研究,并参考西方相关教育理念,初步归纳出我国现行的三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现行的最基础和最主要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与我国的国情有关。应试教育是我国现存的一大教育弊端,学校培育学生主要针对考试需要,致使“高分低能”的例子屡出不鲜,这对于我国的教育资源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片面性,以及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低,工作水平差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对高校学生培养的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总体要求。并希望藉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工作中所需要的团队合作力、抗压能力等。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指出,素质教育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充分表明了素质教育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关系,也标志着我国由知识型教育时代步入素质教育时代。这种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人品格的塑造,强调把硬性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2)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从“自由教育”,亦称“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所演变发展而来。博雅教育理念最早由雅典哲学家Aristotle提出,它强调学习知识应该以求学者为主体,以此为目的强化个体的身心发展。该理念最为可贵之处在于摒弃了功利对学习主体的影响,以个体身心与心智的发展为最先目的。美国学者A.S.Packard(1829)将其运用到高等教育中,最先在古典文学学科施行此类教育方法,并将此称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有以下三点:一是对于自我兴趣方向、专业方向等均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一定优势,有利于学生构建创新型知识体系。二是通识教育对个体的心智解放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十分看重,人性化的思维模式对于学生形成创新型教育思维模式具有促进作用。三是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能力、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具有较好的锻炼,这些能力在其进行创新型思维的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3)创新教育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很多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发生了变化,为符合时代发展,一部分高等院校身先士卒,对学校的教育方针作出重要调整,加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型教学方法获得了成功。创新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挖掘个体潜能和创造精神具有较好的效果,包括创新性的思维、新颖的工作模式和独立思考的人格特点。该理论传入国内后,很快受到了各高校的普遍欢迎和接受。现今,我国各高校或多或少都会在培养目标中加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发展的限制较之以往也有放松。

三、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优化模型

对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优化模型的探索对提高我国高校的才培养效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综合文献等各方面资料后,笔者选择素质模型作为探讨的出发点。

(1)素质模型理论

“素质模型”是心理学者和组织行为学者率先提出并进行研究的。1973年,美国学者 David C.McClelland 和 McBer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帮助美国政府选择驻外外交人员,深入的挖掘了雇员自身的特质,并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人员担任驻外官员。国内外学者均将此方法作为“素质模型”的前身,逐步将其完善并发展。众多学者在此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素质模型,并予以实践。本文选择廖志豪在2012年提出的素质模型作为参考,进一步提出对其进行优化的建议。图1为廖志豪提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框架体系。

由上图可见,廖志豪提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框架体系包括知识要素族,思维要素族、能力要素族和个性动机族四个维度。表1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框架体系的维度定义与行为描述。

表1 廖志豪提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框架体系的维度定义与行为描述

素质名称 定义 行为描述

知识要素族 基于在社会劳动中的专业分工,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科技实专业知识践所获得的,并用于在某一领域域 从事科学或技术活动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精通所在科研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熟悉国内外本领发展的总体态势,并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提出创新性科学或技术问题解决方案。

思维要素族 亦称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是指通过对既定信息进行多渠道和多方向的思考以探索新知识、悟出新问题,并获得多种问题解答方案的思维方式。 善于克服心理定势,摆脱常规思维束缚,以独特、流畅、变通的思维模式使既有知识、经验进入新的问题情境中,并从多种新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能力要素族 从外部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所表露的现象及其所散发的诸多信息来源之中,捕捉、发现问题,并进而提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 善于根据现实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或所在研究领域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对所掌握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梳理,从细微之处寻找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的盲点。

个性动机族 合理地运用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以致用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反映个体主体性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善于通过科学实验,工程设计以及产品,样品试制品等各类具体的实践操作手段将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思想转变为实际的物质成果或其他合适表达形式的效果。

注:资料来源于廖志豪发表的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结论

此模型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分别进行测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创新性得分上显著高于控制组。在对模型进行构建效度监测后发现,两组被试者素质评价水平均值相差约在0.5—1个计量刻度左右,表明此模型具有较好的构建效度,可以使用。

(2)模型视角下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

此模型共分为四个维度,其中知识要素族是创新的基础系统,能力要素族是创新的实现系统,思维要素族是创新的智能系统,个性动机族是创新的动力系统。根据此结构模型的解释,我们可以找出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四种素质特征。

①知识渊博且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对创新型人才来说,丰富系统的知识储备量是基本要求。这其中包括从事职业和活动所需的专业性知识,掌握专业领域内的前沿动态、最新状态以及交叉学科知识。庞大知识量的掌握是创新型人才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二战之后,世界经济与科技迎来了飞速的发展,新出现的学科与科技不断更新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这直接导致了知识量的增加,学科细分以及学科交叉更加复杂。许多最新的技术以及研究都是在两种以上学科的交叉混合中诞生的。掌握大量的知识储备,开阔了视野,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

②灵活多变且深刻系统的思维风格

创新型思维方式通俗来讲,就是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具有独道性,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灵活的思考方式。对一些已有的事物或事件,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这是新研究的开端。随着科学进入实证研究阶段,对学科严谨性和实证性的要求愈加严密,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不能仅仅具备跳脱的思维模式,还需要将思维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研究。

③蕴含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个性品格

科学研究发现了诸多与创新思维能力高度相关的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对于个体是否具备创新性具备一定的预测关系,比如好奇心、成就动机、内驱力等,这些个性品质在经过现代研究后,均有研究者证实其与个体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关联。与此相似的还有用于怀疑、乐于开创、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对学科保持严谨的作风以及开放包容的态度、高自我效能感等等。

④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性创新能力

个性动机族是创新的动力系统,此维度是推动创新型人才进行不断创新的原动力。主要表现为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对社会抱有热情,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创新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模型视角下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方式

此模型共分为四个维度,其中知识要素族是创新的基础系统,能力要素族是创新的实现系统,思维要素族是创新的智能系统,个性动机族是创新的动力系统。根据此结构模型的解释,我们可以找出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四种素质特征。

①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是创新型人才在进行创新时所需具备的基础架构,因此,为培育更具创新性的人才,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為学生架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学校在设置学期目标与课程方案时,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系统的为学生讲解。其次,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高校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科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其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展示,让学生对于最新的理论动态有所掌握。最后,对于和学科有交叉关系的一些知识,也应该设计在教学方案中,给学生展示更加广阔的知识,拓宽其事业。这有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相关的理论体系,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加深刻,并对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图2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知识系统金字塔。

图2 创新型科技人才知识系统金字塔

由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如何储备理论知识,都需要对知识进行一个基础架构,这样才能方便学生来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将知识进行内化。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了解专业范围内某些知识体系是如何演化而来,或是其他交叉学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对于其发散思维、开拓视野都有非常大的益处。纵观古今具备开创性思维的人才,往往都是知识渊博,在自我开创的专业领域内是权威,且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

②开发利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导致其思考方式单一。而从事创新活动恰恰又需要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为此,高校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增加一些有利于开拓思维方式的课程。其次,对于授课教师,鼓励其进行多角度辩证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同时也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授课模式,开发学生的思维。经过科学验证,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等思维模式都有具体的培训方案与教程,高校可适当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发散型思维对于确定目标具有一定的影响,面临同一个问题,能够进行发散型思考的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论证,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揭开问题。在使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的同时,会发现常人所没有发现的新问题,这对开拓创新,克服心理“定式”具有积极意义。而辐合思维相较于发散思维的天马行空,则更具逻辑性,是在对已有的信息经过多重整理,寻找到达目的地和解决问题的最短捷径。辐合思维需要在众多的信息中发掘出最重要,最核心的信息。二者都可以在某些问题上起到为学生提供从全新角度来发现问题的作用。

③培养科技创新实践所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一个人如能提出创新性的意见想法或进行某些创新型研究,不仅与其自身的创造性程度有关,还与其自身的一些关键能力相关,如敏锐的洞察力、行动力与执行力。学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其在创新方面的品行,还需要对其相关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其创新的精神发挥到最大,实现“最大性价比”。中外早已开始有关创造力的研究,我国知名学者王极盛(2005)的研究表示,洞察力是一般智力活动的开端与源泉,是认识研究对象的智力活动的门户,所有较高级的和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思维、意志等都应在此基础上产生。创新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敏锐的洞察力代表发现问题的敏感程度,只有先發现问题,才能谈及思维活动,才能谈及创新。

④塑造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个性品格

个性品质受家庭、学校、遗传等多方面影响,个性品质具备一定的可塑性,一旦形成,轻易不可改变。为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可以对有利于创新的品质进行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独特的个性品质对于其在生活中抱有希望,并积极乐观的看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提出开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创新型人才与一般人才在部分人格特质得分上具有显著差异,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质测验趋向意志力、高峰体验、成就动机等因素。高校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学生此类意志能力的培养,这些是关乎创新能力的非智力性因素,对于学生能否提出开创性的理论想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创新型人才是当下发展潮流下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等院校只有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才能追赶时代潮流,才能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与社会需求。本文从创新型人才需具备的四种素质入手,为高等院校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模型和改进方法,这对于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13(1).

[2](美)安托尼特.D.露西亚,理查兹.莱普辛格(著),郭玉广(译).胜任——员工胜任能力模型应用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傅世侠,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崔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改革:理念更新与思路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2(4).

[6]何云峰.学生评价的转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7]宋佳声.基于学生主体认知过程分析的教学方法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1.

[8]董晓芳,赵守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科学管理研究,2017(1).

作者简介:

范春树(1976-)男,天津武清人,天津天狮学院助理研究员,工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管理等。

(作者单位:天津天狮学院 教务处)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