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与汉字文化传承

2018-10-21 07:46李超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23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

李超

摘 要:文言文是最精粹的语言盛宴,是中华精神的命脉和重要根基,凝聚着几千年先哲大师们的心血。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每一个汉字都是劳动的产物,它们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摹。文言文教学是现今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且近几年高考语文对文言文也越加重视,其考试题型趋于灵活,难度和比例都在增加,而字词的理解对学好文言文又至关重要。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文化传承 汉字发展

众所周知,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释义,才能读懂古代典籍、文献,才能走进古代文学的殿堂、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文言文教学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便擁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体悟传统文化,才能在阅读、思考中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才能使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不断延续。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对文言文部分的考察也越加重视,文言文教学已成为现今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几年文言文考试题型更加灵活、多样,难度也有所增加,语文教学中指导文言词语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学生已经在初中有了学习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由于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其中保留了不少生僻字,还有很多文章使用了汉字的本义,时代的不同、社会的演变却给学生阅读文言文带来不小的障碍,这都是学生对学习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深感畏惧的主要原因。语文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反复记忆词语含义之外,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简单的文字学中的方法来品字探源,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古代汉字造字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它的本义和结构,从而比较容易地记住它的含义以及引申义。这样,在增加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文言学习中的很多困难也会迎刃而解。[1]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诸如《说文解字》《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汉字造字方法的介绍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认识文言词语。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中的象形字(如:山、水、火、日)、指事字(如:末、甘、本)、会意字(如:析、休、采)大多都能直接反映出词的本义。占汉字总量80%的形声字,由于它拥有表意的形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形旁来推测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因为每一个汉字都是先民劳动的产物,它们中的很多都是劳动人民在对大自然的认识过程中对所见所感的事物的描摹,古人造字大部分是由生产和生活中具体物体的形状来画的,因此汉字的每一个部件都代表了相应的含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了解其部件的意义来分析字义。如:[2]

①净、冰、冷、冻、凛、冽、凉、凌、冬、寒……其中“冫”旁(bīng)就是我们熟知的“冰”,也就是说汉语中凡是带有“冫”旁的字大都和冰冷有关。

②货、财、货、贷、贿、赂、贪、贫、赃、赊……其中“贝”作为古代较早的货币,就代表现代的钱,于是凡是带有贝的字都与钱有关。

③珍、珠、玑、璋、珏、理、玲、珑、环、瑕……其中“王”就是玉,就是我们常说的“斜玉旁”,也就是说凡带有“王”的字多和玉有关。

④宅、安、守、牢、宝、宇、室、宫、家、宿……其中“宀”(mián) 表示深屋、房子,凡是带有“宀”旁的字多与房子有关。

⑤罗、置、罹、羁、罩、罪、罚、罘、罥、罟……其中“罒”表示“网”,也就是说凡带有“罒”旁的字多与网有关。

⑥“阝”是一个较为特别的部首,因为它的位置不同,所表的含义也大不相同。“阝”在右是城邑的“邑”,也就是说凡右面有“阝”的字多与城镇有关。如:邦、郡、都、郭、郊、邻……“阝”在左边是曲阜的“阜”,“阜”在甲金文中象土山或阶梯形,是地形高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凡左面有“阝”的字多与道路、地形有关。如:陡、降、陟、阵、防、陆、陲、阱、陂、阶……

⑦“月”字旁也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在左边或下边代表“肉”,多与人的肢体、器官、骨骼或肉食有关。如:肘、肌、腹、肢、胃、肾、股、肱、臂、肩……在右边则代表“月”,大多与月亮、光亮、时间有关。如:期、朗、朔、阴、……

现行楷体字、已简化的规范字随着符号性日益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早已失去了象形的意味,这往往使我们通过字形了解字义有了很大困难。教师可借助它的古文字形体对它加以解释说明,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它的原始意义,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理解和记忆词语的含义。在诸多古文字的写法中甲古文、金文和篆书由于其更为生动形象的书写形式,对学生文言文词语含义的掌握帮助更为显著。例如:

①集思广益、集会、集中……其中“集”字是由“隹”与“木”组合而成,“隹”为鸟,而这组合就是鸟停留在树上,即为“落”的意思。金文中的 “集”写成,表示大量鸟儿栖息在同一株树上,由这个意思进而引申产生了“会合”“聚集”之意。

②秉笔直书、秉烛夜游、秉钧持轴、秉烛待旦……其中“秉”表示“手”(,持握)抓“禾”(,庄稼,植株),二者交叉组合就有了现在我们常用的会握、持的意思。

很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常常“即”与“既”不分,其实,教师只要给学生展示两字甲骨文的写法以及演变,它们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3]

③“即”在甲骨文中是由(内盛食物的器皿)与(人)组合,像一个人跪坐在盛有食物的器皿前面,有“靠近食物,就餐”之意。隶书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原有的偏旁有了很大的改动,将原来篆文的“人”写成“单耳旁”。

④“既”与“即”的不同在右边的“旡”旁,甲骨文“旡”旁在原来跪坐的人头上加了一个(转向背后的“口”),于是这个“旡”,就表示吃饱饭后,掉过头,嘴背着面前的餐桌。

文言文是最精粹的语言盛宴,是中华精神的命脉和重要根基,凝聚着几千年先哲大师们的心血。文言文教学对汉字文化传承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承都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明白了文字的发展演变,学生就能更加清楚、深入的识记文言词语的含义。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饶眺.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浅探[J].企业导报,2012,(20).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