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闽剧的文化特质与唱腔风格

2018-10-21 14:16林宏斌
黄河之声 2018年16期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闽剧的文化特质,对闽剧传统文化概况、闽剧的文化内涵以及闽剧的文化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全面总结了闽剧的唱腔风格,表明了闽剧唱腔在闽剧发展中的作用,旨在为闽剧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闽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闽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闽剧;文化特质;唱腔风格

一、闽剧的文化特质

(一)闽剧传统文化概述

闽剧也被叫做福州戏,在福建的众多戏曲之中占据一席之地,表演主要是利用福州本地的方言,也是福建戏曲中唯一使用方言表演的戏曲,在闽东、闽中以及闽北都比较流行,在经过传播的过程中,闽剧还传到了台湾和东南亚一带。它是由明末儒林戲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福清和长乐等地区有一种民间小戏比较流行,是由当地的农业自发组织的,是当地农民的业务爱好活动,演出的场地经常是在草地上,会围着草索开展,因此这种戏在当时被称为地下坪或者是牵草索。随着时间的演变,这种民间娱乐的小戏和外来的戏班艺人之间相结合,在戏曲中融入了江西比较出名的江湖调,这种组合形成的戏班也被称为江湖班。在当时的戏曲中,戏曲的种类比较多,主要分为大戏和小戏,在大戏中又分为36种类型,在小戏中一共分为72种类型。除此之外,在当时的宁德和福安一带出现了一种平讲班,平讲主要是指当地的方言,在戏曲曲目的表演中主要是借助于民间的传说故事以及江湖戏,例如,戏曲《红裙记》、《双金花》等就是当时江湖班和民间故事传说的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原先借助官话进行曲目演唱的江湖班,也利用平讲进行演唱,和平讲班之间进行融合发展,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引进了当时地方的唠唠班,最终形成了江湖、平讲以及唠唠三者相融的演唱形式,平讲仍然是其中最主要的演唱形式。

(二)闽剧的文化内涵解读

首先,闽剧是对宗教、民俗文化的再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闽剧已经有所涉及,并且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的开展已经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当地人们的心中,闽剧是一种能够和神灵进行心灵相通的东西,在闽剧表演中,可以为家庭祈福、保佑人们的平安健康、保障人们逢凶化吉等等,因为这些信仰的所在,人们还兴建了大量的庙宇,这对于当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闽剧是对当地文化历史变迁的记载和传承。闽剧主要在福州一带,福州是有名的侨乡之地,闽剧在侨乡的心中是一种对家的期盼,对侨乡来讲就是文化和生活的积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闽剧的艺术特点分析

闽剧的艺术特点主要分为闽剧的表演形式、闽剧的乐器、闽剧的表演方式、闽剧的表演道具等几种特点形式。闽剧的表演形式众多,注重细节问题,并且表演形式比较繁琐,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闽剧中的每一个表演在演出前和演出中以及演出后都有一套详细的程序,主要包含祭神、正式演出以及送神三个程序,具有严格复杂的演出程序,在演出中,也需要严格遵循这个程序进行闽剧的演出。传统的闽剧一般是由七个人组成,被称作“七条椅”,有软硬之分,软片主要是上把位、下把位以及三弦位,硬片主要由大锣位、替鼓、主鼓以及锣仔位组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其中的很多乐器也被其他乐器取代,因为在全球贸易的影响下,也引进了许多的国外乐器,在现在的闽剧表演中,上把的主要乐器是梅胡、板胡、京胡以及大小唢呐;下把的乐器主要是大小唢呐、笛子以及二胡;三弦的乐器主要是大小锣、大提琴、电子琴、古板、倍大提琴,可以看出,在闽剧的表演中,融入了一些西方乐器,利用西方乐器的优势来弥补东方乐器在表演中的不足,能够有效增加音乐中的低音效。西方和东方乐器的完美结合能够使闽剧在表演中全面展现表演情感,同时为表演中烘托出完美的表演氛围,使表演更加完美。在表演方式中,在表演中以歌为主,单声部线性运动是闽剧唱腔最关键的技术掌握,利用乐器表演作为辅助,利用丰富的人声音色变化体现表演的主题。除此之外,舞蹈也是闽剧表演中的重要表演形式,戏曲中融入舞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闽剧发展之初,舞蹈和唱腔之间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两者之间呈现互相分离的状态,但是随着闽剧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最终舞蹈和唱腔之间实现了很好的融合,这种形式也一直延伸至今。道白在闽剧中的应用也有自己的特点,闽剧中的道白最主要的来源是一些民间儿歌、歇后语、俚语以及言语,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在闽剧的词曲表演中,曲是闽剧最本质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文采、雅丽、曲的合律依腔、意趣等都是闽剧中曲关注的特点。闽剧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但是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借鉴了一些其他曲目的表演特点和形式。其中,同用曲调是闽剧的主要结构特点,在反复利用几个小节的曲调过程中,对闽剧进行表演和展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市场变化,在舞台上给观众以巨大的冲击力,这就需要在表演中借助道具来助力闽剧的表演。首先是在闽剧的布景上,布景的形式已经在不断的演变发展中变得多样化。在最开始的场景布置中,所有道具都是桌子和凳子来展现,演变至今天,天幕布景已经成为主要的场景布置方式,利用软布进行场景制作,这种形式的场景也比较方便携带,有利于闽剧外出演出的方便。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音响的应用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无线话筒已经在闽剧中得到明显应用,舞台位置变化不会再影响演员声音的音量。在道具的利用方面,道具的种类在不断增加,同时道具的质量也是处于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在道具中,为了和场景、表演之间实现有效的结合,道具的使用不仅外表美观,并且也根据闽剧中不同角色制定了不同的道具,为闽剧的表演提供基础支撑。

二、闽剧的唱腔风格

江湖调、小调、逗调以及洋歌组成了闽剧唱腔,在这四种类型的演唱形式中,江湖调具有粗犷激越的特点,逗调属于典雅婉约派的代表,洋歌具有通俗平畅的特点,小调则是清新活泼的主要代表,其中,昆曲、徽调以及弋阳腔对江湖调、洋歌、逗腔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其中还保留有高腔中的帮腔形式,所谓的掏岭就是形容后台帮腔的形式。闽剧在演变的过程中,同时也吸收了来自于唠唠和曲牌的一些唱腔形式。闽剧在演唱的过程中,男女采用的嗓子是本来的嗓音,一般情况下是嗓音比较粗犷,具有朴实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比较细腻柔软的声音。其中江湖调的唱腔一般声调比较高昂,字比较多,但是腔调较少,在演唱上能够达到一泄而尽的效果。洋歌的腔调在演唱中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大介和中介大牌以及大介盘答,所谓大牌就是一个人独唱的形式,盘答是两个或三个人对唱的形式,起介的不同是大介、小介以及中介三者之间主要的区别。

在辛亥革命之后,闽班中加入了一些京剧表演者,因此皮黄调逐渐也融入到了闽剧音乐中,四平腔、昆曲、徽调以及弋阳调四种是闽剧曲牌的几种演变初始之地,弋阳腔在闽剧的唱腔中都存在。另外,平调、逗腔、唠唠以及江湖是闽剧的主要几种介头,除此之外,介头中还融入了民间音乐十番的锣鼓介头,介头展现着浓厚的地方特点,其中在表演中武场吸收了较多的京剧锣鼓经,但是对京剧中锣鼓经的打法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在表演的过程中,经常用横箫、头管、椰胡以及二胡来充当伴奏乐器,利用战鼓、小锣、大锣、大钹、小钹以及青鼓等作为主要的打击乐器,在场景的布置上著有七条椅之说,所表达的就是在表演中有七个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闽剧的唱腔风格是闽剧中比较关键的特点,对唱腔的准确把握在整个闽剧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闽剧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演变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能够提高闽剧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需要对闽剧文化内涵进行不断丰富,创新闽剧的表演形式,保障闽剧在不断发展中能够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为闽剧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林.闽剧打击乐艺术特点及其传承探析[J].黄河之声,2016,23:142-144.

[2] 郑传熙.传承与发展并举[J].福建艺术,2010,03:62.

[3] 吴思富(整理).“2012年福建省戏曲骨干演员唱腔培训班汇报演出座谈会”综述[J].福建艺术,2012,06:35-36.

作者简介:林宏斌(1966-),男,福建福州人,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二级演员,主要研究方向:闽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