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研究

2018-10-23 09:02窦颖
学理论·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民主体

窦颖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习近平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继承了马恩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理念上。习近平从中国梦、群众路线、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赋予人民主体发展观新的内涵,拓展了发展观的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01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强调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是否满意和人民是否能够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体思想

马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人民主体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论证,指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主体。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精神主体”加以批判性改造,得出了人民主体的结论。马克思首先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能动原则。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认为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人的能动性来源于人的劳动本性。其次,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劳动能动性原则是唯心主义的,因为黑格尔把自我意识等同于主体,他只是从对象化意义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只看到劳动创造的積极方面,而没有看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消极方面,只看到了创造财富,没有看到给劳动者带来的苦难和屈辱。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如果要回到人的本质,必须扬弃异化。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在于把自我意识等同于人,并且把人的本质复归即扬弃当作精神的发展过程。最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精神主体”做出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对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扬弃异化做出唯物主义的解释,也就是通过人的异化的扬弃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说:“正像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要求归还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财产,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只有通过对这种中介的扬弃……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即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共产主义。

2.《神圣家族》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继续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进行批判,完成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中所表达的准备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批判的愿望,从而更加深入地论证了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鲍威尔等人认为精神和自我意识是历史的创造者,把精神同群众对立。马克思则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马恩指出,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上的活动都是群众的活动,群众是社会历史和精神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精神生产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批驳了鲍威尔等人把真理同群众对立的错误观点,指出,掌握真理的只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又创造了包括真理在内的精神财富,因此,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主体。鲍威尔等人认为思想和批判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群众是历史发展的障碍和阻力。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出发批判了鲍威尔的谬误,认为现实的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斗争的原则,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而不是自我意识及其批判。

3.《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神圣家族》中人民主体的观点进一步完善,《共产党宣言》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述了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共产党宣言》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工人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共产主义的实现意味着工人运动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人民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和解放自身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而且,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实践必须经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将国家组织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消灭阶级等不同的阶段才能实现人类解放。在实现人类解放和进入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必须以人民为实践主体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中对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终极目标进行了设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目标,它是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的落脚点和核心。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实现的,是在对社会发展的现实哲学反思基础上确立的。此外,《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不断地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人民是物质生产的主体、精神生产的主体、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体思想进一步创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

1.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主体,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而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工作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其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工作宗旨。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关键就是做到权力属于人民,在此基础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宗旨和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遵循人民意愿解难题办大事,提出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和环境等各方面的战略措施,出台一系列解决人民关心问题的方针政策。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党的根基和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2.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梦的动力来源。中国梦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具体内涵,其中人民幸福切实关系中国13亿人口每个人的利益。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把人民群众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是智慧之举,是巩固共产党执政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拥有无穷的智慧,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力量。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的生活在新的时代就有了更高的期待。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调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中国新时代的人民幸福,就是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美丽的居住环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和内在动力。

3.把群众路线贯彻到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中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更加重视群众观点,强调群众路线,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因为赢得民心才是发展的关键。党员干部要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落实利于人民群众的政策,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和支持党,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创新。

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诉求就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反映,广大党员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帮助解决困难。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转变作风,聆听群众的心声,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交流,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准确地制定方针、政策和路线,巩固执政的根基。

4.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阶段,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指出,涉及群众利益的衣食住行等具体问题,是党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民生连着民意,民意也关系国运。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夙愿出发,真正做到办实事、办好事,发挥党员的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党员要用实际行动实现并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措施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民生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真切拥有幸福感。

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主体的發展观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需要。“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了实现“十三五”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创新发展,让创新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协调城乡、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发展,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绿色发展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拥有健康的生活家园,为子孙后代营造美丽的生存环境。开放是互惠互利的发展,既能使我国走出去,也为其他国家走进来提供了机遇。共享就是既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又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机遇,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各种机会对人民群众来说都要更加公平公正。

5.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民为主体发展观的创新

习近平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中国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1]

新时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的意之所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文明形态,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人民为主体,不仅意味着我们要对当代人负责,我们还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习近平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从实现中国梦的主体、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幸福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宗旨,提高发展的创新性和公平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人民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