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40年创新发展阔步前行

2018-10-24 02:59龚雷合肥市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科技

◎文/龚雷(合肥市科学技术局)

改革开放40年来,合肥市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经济,不断解放思想、阔步前行。特别是近10年来,以科技改革为突破口,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主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创新平台载体培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项重点任务,坚持不懈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如今,合肥成为唯一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五大“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的城市。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欣慰地称赞,合肥是“养人”的地方,是创新的天地。

一、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

从2006年起,合肥市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科技及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构建并完善“1+3+5+N”政策体系。2016年10月,出台《合肥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168项改革协同展开,形成了63项重大制度性成果,推出了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先行先试政策。陆续出台了《合肥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一批重要文件,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工作顶层设计框架体系,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30多个部门和县(市)区、开发区,形成了全市自主创新工作目标体系。

通过协同推动科技、产业、资金、人才政策,合肥现已构建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在政策导向上,重点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等,努力打破创新资源条块壁垒、突破“孤岛”效应,统筹国内外高校院所创新资源,统筹省市县(区)三级联动,统筹社会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在实施措施上,综合运用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团队;采用基金、财政金融产品、“借转补”、事后奖补等,实现由事后为主向事前事中介入为主转变,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无偿使用为主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由直补企业为主向创造外部环境为主转变。

二、转变部门职能,规范简政放权

合肥市科技创新工作在职能定位上,从综合科技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变,把科技部门定位为创造价值的经济类职能部门,自觉发挥科技融入经济的创新综合协调功能。科技部门通过抓科技产业带动科技项目,建立企业库、项目库、专家库,调研分析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以科技攻关支撑产业发展。同时,改革取消科技成果鉴定,强化成果市场评价导向,建立绩效评价和合同管理等制度。

“十二五”期间,合肥加强效能建设,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03项精简到95项,精简率为68.6%,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在行政审批、建设管理、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格实行权力、责任、涉企收费、公共服务、中介服务等“五项清单”制度,推行“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利益”服务和引资项目“零障碍”入驻,着力提升各级政务服务效能。2013年5月1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实施了《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该条例是全国首部公共资源交易地方法规。通过深入整合交易平台、集中监督管理、统一交易规则、强化科技应用、打造标准体系等手段,建设开放、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模式。李克强总理2015年10月视察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时,给予了“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的高度评价。

三、谋划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升级

合肥市积极谋划对接新兴产业,重点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LED、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和数控机床)、新材料(铁基超导和工程塑料)、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生物育种和太阳能光伏应用(金太阳工程)等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围绕每个新兴产业,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增长源“十个一”培育工程,即一个产业发展平台、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一套高效的工作方案、一套量身定制专项政策、一个风险投资基金、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一系列策划活动及创意大赛、一个园区基地、一条配套产业链以及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加速骨干企业、研发平台、高端人才、重大项目、开发园区集成推进。

合肥市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坚持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敢于“无中生有”,大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新型显示产业全国生产基地优势地位持续巩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保持国内领先。与京东方合作,先后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8.5代线和全球首条10.5代线,汇聚了彩虹、乐凯、康宁、三利谱等上下游企业70多家,形成了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以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乐于“小题大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和全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四、培育创新主体,夯实创新能力

合肥市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支持企业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全面强化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科技服务力度,对龙头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技术路线、大规模融资、跨区域并购实施“一企一策”,优先支持其开展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等。

合肥市不断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出重大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加大科技奖励力度,持续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热情。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共建各类研发机构,引导大中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新兴产业组建一批战略联盟,强化企业和市场对高校院所技术创新源头拉动作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加大科技招商力度,支持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在合肥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其申请国外知识产权、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建立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培养人才。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出台了《合肥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合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实施方案》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实施专利补贴和产业化资助等政策。同时,在全省率先成立知识产权执法支队,实现与公安的协同配合、与区县的上下联动。

五、构筑创新平台,优化创新链条

合肥市积极构筑创新平台,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化、松散化、单项化向长期化、系统化、实体化转变。按照“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主角、政府支持服务”的原则,与重点高校院所全面合作建设了公共安全、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家电、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等技术研究院,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建设和运营方式,有以中科大先研院为代表的省院市校合作共建模式,以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为代表的股份制公司运营模式,以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为代表的企业主体运行模式,以清华大学公共安全院为代表的市校合作开发区承接模式等。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建设“一中心、三基地”,即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科研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中心、科技中介服务大厅、创业苗圃、检测超市和专业检测等功能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备案专利、科学仪器、科技企业、企业需求、科技中介、科技专家、科技文献8个项目数据库。开展公益性创业孵育事业,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创业课程培训、专业技术服务、投融资对接等功能。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政策兑现受理、知识产权、科技路路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服务窗口。

六、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养人环境

人才,是第一资源。合肥市坚定不移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推动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相继出台了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人才20条、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12条等一系列综合性和专项人才政策,共20多项,覆盖了从个人到团队、从国内到国外、从高端到技能等各种人才类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政策体系。2017年,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安排不少于20亿元专项经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新引进及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600人、省市级领军人才3000人、高级人才10000人,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10万人,以人才优先发展打造新一轮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2018年4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未来几年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吸引各类人才在合肥创新创业。

合肥市秉持“生态+创新”的理念,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强攻大湖治理,努力让合肥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用最美的自然生态集聚最高端的创新资源。王咀湖边,环绕着滨湖科学城、量子信息创新研究院和中科大高新园区;南艳湖边,合肥大学城、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闪亮夺目;少荃湖边,北航合肥科学城、高教基地也将建成。正在筹建的国际人才城,将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为各类英才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养人”热土。

时间,是合肥科技创新发展最忠实的见证者。进入新时代,合肥正充分发挥国家创新战略平台叠加效应,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供给,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科技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