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沃土”换来“水清民富”
——淅川县实施移土培肥助力精准脱贫

2018-10-24 02:22刘鹏飞通讯员章政玉
资源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淅川软籽丹江口水库

文 | 本刊记者 刘鹏飞 通讯员 章政玉

9月3日,记者站在淅川县丹江口库区的大坝上,只见远处草木葱茏、青山隐隐,一库清水宛如碧玉,缓缓向北流去……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三年,累计调入干渠水量114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108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18座大中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惠及京津冀豫4省市5320万人口。”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

“一渠清水永续北送”,这是淅川的政治担当。为了保护水源地,淅川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却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然而,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淅川的发展不能停。这时候,淅川把发展的眼光,放在了脚下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该县通过实施移土培肥项目,地肥了,水清了,民富了,有力地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移土培肥,良田沃土“爬山坡”

淅川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丹阳川、板桥川、顺阳川,曾是“一脚踏出四两油” 的沃土良田。丹江口水库蓄水前,“山下种粮,山上果林,水里打鱼,多方收入,吃喝不愁”曾是淅川群众生 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随着丹江口水库建设和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作为水源地的淅川县为一渠清水北流作出了巨大牺牲——全县累计搬迁移民近40万人,淹没耕地41.6万余亩,占全县耕 地面积的37%。素称淅川粮仓的三 大川淹没殆尽,直接经济损失4 多亿元。

2013年1月11日,为妥善解决库区留置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问题,保护丹江口水库库区生态环境和调水水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准了淅川县实施移土培肥项目。项目涉及淅川县环丹江口水库的盛湾、滔河、大石桥、老城、金河、上集、马蹬、香花、九重、仓房等10个乡镇178个行政村,投入资金19.71亿元,。

面对几十万亩即将被淹没的良田,淅川人与时间赛跑,开展了一场移 土培肥攻坚战——从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移土 2000 多万立方米,覆土培肥 14.03万亩,新增耕地 1900亩,改良中 低产田24.31万亩,改造和新增的优质 耕地年均可增产粮食1.21亿斤。

2014年9月,经过近两年的紧张施工,取土、移土任务在水库全面蓄水前全部完成。这项不亚于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的宏大工程,既抢救了不可再生的耕作层肥沃土壤资源,又为百姓再造良田,增加库容、减少水体污染、保护水源安全,为实现“水清民富”的目标打下基础。

“一寸土地一寸金,移土培肥利万民”。据了解,工程竣工后,除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外,仅移土培肥土地整治区,就将修建各类田间道路1700多公里,布设沟渠 近800公里,机井2500多眼,泵站近300座,电缆线路800公里;根据当地防风、固土、涵养水源等要求,布设防护林80多万株,在梯田坡面插播金银花等1400万株。

土地流转,荒坡变成“聚宝盆”

走进仁和康源农业有限公司九重镇万亩软籽石榴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颗颗浑圆饱满的软籽石榴点缀其中,宛若一幅秀美的画卷。

今年69岁的王洪周,是九重镇张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七口人,因学因病致贫。2017年,他把家中11亩责任田流转给仁和康源有限公司种植软籽石榴。每年既有土地租金,又在基地务工,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九重镇唐王桥村距离丹江口水库十几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村而过。记者走进村中看到,干渠旁的农田里,集中连片种满了金银花。眼下正值金银花采摘期,采摘的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金银花产业是淅川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针对后移民时代土地大量减少的现状,以及保护渠首水质安全而培育发展的特色产业,然而,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不起眼的一朵小花,却成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银库”。

为了对新采摘的金银花进行深加工,福森公司还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中药材加工基地,利用现代技术,对金银花鲜花统一回收、烘干、加工、储藏,用于生产福森双黄连和福森源饮料,年产值达7亿元。

近年来,淅川县委、县政府依托福森药业、饮料公司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金银花种植产业作为该县生态支柱产业和精准扶贫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发展。后来,淅川县又开始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金银花等生态农业,把生态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30多万亩荒山披上绿装,3.4万贫困人口在绿化库区中,不仅改变了以前种地施化肥农药污染南水北调工程水源的农业模式,更是让当地农民捧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绿色发展,抓好“短中长”

淅川县委、县政府因时度势,看到了移土培肥后的耕地,提出了短、中、长“三线结合”,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综合开发的工作理念,让绿水青山成为淅川的“金山银山”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良田沃土换来水清民富”的新途径。

短线抓种植。在整治培肥后的耕地上,该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黄花菜和油牡丹等短平快的产业外,每年争取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扶贫项目资金3600多万元,引导贫困群众成为护林员,还鼓励造林专业队安置上千名贫困群众就业。

中线抓产业。该县大力推行整治培肥后的耕地向企业和种植大户流转,以软籽石榴、柑橘、杏梨、薄壳核桃等特色林果业为重点,项目区九重、老城、香花、马蹬、盛湾、滔河、金河、仓房等乡镇种植特色林果近10万亩,引进65家企业投资生态农业,3万多贫困人口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长线抓旅游。该县坚持全域生态旅游思路,利用项目节约资金和县自筹资金,按照等高线绕山转的标准,对改造过的梯田增加石田坎护坡,形成了层层梯田绕山转、道道山梁披绿装的旅游美景,被戏称在淅川就能看到比“哈尼梯田”更壮观的美景。

截至目前,该县贫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69555人减至43238人,减贫率37.8%;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底的10.66%降至7.03%,下降3.6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4元,同比增长11%。在全省脱贫攻坚综合评估中,淅川县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

淅川,这是一块饱经沧桑的土地,曾是全国水利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土地,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软籽石榴鲜红似火,金银花生金吐银,库区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一块充满温情的土地,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里干群一心,忠诚担当,砥砺前行,在贫瘠的秦巴山片区,用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水清民富的绿色凯歌。

猜你喜欢
淅川软籽丹江口水库
安徽省淮北石榴再添新品种
软籽石榴秋季管理技术要点
陕西潼关:做好石榴越冬管理 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淅川兰沟墓葬区M12 和M25 发掘现场
“生态淅川”建设中的人大力量
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概述
锣鼓奏响和谐曲
四川攀西地区突尼斯软籽石榴硬枝扦插育苗技术
基于ETM+数据的水体信息提取
丹江口水库河南外迁农村移民安置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