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开发建设中现状村庄截污排涝规划研究
——以马銮湾新城芸美-鼎美-后柯村为例

2018-10-24 07:36姿
四川水泥 2018年10期
关键词:雨污新城市政

郑 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0 引言

马銮湾新城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涉及到芸美、鼎美、后柯在内的共23个自然村。新城目前正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地块场平、市政道路等项目正在实施。因此有必要针对村庄截污防涝系统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在新城开发建设中可能产生的矛盾,提出合理可行的规划措施,并进一步做好远期村庄截污排涝系统与周边规划市政排水系统的衔接,力求保障在新城开发建设不同阶段中村庄的水安全、水生态和水环境,提升马銮湾新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 村庄概况

1.1人口及搬迁情况

芸美村规划整体搬迁,鼎美-后柯村规划保留。现状及规划人口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芸美—鼎美—后柯村村庄人口一览表

1.2 地形地势

三个自然村连成一体,现状地势总体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竖向高程在2.9-11.0米。其中,环水系及北侧区域竖向高程相对较低,在4.0 米以下。

村庄周边市政道路规划竖向高程为4.5-9.5米,北侧用地进行填高,基本高于村庄;南侧用地高程与村庄基本相平,或稍低于村庄。

1.3 周边水系

村庄周边现状水系环绕,遍布水塘:鼎美排洪渠(含原埭头溪下游段)为村庄排水主通道,自然沟渠,淤积严重,渠宽4~8米,下游经北引支渠排入马銮湾;环湾南溪为梯形铺砌明渠,底宽×高=14米×3.2米,可满足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下游接入新阳主排洪渠。

村庄周边水塘规划将场平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现状鼎美排洪渠规划改道整治,西侧段50年一遇防洪水位为3.8-6.35米,东侧段50年一遇防洪水位为3.7-3.75米。现状环湾南溪规划保留,50年一遇防洪水位为5.5-7.8米。

1.4 现状村庄排水系统

(1)排水体制

芸美村现状为截流式合流制,鼎美-后柯村现状为不完全分流制。

(2)雨水系统

芸美、鼎美-后柯村雨水分别通过雨污合流管、雨水管渠收集,并就近排放至周边的水塘、明渠。

(3)污水系统

芸美村通过雨污合流管收集污水,并经末端截流设施后分别进入三座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分别为170、200及200立方米/日,均采用A/O+MBR工艺,出水标准为一级A。

鼎美-后柯村通过污水管收集污水,进入鼎美村西侧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1000立方米/日,采用SBR工艺,出水标准为一级A。

处理站尾水均就近排入鼎美排洪渠。

1.5 存在问题

(1)雨污未完全分流:村庄建筑未进行雨污分流改造;部分雨、污水管存在错接现象;芸美-鼎美西侧建筑因地势较低,其污水无法重力自流至管道,未经处理直排水塘。

(2)设防标准不足:芸美村现有污水处理站不满足雨季时混合污水的规模需求(规范要求污水截留倍数2~5);早年建设的部分雨水管涵排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2-3年暴雨重现期的规范要求。

(3)积涝风险:环水系及北侧区域地势低洼,易发生积涝,且随着新城开发建设,原作为调蓄空间的水塘逐步被填埋,将进一步加剧村庄内涝风险。

2 规划标准

2.1 排水体制

芸美村:考虑村庄实施雨污分流系统的难度和代价,芸美村整体搬迁前建议保留现状截流式合流制进行过渡,不考虑进一步改造为雨污分流制。

鼎美-后柯村:结合村庄整治提升,逐步完善雨污水系统,加快建筑内部的雨污分流改造,实现从源头开始的雨污分流制。

2.2 污水指标及排放系数

结合相关规范和村庄实际用水情况,户籍人口平均日综合用水定额取180 升/(人·日),外来人口平均日综合用水定额取150 升/(人·日)。

排污系数选用80%。经计算,户籍人口平均日污水指标为145 升/(人·日),外来人口污水指标为120 升/(人·日)。

马銮湾新城紧邻厦门西海域,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因此还需考虑一定的地下水入渗量,入渗系数为1.10。

2.3 截流倍数(芸美村搬迁前)

截流倍数的确定需兼顾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根据相关规范并结合片区实际情况、改造难度等因素,芸美村截流倍数取3。

2.4 防洪排涝标准

(1)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2)内涝防治重现期标准

规划保留村庄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规划搬迁村庄考虑是近期临时过渡措施,设防标准为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

(3)暴雨重现期

村庄新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采用 3年一遇;现状雨水管渠按照设计重现期2年一遇复核,若不能满足标准,则相应采取清淤、改造等有效措施。

3 村庄截污改造规划

(1)芸美村在整体搬迁前规划保留现状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并规划在三座处理站周边配套建设调蓄设施,以应对雨季时混合污水的规模需求。调蓄池规模为350-400立方米/座,其选址应位于现状空地、规划绿地内。

(2)周边市政污水系统形成前,鼎美-后柯村保留现状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即转输至现状鼎美污水处理站处理;同时芸美-鼎美西侧地势低处的生活污水由现状水塘改造的生态处理塘进行收集处理。

(3)周边市政污水系统形成后,鼎美-后柯村污水转输至市政污水管,最终进入马銮湾再生水厂集中处理,现状鼎美污水处理站废除;同时沿芸美-鼎美西侧地势低处外围新建d300截污管,并接入市政污水管。

(4)进行现状管网排查,漏接误接的住户进行整改,进一步完善接户管,并加强污水管网的维护。建筑内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5)考虑近期村庄难以彻底雨污分流,建议有条件情况下村庄雨水排入水系前采取截污措施。

4 村庄内涝防治规划

(1)近期疏通现状排水沟渠。

(2)地块场平时应保留村庄周边水塘,作为滞涝区(其中,芸美村调蓄容积4.6万立方米,鼎美-后柯调蓄容积5万立方米),可结合景观及海绵低影响工程设施进行建设;同时周边道路实施时应做好现状鼎美排洪渠及下游水系的预留和衔接。

(3)周边市政雨水系统形成前,新建水闸,进一步降低下游水系倒灌进入村庄的风险。

(4)待周边市政雨水系统形成、鼎美排洪渠改道后,后柯、鼎美村西侧(竖向高程为4.5-12米)区域就近接入改道后的鼎美排洪渠和北侧规划市政雨水管;鼎美村东侧(竖向高程为3.3-10.8米)区域4栋竖向高程低于鼎美排洪渠50年一遇防洪水位的建筑建议搬迁,未搬迁前则通过规划滞涝区和排涝泵站排入改道后的鼎美排洪渠;

(5)结合村庄整治提升,进一步完善提升内部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应达到2-3年设计重现期要求。

(6)近期利用村庄海绵改造工程,对村庄内水塘塘进行整治,包括清淤、生态驳岸等,恢复其调蓄功能;规划保留绿地改造为下凹式绿地,进一步增加调蓄功能。

5 结语

以往规划设计的村庄截污、排涝工程较为零散,多数未能与周边的市政雨、污水系统、防洪排涝系统较好衔接,也缺乏与新城开发建设项目(如地块场平、市政道路建设等)进行良好的衔接,因此实施后常常存在诸如排水方向或竖向高程不一致、设施用地与规划建设用地冲突、出水口被填埋等问题,未能达到应有的设计目的。因此本文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探索在地块场平和周边市政系统形成前后等不同新城开发建设阶段中的村庄截污排涝规划措施,为新城开发建设中的村庄截污排涝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

猜你喜欢
雨污新城市政
市政管网雨污管道工程施工的质控对策研究
吉林省延吉市雨污分流改造及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利用理念的市政雨污分流改造对策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简述
BIM技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城中村雨污分流工程对改善环境的重要性探讨
挪威Bodø市政大厅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