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及哲学思考

2018-10-24 11:03闫语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网络社会

闫语

摘 要:网络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存在的网络伦理失范问题应当得到重视。对网络社会出现的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要综合运用法律、道德、传统伦理规范进行解决,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哲学思考能够把握好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关系,正确认识网络伦理,从现实社会伦理中获得启示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关键词:网络伦理;网络社会;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92-02

网络伦理失范现象严重影响着网络环境净化和网络传播的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网络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之间存在差别,但二者绝不是冲突对立的,网络伦理失范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带来的,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伦理也是现实社会伦理的延伸和发展。

一、网络伦理失范现象概述

(一)网络伦理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我国,移动互联技术突飞猛进,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网络与我们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与实用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网络传播的门槛变得更低,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互联网用户手中不单只拥有一块屏幕,手机、平板、PC,都成了UGC的主要媒介工具。用户生成带来的问题就是传播的随意性和网络伦理的失范。同时,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互联网传播中出现了大量商业化行为,很多不良信息借助网络传播迅速扩展开来,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往往制约不了网络社会行为。

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与之相对应,我们可以把网络伦理理解为在网络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1998年我国最早出现了对网络伦理的定义,认为网络伦理就是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网络伦理与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不同,这一点与网络自身的特点有关,互联网具有虚拟、隐蔽的特点。所以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伴随着虚拟与隐蔽,这样就使得网络伦理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把控。

(二)网络伦理失范的表现

1.不良风气滋长

互联网有着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社交软件、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形式为受众广泛接受,社交软件的层出不穷为受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网络生活。与此同时,社交软件带来的虚荣、攀比、个人主义等问题也不可忽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受众在互联网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变得越来越简单,一次虚荣心的满足甚至有可能引起第二次或更多次。同时,随着各种软件的功能不断扩展,受众可以选择性的接受和传播信息,当受众把不愿听到的声音自主选择屏蔽在外的时候就容易形成个人主义,表现为忽视他人感受,侵犯他人隐私,不顾他人利益。

2.道德绑架蔓延

利用新媒體可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信息。随着微信群这样的群体聊天功能的出现,各类信息更容易进行较大规模的群体传播。由于中国网民数量多、受教育背景不同,对于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强,在网络社会中道德绑架变得更加可行,严重危害了网络环境和网络伦理建设。

3.炒作行为盛行

炒作是一种传播行为,在如今更是一种营销方式。不可否认,炒作具有短时间内造势并产生巨大反响的作用,但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炒作以欺骗、虚假、表演等手段展开,套路不可谓不深。炒作二字从字面看来就充斥着喧嚣与虚假,如果单纯地作为一种商业手段来看它原本也无可厚非,但炒作借势和造势,这就必然会产生与人的相互关系。很多时候,为了达到炒作的目的,揭露隐私、编造谣言等手段层出不穷,面对经济利益,甚至出现不顾伦理道德而去进行恶意的营销和病毒式的传播现象。

二、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一)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

1.公民自身媒介素养不高

媒介素养可以界定为社会个体在媒介时代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综合行动能力,包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媒介的批判能力等方面[1]。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将媒介素养分为两方面来看,一是受者方面,二是传者方面。受者媒介素养不高是指受众在互联网上接受某一信息时,没有进行有效鉴别的能力和意识,因而对于一些虚假信息会被动甚至主动地接受,并且作为新媒介的使用者,受众可以很轻易地转化成传播者,进而将之前未加鉴别或鉴别不出的信息进行再一次的传播。传者媒介素养不高,是指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诱导,一些从事传播工作的专职传播者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不顾他人利益、隐私和社会要求进行炒作、营销、传播,以期达到轰动效应。作为商业行为,只要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都是可以的,但利用互联网进行隐私曝光、人肉搜索、恶意造谣等行为则是网络伦理失范的表现。

2.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差异

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所以在网上说什么、评论什么、散布什么可以变得很隐蔽。作为网络社会主体的网民在虚拟社会中表现不完整,传统的年龄、性别、相貌、职业、地位等属性在虚拟社会中模糊,取而代之的是虚拟的文字和数字符号,给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留下空间[2]。如今,技术的发展使得同一个人在同一个软件中同时扮演不同角色成为可能,对于同一事件,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要受到当事人、围观者等的约束,很多时候不能随心所欲地“畅所欲言”,而在网络上则可以任意发声。并且现实社会中我们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法律法规、道德传统等方面的制约,而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隐藏得更好,从而逃避一些制约。

3.网络技术有待提高

如今的互联网技术虽然日新月异,但不可否认在技术问题上仍然有很多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内容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过滤和屏蔽,对于很多网络信息也缺乏有效把关。在传播学中有把关人的概念,把关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一个信息进行审查、分析甚至改造之后才会将这一信息进行传播。传播学中所指的把关人可以是一个真实的人或群体,而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人力终究有限,但依靠技术的提高,实现信息的自动过滤可以为净化网络环境起到积极影响。

4.法律法规体系滞后

目前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公民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但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我们的立法体系显得明显滞后。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太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又不尽完善,在执行起来的时候更是难以取得可观的效果。并且,网络伦理存在的很多问题并不像现实的犯罪这样是直接的违法犯罪,很多问题只是停留在道德层面,因此也就难以制定苛刻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

(二)应对网络伦理失范的措施

1.提高互联网用户的自身素质

这里的互联网用户即指普通的互联网使用者,也指职业的互联网传播者。正如前面提到的,由于用户能力和意识的不足等造成了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鉴别而进行传播这样的“无心之失”,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互联网用户的这方面能力和意识。而对于一些由于某些因素背弃网络伦理的互联网用户,则更应当加强意识教育,对于职业的传播者要强化职业素质,网络媒体部门更要不断加强领导管理。

2.依托法律净化网络环境

目前我国打击网络犯罪的成果比较显著,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立法体系滞后等问题。网络技术更新发展迅速要求相关管控的法律法规也必须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要不断适应新出现的网络问题,这样才能以强制性手段规范网络伦理。

3.结合传统道德伦理,构建与时俱进的新的网络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提倡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可以说就是封建社会伦理的集中概括,现代社会对于封建社会伦理要批判继承,其中科学合理的成分可以对规范网络伦理起到启示作用。比如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这种思想转移到网络社会,就是要求我们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利、知识产权等,儒家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要求在网络社會要慎重发声,而不是人云亦云。传统道德伦理能够对网络伦理起到作用是因为传统的道德伦理经过几千年的应用已经能够较为容易地被中国人所接受,也能比较容易的实现内化,面对互联网这个现代科技,将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分融入其中能更加有效地规范网络社会行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网络伦理。

三、对网络伦理失范的哲学思考

(一)关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思考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中的网民也和现实社会中的公民不同。首先表现在网民的信息不明确,同一个人在网络社会可以有多个账号和不同身份。其次,在行为上,现实社会中的人总要受到法律、道德、制度等约束,大多数行为是符合社会伦理的,而网络社会中的网民,其隐蔽、匿名的特性决定了其行为具有很大的任意性、隐蔽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网民也是公民,公民的范围大于网民,同样,我们的现实社会包含着方方面面,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扩展。所以网络社会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在现实社会中找到根源,也都必将会最终危害到现实社会,可见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网络社会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对于现实社会进步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关于网络伦理与社会伦理的思考

正如网络社会应当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伦理也应当是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和发展。网络伦理是伴随着互联网新技术和受众使用行为而产生的,这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带来的,因此网络伦理应当以现实社会伦理为依据进行建构,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网络伦理关系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网络伦理的规范有助于网络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网络伦理的合理建构和维系来净化网络环境不仅对网络社会有着积极影响,也会促进现实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津池.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柳胜国.对网络伦理学研究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2-24.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网络社会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个人对知识深度的自我评价程度与个人网络社会价值认同的关系研究
论网络社会舆论场的属性与特征
论当代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及其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