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建筑外形美

2018-10-24 07:57李永玲刘伟王立群
居业 2018年9期

李永玲 刘伟 王立群

[摘要]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源远流长,本文以建筑的直观外形为“眼”,观察中国建筑之美。

[关键词]中国建筑;外形美;文化载体

文章编号:2095 - 4085(2018)09 - 0034 - 03

建筑是文化的传承者,是文明的记录者,它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建筑将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特点和民族特色一一写照,悄然记录了人类的进步。而建筑外形的演变,也将各个时代的审美逐一展现,建筑艺术以其不断改变的外形特征,让人们充分领略建筑的魅力。

1 建筑外形美的特征

1.1 对称美

中国建筑追求对称、均齐,其建筑布局形式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观念,王侯居所、帝王宫殿、宗教场所、室外园林等建筑的立面、平面,都体现了对称之美。对称的构成既可以表达规律和秩序,又有稳定和安宁的寓意,体现出庄重和威严的感觉,同时能给人的视觉带来美感,是建筑外形美的重要特征。

故宫是对称美的典型代表,整个故宫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布置,前殿后寝,纵深对称布局,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宫殿威严、肃穆之感,强调了帝王权威的至高至上,融入“庄严天威”的思想。

1.2 比例美

比例指的是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或构件与整体之间存在的一种数字关系,中国建筑比例之美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结构之美上。建筑平面的进深与面阔之比,以接近或达到黄金分割比为最美。比例之美重视建筑重心的同时也要形成稳定的视觉感,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具有确定数量制约关系的几何形状,通过某种标准和尺度的比例关系,构成的建筑就具有视觉的美感。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塔高468m,上球体到塔底的距离约289.2m,整体的比例约是0.618,符合“黄金比例”的美感。

1.3 节奏和韵律美

建筑的节奏和韵律之美也称为固定的音乐美,是指建筑有秩序地变化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激起的美感,这种美既显现于细节,又凸露于整体。如屋顶直线和曲线巧妙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这种设计既有利于排水又扩大了采光面,而且增添了建筑飞动轻快的韵律美,这是细节之美;北京天坛层层叠进,盘旋向上的节奏,表达了“步步登天”的意蕴,这是整体之美。细节与整体相辅相成,形成了建筑的整体节奏与韵律美。

1.4 图画美

图画美的代表作当属园林建筑了,亭台与轩榭的布局,近景与远景的层次、花草与树木的映衬,假山与池沼的配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一幅画,或是亭台楼阁的玲珑精致,或是花墙透窗的神秘朦胧,或是花草树木的错落有致,或是假山池沼的层峦叠嶂,总之,走在园林,彷如进入图画。

1.5 和谐美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谐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观念源远流长,这种观念在建筑中的运用就是和谐之美。具体是指建筑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多样统一的状态。就像一幅画,单独看每一个部分可能都不太出彩,但是各个部分相互配合,整体协调,就使整副画精彩绝伦,惟妙惟肖。而建筑,配合的是周边的环境和大自然,比如著名的晋祠。巍巍长山,古松劲树与圣母殿的木雕盘龙和殿前的鱼诏飞梁浑然融为一体,体现了自然和艺术的和谐美。

2 建筑外形美的影响因素

2.1 造型

看一个建筑,首先看到的就是建筑的整体造型,也是直观评价建筑是否美的第一标准。建筑造型就是建筑设计,这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的体现形式是利用建筑材料,通过点、线、面、体的基本要素,根据不同设计组合方式来实现的。

建筑风格是对某一类建筑造型的统称,建筑风格一般分为三类,一是传统的单一风格,这种风格紧密的与民族、地域、宗教和时代相连。比如陕北的窑洞;二是学派的风格,即综合了原有民族、地域、宗教等单一风格而形成的独特风格,比如岭南派的北园酒家;三是建筑师的个人风格,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各种个性糅合在单一风格或者综合风格中,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与单一风格和综合风格和谐统一,又略有不同,造就了建筑造型的形态各异。

2.2 材质

建筑外墙面的材质,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的美感。不同材质的建筑材料有其不同的特性,同一种建筑材料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美学效果。建筑设计师将不同材质的建筑材料进行艺术美学整合,运用到建筑营造中,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传统建筑结构外观样式单一的缺点,形成造型独特、风格别致的新型、时尚建筑。

目前,主要的外墙装饰材料有石材、砖、涂料、混凝土、玻璃、木材、金属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将运用于建筑的外墙设计中,为建筑艺术美增添新的元素,使建筑呈现缤纷多彩的美感。

石材具有多种花纹和色彩,适用于外墙装饰,同时由于自重较重,凸显了庄严、古典、含蓄、宏伟、耐久的品质,在建筑设计中,备受设计师的青睐,成为重要的外墙装饰材料之一。

外墙砖主要包括釉面砖、通体砖、玻化砖、抛光砖、马赛克砖等几种,具有良好的内久性和质感,且色彩鲜艳,能产生丰富的装饰效果。并具有易清洗,防火、防水、抗腐蚀、耐磨、成本低廉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装饰装修中。

涂料颜色丰富,同时具有耐水、耐霉变、耐粘污、良好的装饰性等特点,广泛用于外墙的裝饰。但涂料相对与其它材料而言,寿命较短,适用于污染较小的地区,同时一般用于低层建筑,重新涂刷较容易。

混凝土外墙较其它外墙而言,缺乏色彩的装饰性。比如清水混凝土,一次浇注成型,直接采用混凝土本身的自然质感和对拉螺栓孔、明缝、装饰片等设计形成自然状态的饰面。但是混凝土也不是完全没有颜色,着色混凝土会在土中添加特殊的添加剂,增加混凝土的色彩和质感,让混凝土更适合外墙装饰。混凝土有防水、防火、隔音、隔热、保温等性能,但是干燥收缩值较大,容易出现裂缝,需要养护。

玻璃幕墙将建筑美学、建筑功能、建筑结构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造型简洁,施工简单而且奢华大气,凸显都市风格,同时由于它可吸收红外线,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它既能像镜子一样反射光线,又能像玻璃一样透过光线。在光线的反射下,室内不受强光照射,视觉柔和。

幕墙外层玻璃的里侧涂有彩色的金属镀膜,从外观上看整片外墙犹如一面镜子,将天空和周围环境的景色映入其中,具有丰富的立面变化,使建筑物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当灯光、月光、阳光变化时,影像多彩斑斓、变化无穷,给人以动态的美。

在建筑外立面中运用最多的木材是防水防腐天然木材和防水防腐人造板材,除了实木房屋之外,木材的装饰一般有木板外墙、木板窗、木板百叶、栅格等,虽然木材的装饰低调奢华,接近自然且保温隔热,但是因为价格昂贵且需要防水、防火等,故而运用不多。

金属材料主要有铝、铜、及其合金制品,各种钢板、不锈钢钢板、锌板等.金属材质主要用于建筑屋面的装饰,比如铝合金金属屋面、钛锌金属屋面、镀铝锌钢板屋面等。

2.3 色彩

建筑色彩最主要的作用是装饰,形态各异的城市建筑经过色彩的装点,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环境,城市建筑由于丰富的色彩的加盟而独具魅力。

其次,色彩具有物理性能,不同的色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不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物理效能。

第三,色彩具有情感作用,不同色系的建筑具有不一样的抽象意义。

第四,色彩具有文化作用,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国家的文化。 第五,色彩具有标识作用,色彩在装饰城市建筑的同时,也在不同的建筑之间和同一建筑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起着重要的区分标识作用,增加了建筑的可识别性。

3 我国建筑外形的发展规律及趋势

3.1 古代建筑

中国建筑的创始阶段开始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包含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芽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以封建社会初期为开端,从春秋直到南北朝是建筑的成型阶段。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间建筑第二次大融合的年代。

建筑成熟阶段的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宋、辽金各朝。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两宋建筑风格精巧华丽,纤缛繁复、色彩绚丽。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建筑类型更为完善,规模极其恢宏;图样和模型广泛适用于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组合梁柱的运用,材分模数制的确立,铺作层的形成等技术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并趋于成熟。

元、明、清时期,建筑体系较为稳定。元大都以及北京城的兴建,是中国古代封建帝都建设的总结与终结;这一时期,随着拼合梁柱的大量使用、模数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建筑设计标准化、定型化以及砖石建筑的普及。

3.2 近现代建筑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也开启了近代化进程。这一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时期的大部分建筑沿袭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渗入,各个租界内出现“殖民式建筑”比如領事馆、洋行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接受了苏联的建筑创作理论,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复古主义就此出现,建筑沿袭20~30年代的古典手法,以局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比如重庆大会堂。还有以传统细节装饰为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比如北京天文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建筑外形也开启了新的一页。摆脱了狭隘、封闭的单一模式,逐步走向了开放、兼容、多元化的道路,向着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迈进。

3.3 未来建筑

当建筑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之后,人们会对建筑的舒适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的艺术性、环保性和智能性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未来建筑不仅仅是舒适的生活感受,更是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合体。

未来建筑的艺术性,可能更多的体现在外形奇特美观,功能多种多样的建筑上。建筑的个性化凸显了建筑的艺术性,建筑的人性化展示了建筑的舒适性。

环保、节能、绿色必然是未来建筑的主旋律,未来建筑会发明创造更多高科技的节能环保材料,减少大自然的负担,同时未来建筑与自然也会更和谐相容。

随着信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建筑也将更加智能化,快捷化,便利化。比如随处可见智能机器人、装配式房屋、房车等(见图1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