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量产诺奖,有三张底牌

2018-10-25 02:45徐静波
环球人物 2018年20期
关键词:奖得主诺奖癌细胞

徐静波

10月1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日本京都大学特别教授本庶佑获2018年度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今年76岁的本庶是研究细胞免疫学的权威。他此次获奖的研究成果“PD—1”免疫蛋白是1992年发现的,其基本原理是:人体免疫细胞(T细胞)在与癌细胞的结合中,免疫功能无法发挥作用,因为两种细胞间存在阻断物质“PD—1”免疫蛋白。只要抑制它,就可打通阻断,使免疫细胞能逐步吞噬癌细胞,最終消灭癌细胞。有知名学者称,本庶这一重大发现“为全人类最终战胜癌症作出了伟大贡献”。

本庶是日本17年来第十八位获诺奖的科学家。2001年,日本政府在科技基本计划中提出“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当时海外舆论认为其“口出狂言”。现在看,这个目标并不离谱。

为什么日本会有那么多科学家获诺奖?除了日本人的匠心精神外,更重要的是日本有良好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和经费保障。

首先,日本科研人员有充裕而自由的研究时间。除参加学术会议外,没有其他事打扰他们。大学与科研机构不急功近利,不搞短视考评,允许教授和科研人员长期研究。科研人员不会因一段时间内拿不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政府也给科研人员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大学科研经费的55%用于基础研究。

其次,科研成果的评估与科研水平的认定,不是由政府行政机构直接参与管理、评审,而是由同行组成的学术机构来负责。这就避免了科研人员浪费时间与精力周旋于权力之间。日本没有“特殊人才”认定制度,也不给予科研人员某种身份标签,让其在学术活动或福利待遇上享有高人一等的特权和津贴。科研人员只能通过认真研究,以成果来证明自己的学术地位,自然产生学术领军人物。如本庶的助手就是来自全国各大学的同行教授,大家自愿协助他攻克癌症治疗难关。

其三,日本科学家视野开阔,注重国际交流。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是日本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的成就多在美国的实验室中取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和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国大学进修。而本庶博士毕业后也在美国的医学研究所里进修过。研究“万能的iPS细胞”的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教授,一年中有1/3的时间是在美欧研究所度过的。

日本科学家的职业威望高,工资待遇丰厚,这也为他们全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调查显示,在日本187种职业中,大学教师的职业威望得分为83.5,仅次于法官、律师的87.3分,居第二位。大学教授的平均年收入约为1122万日元(约合90万元人民币),大大高出国家公务员的663万日元的水准。

上述诸多原因,奠定了日本培养和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土壤与环境。未来30多年中,日本完全有可能再诞生一批诺奖得主。

猜你喜欢
奖得主诺奖癌细胞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基因魔剪”给每个癌细胞打上独特标记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The Lonely Ward
黄蜂毒素能选择性杀死癌细胞
2014年搞笑诺贝尔奖
莫因华人科学家落选诺奖气馁
别拿博士不当司机
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