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评估及其与学校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018-10-25 10:53郭艳华郭丽华张文静向立明
大学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相关性大学生

郭艳华 郭丽华 张文静 向立明

[摘 要]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对挫折感的适应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平均分为(18.28±8.92)分,挫折承受能力有待提高;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和是否学生干部方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一般,不同等级挫折承受力间的学生适应能力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均有待提高,挫折承受力与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学校适应能力;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0-0144-04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对挫折感的适应能力,即指个体遭受挫折困境或失败时,能够经受住困境、失败带来的压力,具备摆脱逆境从而避免自己心理失常并从挫折中成长的能力[1]-[4]。大学生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针对随时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应对措施,并能够在新的环境中适时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整,使自己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并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的能力[5][6]。我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的强弱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也直接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本研究对在校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及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探索挫折承受力与适应能力的相关性,为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兼顾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在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对**大学、**学院以及**大学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发放问卷前统一对调查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向被试者说明研究目的、保密原则、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问卷由被试者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调查员当场回收。

(二)研究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编制一般资料问卷调查表,用于收集受试对象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关系和是否学生干部等。

2.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评估。采用谢炳清[7]等编制的抗挫折能力问卷,该问卷共 30 小题,以“是”和“否”作答,根据计分原则划分,“是”记1分,“否”记0分,题目中第2、3、5、6、10、12、14、15、18、21、23、24、26、27、 30题为正向计分,即被试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第1、4、7、8、9、11、13、16、17、19、20、22、25、28、29题为反向记分。根据得分情况,将挫折承受力划分为三个等级,得分在0~12间为抗挫折能力较差,13~20间为抗挫折能力一般,21~30间为抗挫折能力较好。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8,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3.大学生适应能力评估。采用方晓义[8]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China College StudentAdjustment Scale,CCSAS)对其适应能力进行评估,该量表共60个项目,包括7个维度,分别为: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每个项目以1~5级计分,从1代表“不同意”到5代表“同意”,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状况越好。该量表总的α值为0.929,重测信度为0.996。总量表的信度系数高达0.937,具有很好的构想效度、区分效度和实证效度,适用于在校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一般资料以均数、方差、百分比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不同情况下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得分及适应能力得分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者单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对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共发放269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为98.14%。

将调查对象根据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父女关系及是否为学生干部的不同进行分类,各项所占比例见表1。

(二)大学生总体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平均分为(18.28±8.92)分,其中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占10.61%,平均分为(8.21±4.18)分;挫折承受力一般的占60.23%,平均分为(16.43±7.90)分;挫折承受力较好的占29.17%,平均分为(25.77±6.19)分,结果见表2。

(三)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人口统计学差异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得分在性别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二学生挫折承受力最强,其次是大三、大一学生,挫折承受力最差的是大四学生;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民主家庭的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显著高于溺爱和专制家庭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学生干部的挫折承受能力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学生挫折承受力在專业、生源地、父母关系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3 。

(四)不同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分

大学生适应能力总平均分为(28.89±3.31)分,适应能力一般。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大学生适应能力总平均分为(24.18±3.05)分,挫折承受力一般的大学生适应能力总平均分为(28.26±2.30)分,挫折承受力较好的大学生适应能力总平均分为(31.89±2.39)分。不同等级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总平均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见表4。

(五)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可知,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适应能力的总平均分及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果见表5。

三、讨论

(一)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一般,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一般甚至较差,这与陈炯波[9]、张慧影[10]、刘幸娟[11]关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大多数生活在父母的关心甚至宠爱下,衣食无忧,学习和生活环境都比较优越,因此当进入大学后, 其在挫折面前通常表现出较差的承受能力。

(二)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性别上,男生挫折承受能力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古叶[1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男女性格差异及传统教养方式有关。女生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经常受到大家的保护与爱惜,在遇到挫折时总是显得束手无策,挫折承受能力较差;而男生在遇到困难时,更喜欢积极去解决,挫折承受能力较强[13]。在年级上挫折承受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刚入学不久,对生活和学习环境还没完全适应,因此面对挫折时承受能力较低;而大二、大三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面对挫折有了自己的应对方式,挫折承受能力较高[14];大四学生可能是存在就业、考研等压力,这难免会对情绪產生影响,因此挫折承受能力有所降低。在是否独生子女上,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多保护,几乎没遇到过挫折,而进入大学,离开父母的保护后在挫折面前承受能力较低;而非独生子女相对受父母的照顾少,当遇到挫折时,自己会努力去应对解决,因此比独生子女的挫折承受能力高。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挫折承受能力具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民主型家庭的父母教育方式比较民主开明,理解并尊重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其挫折承受力较高[15];而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的父母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保护与宠爱,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生活与想法,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较差。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学生干部的挫折承受能力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的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干部经常参加和组织的活动,逐渐锻炼了能力,在遇到挫折时会积极去解决,比非学生干部的学生挫折承受能力较强。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在专业、生源地、父母关系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专业上挫折承受力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专业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分配比较一致,所以挫折承受力上无显著性差异;在生源地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与城市生活水平的差距也明显减小,生活学习环境差距日渐缩小,因此他们的挫折承受力无显著性差异;在父母关系上,四组学生挫折承受力得分无显著性差异,来自和睦安宁家庭的学生挫折承受能力较高,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关系在无形之中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样本因素有关。

(三)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校适应能力一般,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原因可能是在上大学前其学习和生活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安排,使他们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意识及生活能力的锻炼,适应能力较差。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家庭生活向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过渡阶段,进入大学,离开父母进入陌生的环境后,学生的适应能力变差。本研究发现,挫折承受力高的大学生适应能力高于挫折承受力低的大学生,不同挫折承受力的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大学生适应能力与挫折承受力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挫折承受力高的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在面对挫折时会用积极客观的心态去处理和解决问题,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抵制消极情绪的产生[17],从而能较快较好地适应环境;而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适应能力较低。这也可能是因为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在遭遇学习或生活等方面的挫折时,能够较快较好地适应这种挫折环境,调整好心态抵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而适应能力差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消极心态,抗挫折能力较差。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8]。

四、结语

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中,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普遍存在,而大学生遇到挫折后很容易陷入不良心理状态中,不利于其健康发展[19]。因此,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和学校适应能力,认清提高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与学校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发掘影响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学校适应能力的因素,探索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62-63.

[2] Clifford, M.M.Failuretolerance and academic risk-taking in ten to twelve year Old-student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3(58):15-27.

[3] 蒙艳.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研究现状之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1(11):233-234.

[4] In Crede,M.Niehorster,S.Adjustment to College as Measured by 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its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J].Educ Psychol Rev,2012(7):133-165.

[5] L.Jimenez.Adjustment of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growing up in ar-risk families: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variables and individual,relational and school adjustment[J].Childer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9(6):654-661.

[6] 李彩娜,党健宁,王彩云.大学生情绪适应及其与依恋、情绪调节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9):708-712.

[7] 谢炳清,伍自强,秦秀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426-428

[8] 方曉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 : 95-101.

[9] 陈炯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及其教育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129):196.

[10] 张慧影.专科大学生心理控制源、领悟社会支持和挫折承受力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1] 刘幸娟,张颖,赵义泉.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J].高教研究,2012(342):228.

[12] 古叶.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调查与挫折教育的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4.

[13] 程利娜.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对中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3(1) :15-17.

[14] 郝炳辉.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2011.

[15] Clifford, M.M.Kim, A.Me Donald , B.A .Responses to failureas influenced by task attribution, out come attribution, and failure tolera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008(3):19-37.

[16] 黄沁舒.大学生挫折容忍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55.

[17] 王树青,石猛,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与情绪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15-218.

[18] Almedia,L.S,Adelina,G.M.Pasisna,J.Extra curricular involvement,academic adjustment and achie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A study of Portuguese students[J].Anales De Psicologin,2012(3):860-865.

[19] 肖云,周卓华,蒲清平.论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2014(5):29-33.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相关性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