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社交网络焦虑症

2018-10-25 12:18李忠东
检察风云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丽贝卡汉森焦虑症

李忠东

谎言导致并发症

去年6月11日,美国戏剧最高奖项托尼奖颁奖典礼在纽约举行,百老汇音乐剧《致埃文·汉森》(Dear Evan Hansen)一鸣惊人,获得最佳音乐剧和最佳音乐剧剧本等6个奖项。剧中讲述了一个患有严重社交恐惧症高中生少年的故事,他名叫埃文·汉森,没有朋友。母亲当护士,离了婚后总是为了收入而忙于工作,儿子无法从她那里得到更多的关爱。当同学康纳尔·墨菲自杀后,汉森因为一个误会而被死者的家人和同学相信他背地里就是墨菲“最好的朋友”。汉森从此成为善良旳化身,在网络上收获了超高人气,终于获得了自己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友谊和浪漫,但他的谎言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并发症。

这部音乐剧是根据作家史蒂文·列文森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展示了身处社交时代的青少年的生活状况。“这是一个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的真实群体,这些年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故事太多了。”列文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都是社交青年的一代,总是不停地关注着别人在做什么,而感觉自己不合群,进而怀疑别人是不是都比自己过得好。”

《致埃文·汉森》的词曲创作人班奇·帕赛克和贾斯汀·保罗享有盛名,曾因电影《爱乐之城》摘得奥斯卡奖。他们在读高中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同校学生自杀后态度都产生了变化。如同剧中《通过窗户挥手》(Waving Through a Window)那首歌曲所表达的,社交时代仿佛使每个人紧密相连却又深感孤独,拿不定主意是该做一回自己,还是变成“合群”的别人。汉森的扮演者本·普拉特在颁奖典礼上诚恳地对青少年说:“不要花费时间变成别人,而要做你自己。”

尽管现实生活中像汉森这种患有社交恐惧又恰巧遇到同学自杀的情况并不常见,然而痴迷于社交媒体的青少年却不在少数,他们饱受社交网络的煎熬,最终患上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甚至产生自杀的倾向。音乐剧《致埃文·汉森》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并且获得美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在于它将青少年的“病态”生活搬到了聚光灯之下。

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进行了一项关于该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情况和其心理健康的调查。在对其中1500名14-24岁青年分析之后发现,英国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超过90%,遭遇网络暴力的少年有7成,患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比例比25年前上升了约25%。研究发现,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体2小时以上与其糟糕的自我评定和精神状态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现象也被称作“Facebook忧郁症”。

在社交媒体上,炫富、秀恩爱的帖子比比皆是,多数青少年过度曝光私生活会引发攀比心理。他们在发现同龄人的生活比自己更好时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不满足、羡慕、嫉妒、伤心的情绪便随之而来,长此以往负面情绪累积得越来越多。不堪重负的青少年极易患上抑郁症,甚至会有自杀倾向。

过度沉迷社交网络导致睡眠时间的减少以及睡眠质量的降低。青少年平均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为9.5小时,而使用社交媒体会让他们延迟入眠2小时。睡眠不足使人疲倦,易患感冒,变得抑郁。由于过于投入社交网络,总想在第一时间回复评论及“点赞”,或者追踪朋友的动态,因此睡眠质量也大打折扣。

不堪重负危害大

正处在最好年华里的青少年为什么会沉迷于虚拟的世界呢?来自加州洛杉矶大学的科学家们扫描了正在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大脑,发现发帖的“点赞”会令成长中的大脑特别陶醉,極易引发焦虑。苏格兰心理卫生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点赞”功能只是让青少年对社交媒体“上瘾”的诱因,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的危害不仅于此。还包括网络暴力肆虐。

人们习惯将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称之为“网络暴力”。这种暴力形式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在美国,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网络社交账户,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曾遭受过类似的网络暴力。由于在网络上发言的时候面对的不是真实的人,甚至很多时候发言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让一些人在语言表达方面非常随意。然而,就是这种随意的语言,可能已经构成了对他人的骚扰,触犯了法律。

丽贝卡·塞德威克是美国佛罗里达州莱克兰市12岁的初中女孩,看起来和同龄人没有什么两样。但她的某社交网站个人页面上,类似“你应该喝漂白剂去死”“没人喜欢你”“你应该自杀”的留言层出不穷,“施暴者”正是她的两名12岁和14岁的女同学。

塞德威克在网络世界饱受折磨,她不堪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爬到学校附近的一座废弃水泥厂的顶层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案发之后,两名在网络上欺凌丽贝卡的女孩被拘留。但由于均未成年,在法律规定的21天拘留期满后都被释放了。当地警方表示,佛罗里达州没有关于网络暴力的具体处罚规定。面对女儿的不幸,丽贝卡的母亲诺曼痛不欲生。然而曾用言语欺凌丽贝卡的那名14岁女生仍然没有表示出一丝愧疚,而是发出“是的,我欺负了丽贝卡”和“她自杀了,但我根本不在乎”这样冷酷的留言。悲剧在社会上引发巨大震动。不少美国人无不为之痛心和反思:是什么夺走了少女的生命?又是什么让一些青少年变得如此冷酷?

负面体验增多

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调查了165位Facebook用户,让他们描述最近一次在Facebook上的糟糕经历并评价严重性,结果发现在过去六个月里由于违反社会规范而引起不适体验的用户达150人。第二种不适体验是由于发布的内容与他们想要呈现给朋友们的个人形象不一致。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交网络上呈现给朋友们的形象是自己所想要呈现的,当自我形象遭到破坏时,就会对我们产生影响。第三种不适体验是他人呈现的内容与我们希望的内容不一致,这也和自我呈现有关。第四种不适体验是指个体发布的内容意想不到的得到了过多的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烦恼。

英国和美国的心理学家调查了881位女大学生的Facebook使用情况、饮食与运动习惯以及身体形象,发现使用Facebook时间越长的女大学生,就会越频繁地感到自卑,并且更经常将自己的相貌与朋友的相比。除了外貌上,社交网络还有很多方面也会让人们感到自卑。比如,你在一场重要的考试里失手了,而你考得不错的同学却可能会更新一些和这场考试有关的状态,这也会让你感到自卑。

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357名社交网络用户进行调查,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嫉妒心是社交网络带给他们的最主要的负面情感。其中女性倾向于嫉妒长相,中年用户则偏向于嫉妒家庭幸福。另一项由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使用Facebook的时间越长,正在谈恋爱的个体就会因为伴侣而产生更多的嫉妒心理,反过来个体又会花更多的时间用于监督伴侣的Facebook主页上,这样便导致了一个循环的过程。旅游休闲、人际交往以及自我推销的内容频繁地出现在社交网络之中,这些内容非常容易激起嫉妒心,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迷途知返获新生

可喜的是,根据波士顿希尔·霍利迪广告公司旗下内部机构Origin的一项研究数据,34%的年轻人正在退出社交网络,有64%的年轻人正在考虑休息一段时间。这项研究覆盖了1000名18-24岁的美国年轻人,其中41%的人对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等社交平台感受到了焦虑、伤感与失望。尽管如此,77%的年轻用户也表示这些平台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多于缺陷。

24岁的英国女子妮基·佩德因在社交网站上目睹一些女性炫耀自己光鲜亮丽的照片而产生自卑心理,患上了焦虑症。她每天花10个小时沉迷于社交网站,并将自己与网站上的女性照片做比较,结果逐渐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自被诊断出患有焦虑症之后,佩德就开始接受认知心理治疗。如今,她不再沉迷于社交网络,并且拥有积极愉悦的心态。

美国女生埃西娜·奥尼尔是一位19岁的模特,12岁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身体庞大、个子太高、笨拙不受欢迎的书呆子。她以为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粉丝将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工作,为了可以有更多的“点赞”和关注,她每天用8个小时做造型、拍摄和编辑。15岁的时候,奥尼尔在Facebook上成为一个身材苗条、金发碧眼、面带微笑的优秀学生。然后她开通了Instagram和Tumblr,不久根据别人的要求开始转战YouTube,在Instagram上的粉丝超过57万,在YouTube上大概有将近25万的关注,成为“社交媒体名人”。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奥尼尔拥有越来越多粉丝,身材变得越来越好,网上的照片越来越有吸引力,看起来拥有最完美的生活,然而内心深处却感到非常孤独和悲惨。“每当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其他人,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第一时间思考:‘他们是不是讨厌我?‘他们会不会在取笑我? ‘他们是不是觉得我很蠢?”她坦承道,“我把自己不好的一面藏起來不让大家看到,没有人知道我的内心经历了什么。我十分辛苦地维持我完美的外在形象,结果患上社交焦虑症和抑郁症。我最终幡然醒悟,选择放弃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名人的事业。”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丽贝卡汉森焦虑症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徐汉森作品赏析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一把小绿伞
In Your Eyes 你眼中的世界 Track 2
换个方式守护你
换个方式守护你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保险柜中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