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肺科医院:找准定位 可行发展

2018-10-26 01:25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18期
关键词:学科人才医院

走进上海市肺科医院(以下简称“肺科医院”),便会发现别有洞天,清澈的池塘被绿荫环绕,院内美丽的叶家花园不仅记载了早年医院捐建的一段佳话,也给今天的肺科医院增添了美丽和生机,使它在上海林林总总的医院中别具风格。上任肺科医院院长后,艾开兴发现这家低调的专科医院却有着骄人的业绩与悠久的历史。

“花园医院”:深藏功与名

20世纪30年代,我国结核病猖獗,而当时上海还没有一所结核病医院。为填补这个空白,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医学博士颜福庆多方奔走呼吁,向社会各界名流募集资金。1933年2月,颜福庆向自己的学生、叶澄衷之子叶子衡谈及医学院还须筹建一所专门医治肺结核患者的医院。和父亲一样素来热心于教育与公益事业的叶子衡听闻后,当即将自己的私人花园——“叶家花园”捐赠给上海医学院建立第二教学医院,专门收治肺科患者。

1933年6月15日,医院正式开业,颜福庆为首任院长。为纪念叶澄衷,医院命名为“澄衷医院”,又名“澄衷肺病疗养院”。

历经抗战与内战的炮火,新中国成立后,“叶家花园”仍按澄衷疗养院命名。“几经沧桑,几经更名,‘叶家花园’似乎总是和‘呼吸’有关,总是脱不开‘肺’的干系”。1984年11月,上海市第一结核病医院、上海市第二结核病医院、上海市结核病防治所联合成立了上海市结核病防治中心。同年,上海全国结核病防治研究分中心迁入,指导我国南方十六省区市的结核防治工作。1989年12月,医院更名为“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

1995年医院申报三级甲等医院并获批,这是肺科医院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过等级评审,医院院的各项管理逐步向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过渡。

1998年12月,根据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原上海市卫生局决定组建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并将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上海市职业病防治院(临床部分)的业务和功能整合入院。“这意味着,医院的社会责任大大加强了,公益性增强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卫生危机——‘SARS’、‘禽流感’、重大国际会议的安全保障,肺科医院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医疗支撑。”艾开兴说,至此,医院名称正式变更为“上海市肺科医院”。

“肺科医院在国内外都比较知名,沪外的患者占到医院总就诊量的63.1%,5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海外医生来医院进修学习,医院学科做得扎实,业务精进。”艾开兴认为,业务精湛、技术先进固然重要,但是对标国际、开放发展于当下也非常关键。

由此,肺科医院的战略目标逐渐明晰:秉承传承、创新、转型的发展原则,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医疗机构和专业学科,契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要求,以国际一流的肺部疾病临床诊疗中心、肺癌新药和手术器械研发创新中心、肺部疾病临床培训和教育中心三个国际一流中心建设为抓手,把医院逐步建成为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具有国内一流学科实力和较高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专科大学附属医院。

院长语录

◎上海的综合性医院已经很多了,不需要多一家同类型的综合性医院,否则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放弃专科优势,谋求所谓的

“大专科,小综合”,反而会迷失发展方向。这也是我们全体肺科人思考的结果。

◎人才去到哪,哪个医院的相关学科就能发展起来。人才建设要顺应学科需求,而对于人才一定要有意栽培。

◎如果一个单位的青年人才不强,是很难有很好未来的,不仅是对于青年医师,还包括技术人员、护士和行政人员等,医院都会积极搭建发展平台。

学科:定位明确 可行规划

学科是医院生产力,品牌学科、重点学科是医院核心竞争力,艾开兴认为,学科建设要有一定的规模,更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尤其是专科医院,由于临床学科相对集中,因此其核心学科必须在医教研各领域都占据国内领先地位,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推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医院健康快速发展,也能反作用于核心学科,为学科发展提供优质平台,形成良性互动。

近年来,随着外部医院的发展和扩张,肺科医院也有过思考,要不要逐步向综合性医院过渡?艾开兴没有独自决定,而是号召全院上下一起思考和面对。

我国的综合性医院一直是沿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有着科系全、规模大的天然优势,“但从一些医院学科排行榜单中可以看出,优质的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的学科发展也是有所侧重的,其排名全国前十的优势学科或者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数量也相对有限。”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患者对于某一病种的临床需求也越来越高。医院传统优势学科的进一步细分,为专科医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进一步发挥专科诊疗和研究特长提供了机遇。“肺科人”十分清楚,“专”恰恰是专科医院的典型特征和生命力所在。

“上海的综合性医院已经很多了,不需要多一家同类型的综合性医院,否则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放弃专科优势,谋求所谓的‘大专科,小综合’,反而会迷失发展方向。这也是我们全体肺科人思考的结果。”艾开兴说。

肺科医院决定依靠特色,扬长避短,“定位明确、适应发展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基础,找准对标、可行规划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夯实临床、服务患者是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是医院建设发展的原动力,培育品牌、协同发展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是肺科人的共识!”

“品牌卓越的学科,一定是该学科领域内关键病种诊治能力水平非常强,与之相关的各个专业学科也很强。其他相关支撑、配套、基础、交叉等学科的建设,必与品牌学科建设形成相辅相成之势,保障并促进品牌学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最终促进医院发展。”

由此,肺科医院学科建设总体思路确立: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瞄准国际国内顶尖标杆,临床技术和临床研究齐头并进,打造高峰学科群。高峰学科优先发展,带动发展中学科协同发展,打造高原学科体系。

同时,在医院的战略发展规划统筹指导下,肺科医院着力做大做强临床特色,科学有序推进亚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人才、科研、教学与管理的全面发展。目前已形成由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呼吸病学、职业病)、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呼吸病学和结核病学)、上海市重点学科(胸外科)、上海市结核(肺)实验室组成的学科体系。

人才:顺应学科需求 多层次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科教创新是学科建设的源泉和动力。

医院间、学科间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去到哪,哪个医院的相关学科就能发展起来。”因此,艾开兴认为,学科建设的本质与核心其实就是人才的挖掘、培育和引进,“人才建设要顺应学科需求,而对于人才一定要有意栽培。”但同时学科建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人才因素也不是孤立的,需要政策、硬件、平台、资金等因素紧密配合,才能发挥人才因素的最大效用。否则,将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

肺科医院现有职工14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88.5%,目前拥有一支包含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国家杰青、中组部千人及青年千人计划、国自然优青、上海领军人才等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

肺科医院对标各级人才计划,坚持以内部培育为主,人才引进为辅,促进学科人才梯队可持续发展。立足临床与科研两大基点,建立涵盖“高、中、青、专”各级各类人才的多层次培养体系,重点推进院士推荐、领军梯队、创新群体、临床专家和可持续人才队伍建设以及雏鹰计划、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学科骨干计划三级梯度培养体系建设,与院外各级人才计划实现无缝对接。

人才培养、科教创新是学科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在人才梯队建设中,学科带头人的选择是重中之重,要求医德优、管理好、学历高、学识博、技术精,还要能把握方向、制定规划、培养队伍、引领辐射(开放合作交流)。科学研究促进服务患者能力提升。以科研项目促人才成长,以人才计划促科研水平提升,以实验室、研究所、转化中心、创新团队、内联外合等配套措施推进科学研究。

此外,肺科医院尤其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如果一个单位的青年人才不强,是很难有很好未来的,不仅是对于青年医师,还包括技术人员、护士和行政人员等,医院都会积极搭建发展平台。”艾开兴认为,思维活跃、动作敏捷、思想鲜活,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是青年人的长处。他鼓励大力提拔培养青年人才,在肺科医院,许多中层管理者是80后,有的还不到30岁。

此外,肺科医院每年还会针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举办冬令营和夏令营,鼓励准医学生们进入肺科医院,走近临床。“让他们接触医生工作最真实的一面,了解患者对医务人员的需求,体验未来作为医者的职责,这对他们坚定地走医学这条路是有帮助的。”这也是肺科医院医院承担公益性的一种方式。

医疗:“显微镜”下推服务 “后视镜”下压实质控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诊疗技术手段的提升,近年来,肺部疾病患者数量持续增长,与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产生了矛盾。为此,肺科医院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对院内流程、服务作出了多项探索,同时又持续以闭环管理雕琢工作细节,实现医院管理效能的最优化。即“显微镜”下推进服务改善,“后视镜”下压实质量控制。

肺科医院响应申康要求,以患者为中心,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目标,在“显微镜”下优化路径、精细分工,保质量、提效率。近两年,该院先后在胸外科推出“医疗助理师”“1+1+3肺部小结节优化手术路径”“肺部手术快速康复”项目,又在全院进行“日间病房流程改善”和“肺穿刺流程改善”,不断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满足了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同时,通过病种精细管理,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改进了医疗质量,提升了患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15年,上海肺科医院在院内调查中得知:多数外科患者反映“与医生见面次数少”“很多问题无处询问”。鉴于胸外科医生每天除早晚两次查房,多在手术室,分身乏术,肺科医院引入了“医疗助理师”,在患者入院前,告知入院注意事项;入院后,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及时答疑解难,指导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出院后,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术后复查和随诊。

为提高床位使用效率,该院积极探索“1+1+3肺部小结节手术优化路径”,即1天术前检查,1天手术,术后3天出院。术后3天是通过开展“肺部手术快速康复”项目,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缩短术后住院天数。由此,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等待天数由2015年的4.85天下降到2017年的3.34天,下降了1.51天,同期,平均住院天数下降了3.12天,胸外科手术人次在2017年达到13341例次,增幅达到60.03%,医院医疗服务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肺科医院通过闭环管理,建立起自查自省的“后视镜”网络,凝心聚力、精雕细琢好医院各项工作。医院通过精神文明找问题抓督导的职能,改善医院流程、提高服务创新。要求每一个员工通过党群组织(党支部、工会、团委)去发现流程、环节中的问题。2017年,该院共收集员工和患者的意见192条,整改率达70%。医院还利用微信建立起由普通员工、整改和督促部门组成的“指尖督导群”,鼓励员工“爱院如家、多管闲事”。群内建言、整改、督导各司其职,随时随地发现问题,即知即改。

管理:建章立制 持续推进改革创新

艾开兴认为,高效的医院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医院发展。根据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要求和医院精细化管理需求,2017年肺科医院完成了对各条线各部门规章制度的梳理、修订和新增工作,对于不符合当前医院发展形势和管理要求的制度予以废除。总计修订制度143项、新增制度82项、废除制度26项,共梳理全院规章制度716项。

同时,持续推进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分配向优势学科、岗位风险大、社会责任重的学科倾斜。进一步优化各类人员绩效分配结构比例,在提高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绩效的同时,也关注辅助、后勤、派遣人员的绩效。医院还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结合业务实际,建设肺科医院HRP系统,建立了资产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房屋及建筑物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与权力监控的项目采购管理流程实现信息共享。

今年正值肺科医院建院85周年,它始于叶澄衷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再到一位传奇院长颜福庆,历经屡次变革而到现在的卓越攀高,肺科医院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传奇的变迁史和晋级史。

在大多数肺科人看来,肺科医院近十五年发展的速度和成果,已经超越了之前七十年发展的总和。以前许多人知道上海有结核病防治医院,但不知肺科医院是哪家医院,几十年的风雨中默默无闻。但是近十五年,肺科医院的胸外科排名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前三名,肺科医院在全国医院的排名从前年的73名上升到去年的68名。肺科医院的力量,在持续增强;肺科医院的美名,在国内外飞扬。有肺科人感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换来彩霞满天,而霞光中的人们有理由相信,上海市肺科医院必将延续八十五年来的瑰丽梦想。

正如院歌所唱:“在那呼吸之间,成就辉煌”“让那肺腑之情,再创荣光”。

猜你喜欢
学科人才医院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超学科”来啦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