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建盏的传承与创新

2018-10-28 09:15邱华忠
神州·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建盏艺术审美创新性

邱华忠

摘要:建窑建盏,釉色绀黑纯正,又富有变化,且斑纹为自然形成。建窑从宋代起到现代,都是以黑釉茶盏驰名海内外。其强烈的艺术特色与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的产物与艺术瑰宝的标志性代表。本文试图从建盏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进行考证,从而阐述建盏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建盏;艺术审美;传承性;创新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陶瓷,因它们独特表现形式及其根植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与国画艺术一同成就为世界文化艺术中精粹。其中,建盏更是被称之中国陶瓷文化中的“国之瑰宝”。它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丰富的人文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拥有极高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宋人崇尚于自然简约中,发散无尽之美。建盏就是宋式极简的最佳印证之一。

每一种艺术都根植于一定社会时期内的历史与文化,是该时期一切文化现象的总结与代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建盏艺术同样直接的体现了它所处时代的文化与审美价值。为了促进当今建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和揭示建盏艺术的内在审美特征和发展规律,从它的发展与表现形式入手,结合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去综合考量它,这便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建盏,创烧于晚唐,兴于两宋。在宋朝年间,人们喝的是压制成饼的研膏茶,因其建盏器型和质地适合点茶,其低调而变幻莫测的釉色又适应宋人审美,于是挟龙凤团茶的威名获得了从宋徽宗到朝廷百官的喜爱,上行下效,名动一时,建盏将黑釉茶盏推至宋代茶器的最鼎峰。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到斗茶所用茶盏,直指斗茶须用“盏色青黑、玉毫条达”的建盏,却只字未提宋代五大名窑及其他窑口。由此可见,宋徽宗在当时已经将建盏作为斗茶第一茶盏,并亲自为其代言。甚至被日本茶人传回日本,成为日本国宝!目前,日本官方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有8件是中国瓷器,8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盏,含3件曜变盏,1件油滴盏。此外,英国、美国等国的世界级博物馆也均有收藏建窑建盏。两宋时期,建窑最长的龙窑达135.6米,窑宽1-2.35米。依山而建,头尾高差28.65米。堪称世界之最。有学者研究称一窑可达10万件。可见当时装窑是何等繁忙热闹,出窑又是何等壮观。

建盏算是中国陶瓷中第一个被专用做茶杯的。《中国陶瓷史》 《大观茶论》 《饮流斋说瓷》等古籍均有中记载。一般来说建盏的外壁都是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釉面熔化粘在窑板上;由于釉在高温中是胶水状的熔化状态,经常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众所周知,建盏是从古至今烧制难度最大的瓷器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胎釉中含铁元素的氧化物比较多,胎土吸釉度一般,并且相比其他用作烧瓷的土来说,收缩率更大。所以建盏从古至今难以烧出特别大型的作品,也难以烧出特别复杂的器形。由于要求的窑温很高,又要使用强还原氛围,所以烧成过程的不确定性很强。这点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很多高端产品采用很多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虽有改善,但是也难有大幅提升。古代由于烧制条件所限,建盏一般都是套匣钵(主要为了防止直接接触燃料的烟或者落灰)在木柴窑中烧制的,其制作工艺,烧成技术要求相当严格。

建盏,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了,这样就失传了有800多年,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才逐渐恢复研究与生产,不过在早期品种很单一,始终停留在模仿老器型、缺乏创新的状态中,对传统的传承不应停留在复制古代这一单一的层面上,而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也只有创新才能更好的把建盏艺术传承下去。当今经济和技术的一体化以及文化的全球化既给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创造了机遇,也给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难题。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种类惨遭市场淘汰而面临消亡。在近百年里,技艺失传或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种类难以计数,如何保护好面临技艺失传或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品种,是目前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其实,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艺术行为都不纯然是非功利的,今天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的艺术杰作,通常都诞生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之中。今天被视为传世佳作的珍品都曾是人们的日用器物,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焕发生机,需要在符合当代人的生活理想、反映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既要保留传统技艺,又要有清新的时代气息,建盏不应该只有情怀价值,而应当在现代的社会结构中实现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即要大胆的融入当代的知识、信仰、技术、道德以及艺术情调,体现时代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所以在建盏创作中首先要观念创新,就是要在继承建窑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树立新的创作观念,要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去进行建盏的创新工作,还要进行工艺方面的创新,在继承提炼古代建窑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造新的工艺,另外还要进行设计方面的创新,就是要大胆创新设计,努力创作更加精美具有民族风格的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作品,以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我创作的建盏作品<<瑚琏>>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瑚琏儒商鼻祖子贡,他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称赞子贡是“瑚琏”之器。撇口“瑚琏”盏,彰显宽容大度之气,又以其稳重不失绚丽、低调不失高雅的玄秘兼容;以其在光影下的闪耀的彩色光芒,特立于建盏的潮头。瑚琏者,饰美玉之器也,在庙堂中,与鼎配合使用,是“大器”、“重器”。这件作品是在我的另一件金奖作品“盏中莲”的基础上研制而成,此作品经过无数次调整窑炉的温度曲线,摸索流程工艺;经过多次揣摩,上百次百折不挠的试验,最终研制成功。“瑚琏”是建窑撇口建盏,它继承了古代瑚琏器皿的尊贵、华美,斑纹美丽灿烂,灯光下更是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盏底犹如盛放莲花的花盆,散发着温润优雅的尊贵之美,渗透着清晰高贵的气质。此作品的创新点更在于其内壁摸起来也有凹凸感,打破了建盏的传统工艺,这也是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创新的其中一件作品。厦门金砖会晤期间,“瑚琏”代表建阳建盏成功入选厦门市博物馆举办的艺术中国(厦门)国际交流展,获国内外人士盛赞。更加坚定了我在作品创作中走创新之路的信念。

要做到工艺与实用相结合,对传统工艺再创造,以现代的审美理念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实用性的追求能给予建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所谓实用即是美,在创新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建盏的收藏作用,建盏本身档次比较高,再注入高超的手工制作技藝和个性化的设计,使得建盏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达.建盏鉴赏[J].收藏家,2007(04):43-50.

猜你喜欢
建盏艺术审美创新性
关于自动化缝制连续缝的研究
建盏谣
品牌建设于建盏产业的发展
涅槃重生,土火交融的建盏之美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